摘要:在中國老齡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養老已成為一項艱巨的社會問題。而粵東客家圍屋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極為符合“抱團式”養老旅游模式。本文意在提出一種新的途徑,將圍屋旅游資源與“抱團式”養老旅游相結合,并對其融合發展進行可行性探討。
關鍵詞:客家圍屋旅游資源;抱團式養老;融合發展
一、中國社會養老現狀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成為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的速度甚至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年末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數為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伴隨著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隨之而來的是養老問題越來越尖銳,多數人面臨著養老難的問題。老齡人口的增加同時意味著對社會的各項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如,醫療、精神、物質和心理等各個方面,大都無法得以及時有效的滿足。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出一種新型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題。
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主要是居家、機構和社區養老三種,但是這三種方式都有其比較大的局限性。目前,美國采用綜合型養老社區模式;歐洲以休閑度假型養老模式為主,這些養老模式多為“候鳥式”的遷徙模式。北歐天氣寒冷,很多老人就會在冬天前往地中海附近進行度假型的養老。這兩種養老模式很好的結合了旅游業、養老業和房地產業,對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粵東圍龍屋資源現狀
有“圍龍屋之鄉”美譽的廣東梅州興寧,擁有現今國內僅存的珍貴圍龍屋建筑五千余座。
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景色宜人,能夠滿足老年人對氣候、地理位置和環境的需求。其次,興寧的客家圍龍屋屬于一種半封閉式的半月形建筑,可以滿足老年人群居的心理需求。再者,這里的經濟條件和醫療環境都非常適宜“抱團”養老生活。但是目前,對圍龍屋的保護力度不足,多數荒涼破敗。究其原因,應對圍龍屋建筑的保護和開發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并將其資源整合保護。因此,興寧應該充分的利用其“客家圍龍屋”之鄉的優勢,打造成中國抱團式養老基地的標桿。
粵東圍龍屋資源雖然豐富,但是由于保護力度不足,大多已經被損毀或遺棄。此外,伴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各種新型房屋層出不窮,都在威脅著它的存在。在興寧占地面積最大的一處圍龍屋——興寧市坭陂鎮湯一村的進士第,建筑面積14835平方米,目前卻只有一戶人家居住,其余二百多間的房屋空置。
粵東圍龍屋的生存狀況雖然令人堪憂,但其開發卻具有巨大的機遇。只要能將圍龍屋特色旅游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發展特色養老型旅游,就一定能使其重新煥發生機。
三、興寧客家圍屋旅游資源與抱團養老融合發展建議
(一)政府層面
首先,將圍龍屋開發成群居式的養老基地,具有可觀的市場前景。可以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抱團”養老方式。中國大多數為空巢老人,且老人也希望可以和親戚朋友一起養老,那就可以針對性的發展“抱團式養老”。在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中,現存的粵東圍龍屋作為這種群居式的建筑就可以極大滿足老年人的這一需求。他們居住在半封閉式的圍龍屋內,可自給自足、自娛自樂、互幫互助。
其次,應當深入挖掘圍龍屋豐富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有針對性的保護。政府要改變觀念,在發展圍龍屋“抱團式養老”中起到主導作用,并制定與發展“抱團式養老”服務相關的優惠政策,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參與保護與開發。
再者,興寧應該結合本地的圍屋“抱團式養老”產業定位,豐富其文化內涵,創新宣傳途徑和內容,細化自己的目標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興寧自然風景秀麗、圍龍屋文化深厚,又擁有適合老年人居住的群居式建筑的優勢條件,只要定位準確、優勢鮮明并加大宣傳力度,中國抱團式養老基地的形象便會漸入人心。
同時,興寧也可以借鑒黑龍江發展“候鳥式養老服務產業”的經驗,對“抱團式養老”進行分時化的管理。借用這種“分時化”的管理模式,黑龍江和興寧可以開展合作,更加充分的整合兩地的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兩地的資源優勢。因為黑龍江地處北方,老年人可以在夏季遷移過去避暑,而興寧屬于南方,夏季在黑龍江的老人可以冬季回到興寧度過寒冬。因此,兩地可以在季節上進行老年人的轉移合作。
最后,圍龍屋應打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各項服務,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并嚴格限制老年人的入住條件,以免造成無序發展。首先,必須保證入住的主體是老年人。如果是老年夫妻申請入住,可以以退休年齡為標準。
(二)醫療服務層面
醫療服務是老年人最為關心的項目。因此,興寧市可以與設置老年病學、老年護理學專業的學校合作,建立針對此專業學生的護理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更加的具有針對性,能夠學有所用。同時,可以制定相關的人才優惠和獎勵政策,以激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養老行業中。此外,興寧在管理“抱團式養老”服務的時候,還應該借鑒瑞典的養老服務管理方式,對不同層級的老人實施不同的護理評估標準,并設立相應的服務內容和服務項目,促進整個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同時,圍龍屋內需設立心理咨詢或輔導部門,解決老年人的各種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問題。
同時可以借鑒澳大利亞和德國的經驗:在老年人或者其家人提出入住申請以后,先由專門的評估機構和人員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狀況等方面進行評估,然后再根據其評估結果將各個方面能力分類,根據其結果的分類決定服務類型。可使圍龍屋內的醫療做到精準服務,使老人和家屬都滿意。
(三)教育與娛樂服務層面
很多老年人擔心自己老了以后會變得“無為”,失去自我價值。因此,在圍龍屋養老基地,老年人教育行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充分挖掘老年人在圍龍屋居住期間可以繼續為他人、為大家、為社區服務的技能,對身心都有余力且能踐行的老年人進行“再就業”的培養。同時,圍龍屋內部也可以聘請圍龍屋外部或者在內居住有著某種專業背景或者特殊技能的老人,教授大家他們的技能,從而延續某種技能。
在娛樂業層面,圍龍屋內部的巨大空間可以供其開展老年文化項目。比如,可以專門設立適合老年人觀看的室外電影放映場所,多數老年人童年都有在村頭大家聚集看電影的記憶,此方法可以喚起他們的童年記憶。還可以設立圖書館閱覽室、音樂室、下棋室等。并定期舉行各種演出和交流,聚集藝術愛好者(如表演、跳舞、唱歌、繪畫等)的老年人展示自己的才華。
(四)飲食與家政服務層面
圍龍屋以發展“抱團式養老”為定位,因此興寧市餐館里的食物也要進行適當地適老性的調整。在了解老年人飲食特點的基礎上,推出面向老年人的食品。政府也可以與本市內餐館進行合作,發展送飯上門等服務項目。也可以推行網上點餐等。隨著全國各地老年人的涌入,對各種口味的飲食需求就會增多,就會帶動興寧市餐飲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可以在圍龍屋內部設置食堂等,食堂的飲食設置可以根據季節、客源地口味等分類方式進行規劃,盡可能的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在圍龍屋內居住與休閑問題,可與家政服務行業合作。可請其培養專門的人力,為老年人服務。同時,家政服務行業也可以拓寬自己的業務,除了衛生保潔以外,可以提供老年人需求的日常維修、陪同購物和聊天等服務內容。
(五)養生保健與終老服務層面
首先,興寧市內有多處溫泉中心。通過對圍龍屋進行“抱團養老模式”的開發以后,興寧市的各處溫泉中心可以進行資源整合,適當地調整其運營模式。開發出專門針對老年人養生保健的溫泉場所。其次,興寧市內有一處國家級的“神光山森林公園”,適合老年人觀光、鍛煉。此處有著濃郁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不僅可以開發出道教太極、五行等養生活動,還可以滿足老年人求神拜佛的特殊心理。再者,興寧黃蜂窩茶山是一處利用優越的土質資源而興建的名茶基地。興寧也可以利用此處景觀,立足于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開展利于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采茶、品茶等活動。不斷開發出適合圍龍屋“抱團養老”的專屬養生保健產品。
利用圍龍屋開發養老項目,必須設立的是對高齡人士的終老服務項目。老年人通常在臨終前,心理極度脆弱,需要有精神支撐。設立終老服務部門,由專業的人士對其進行幫助和精神撫慰,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痛苦。因此,終老服務行業不僅能夠提高老年人臨去世前的尊嚴,也可以填補我國養老服務產業中此處的空白。
四、意義
將粵東興寧圍龍屋資源與“抱團式養老”相結合作為國家示范基地,不僅對其本身具有極大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時也可產生強大的社會效益。在保護的基礎上,將閑置廢棄的圍龍屋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和整合,突出強調其建筑獨特的“群居式建筑”特點。積極完善相關的適老性的配套設施,開展突出本地文化的各項服務,為老年人營造一個富足祥和的物質和精神家園。與此同時,政府與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建設的圍龍屋“抱團式養老”基地的建設,也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品質,積極促進興寧市整體的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那翠蘭.候鳥式養老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2016(6).
[2]張志鵬.探析養老產業趨勢及前景[J].時代報告,2017(22).
[3]陳喆.我國老年人服務設施體系思考——基于資源整合的我國養老?為老及終老服務設施體系建構研究[J].新建筑,2017(1).
[4]劉景瑤.關于“抱團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分析[J].管理觀察,2016(23).
[5]楊群.深圳客家圍屋保護與開發對策探析[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