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重大戰略。2018年一號文件要求把鄉村振興當成“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各級各部門重視規劃、多規合一。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指示,要求“五級書記一起抓”,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目前各級黨委政府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實施鄉村振興如何做到農民深度參與,讓農民深度受益?湖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要求“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積極推進農林水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湖北廣水市積極打造“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項目,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優勢,以旅游創新促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通過土地、房屋、崗位分配等多種手段讓農民深度受益,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經驗。
關鍵詞:鄉村振興;旅游創新;農民參與
鄉村振興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提高思想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2018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鄉村振興要求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全面振興;更要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前,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固化,在土地、科技、服務、管理等方面面臨瓶頸,迫切需要尋求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抓手,打造三產融合的新平臺,啟動農村發展新引擎。另一方面,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加速,鄉村社會功能退化,農村公共服務缺位,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而城鄉居民已經具備為休閑觀光、生態產品付費的能力,城市居民對鄉村生態、文化體驗的需求與日俱增,迫切需要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城鄉居民的需要。如何激發農村發展新動力? 2018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見》,進一步指出,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實施“三鄉”工程。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與農村資源有效對接,打造鄉村振興引擎。湖北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要求“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積極推進農林水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旅游創新思維引領下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有利于整合農村優勢資源,以優質農產品供給城市需求,吸引城市客流進入鄉村,實現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信息資源與農村資源有效對接,有力促進實現“三鄉”工程,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引擎。
一、“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項目概況
(一)項目背景
項目位于湖北廣水市余店鎮,以古城畈為核心、包括雙樓村、橫山村以及盧畈村、墩子村大部,總面積8000余畝,區域內在籍農民3000余人。項目核心區古城畈戶籍人口382 人,目前常住人口僅25人,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15人,60歲至70歲5人,50歲至60歲5人,50歲以下常住人口竟沒有1人;600多畝耕地,80%處于棄耕撂荒狀態。當前該村耕地大量棄耕,人口大量外出務工,農民居住房屋70%以上閑置荒蕪廢棄甚至坍塌。項目區內的村莊老齡化、空心化嚴重,農村社會文化生活基本停滯,由此帶來的生態退化、環境惡化等問題突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課題。通過調研,發現項目所在地具備較為富集的自然文化資源,具備開發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
(二)交通條件
項目外圍東北臨S426省道,距武漢市2小時車程,距廣水市中心31公里,距隨州市中心32公里,距麻竹高速關廟互通約15分鐘車程,距規劃中的宜(昌)信(陽)高速余店互通僅3公里,距規劃中的廣水高鐵30分鐘車程。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對接武漢市場,實現城鄉客流物流互通,對旅游項目開發極為有利。
(三)資源優勢
“余店三白”(白黃瓜、白茄子、大白菜)是項目所在鄉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特色農產品,最適宜種植的核心區正在項目區域內;廣水市徐家河水庫是武漢市重要水源地,其上游支流余店河正貫穿“花田故事”項目全境,與武漢市場地脈相通;隨州是神農炎帝故里,發展有機農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廣水是廚神“詹王”故里,開發優質食材加工、美食文化體驗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擁有黃酒、豆制品、榨油、紡線、織布等大量傳統手工藝匠人,傳承有序;有利于實現文化創意,打造藝術田園村落。另外,大量閑置的農田、林地、四荒地等資源客觀上提供了大片可以集中種植農作物和經濟林、打造景觀的條件;古城村集中留存著大量歷史久遠、形制各異的傳統民居,其中絕大部分處于閑置荒廢狀態,這有利于低成本、規模化集中打造鄉村藝術民宿。
(四)政府支持
廣水市政府高度重視,引入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武漢米團營養科技有限公司),以企業為主體,發動各部門“合力推進鄉村振興,共同譜寫花田故事”。以當地優越的交通條件及優勢自然文化資源為基礎,以旅游創新思路打造創意田園綜合體,促進農、林、文、旅、商等資源有機整合,謀求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積極對接城市客源市場,重新激發鄉村活力,為當地鄉村振興探索新途徑新方法。
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如何激發當地農民積極參與是關鍵問題,在實踐中發現土地房屋、回鄉就業等問題是農民普遍關心的問題。通過農旅結合,旅游創新舉措解決好這兩個主要問題是促進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關鍵。
二、旅游創新激發利用宅基地和閑置農房
“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田園藝術村落”位于廣水余店古城畈,在籍居民102戶,目前僅有20棟農房有人居住。其他民居要么閑置,漏雨嚴重;要么棄用年久,門窗盡無,院內雜草叢生;有的甚至墻倒屋塌,只剩地基。村莊已經嚴重空心化,村落內道路荒蕪,曾經熱鬧的、380多人聚居的古城村變成一座僅剩25名老人留守的荒村。如何改變古城村當前居住環境,讓流失的人口重新回歸,讓古城重新煥發活力?
旅游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煥發閑置農房和宅基地價值的必然選擇。開發企業經過調研,古城村集中留存著大量歷史久遠、形制各異的傳統民居,雖然絕大部分處于閑置荒廢狀態,但正好有利于低成本、規模化集中打造鄉村藝術民宿。因此,規劃將古城畈打造成集特色餐飲、藝術民宿、田園休閑、農事體驗、傳統手工、鄉村娛樂、旅居康養等功能于一體的藝術田園村落,具體規劃開發鄉村藝術民宿、生態餐廳、花田咖啡、鄉村酒吧、鄉村藝術博物館、農耕文化體驗區、游學旅行暨青少年拓展訓練區等項目。本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理念,在建筑外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利用鄉村環境整治中收集到的廢棄片石和老舊物件,盡量保持建筑原來的傳統風貌。
經驗證明,藝術田園村落開發最佳方式就是由開發企業秉持旅游創新的理念,實行統一規劃開發、統一經營管理。由于國家對農村住房和宅基地的相關政策,開發企業只能采取租賃經營的方式。本項目由村委會代表村集體與開發企業簽訂房屋租賃合同,根據村民房屋面積、新舊程度和利用價值向村民支付相應的租金,從而獲得房屋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租賃解決了民宿建設用房的關鍵問題,而以旅游服務為導向的藝術田園村落正好成為田園綜合體旅游配套服務基地,既滿足了游客基本需求又有效利用了當地荒廢的房屋資源,可謂一舉兩得;同時項目建設會對周邊環境進行大力整治:修建道路、凈化水體、治理污染、配套水、電、氣、網工程,客觀上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農民看到旅游規劃,夢想將要嬗變的美麗鄉村,紛紛改變項目謀劃初期保房留根的傳統思想,主動到指揮部簽約,拿出自己的民房,支持企業改造成藝術民宿。企業專門策劃“一房一田一故事”,挖掘每一棟民居、每一塊天地、每一片山林、每一方池塘歷史沉淀下來的人物真實故事,既增強了景區文化創意的感染力,又順應村民“把根留住”的習慣思維。
三、農旅結合吸引農民回鄉就業
在項目開發中,農民將手里的土地房屋流轉出去以后,除了一次性拿到租金以外,可持續的收益從何而來?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之一就是激發農民積極性,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到鄉村振興過程中來,為農民找到一條長期受益的致富之路。因此,農村的繁榮首先是人的繁榮,人的回歸首先是人才的回歸。
以“旅游+”為指導思想打造創意田園綜合體,不僅僅是實現農業觀光、文化體驗、特色民宿等簡單旅游功能,更要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功能,把農、林、旅、商融合發展,對接城市需求市場,打造一二三產業完整產業鏈,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一條龍服務。在此過程中,農民有多種途徑參與到項目開發運營中來:
(一)農田種植
鄉村振興以農為本,“花田故事”規劃中農田種植面積達5000畝(包括有生態種植區、有機農業科技園、中草藥種植區和1000畝精品花卉和采摘園)。如此大規模的農田種植,企業在各階段農事活動需要大量用工,農民完全可以發揮種田能手的優勢,為企業服務,按勞計酬領取工資。
(二)旅游服務
項目建成以后,在餐飲、民宿、交通、購物、環境衛生等旅游配套服務方面需要大量服務人員。企業優先考慮當地用工不僅可以節約用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傳播本土文化,提供原滋原味的鄉村旅游服務。當地農民參與旅游服務不僅可以多領一份工資還可以兼顧家里農事活動,一舉兩得。
(三)手工藝展示
項目所在地擁有黃酒、豆制品、榨油、紡線、織布等大量傳統手工藝匠人,傳承有序。對于當地有特長的手工藝匠人,可以在藝術田園村落和手工十八坊等項目區向游客展示傳統手工藝技能,提供相應產品。這種方式滿足了城市游客對鄉村傳統文化的體驗需求,又讓手工藝者有一定的收入來源,讓傳承有了生長的土壤,對繁榮鄉村文化有積極意義。
(四)農產品加工
鄉村振興中田園綜合體規劃應著眼于把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業、商貿服務結合起來,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打造完整產業鏈。因此,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產業規劃的一部分成為田園綜合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來說,相比千里迢迢外出打工,在家鄉工作顯然更具有吸引力。
“花田故事”項目的商品種類豐富,包含:優質冷水香米、優質大豆、特色經濟林作物、中草藥、“余店三白”地理標志產品、有機蔬菜瓜果、精品花卉、傳統手工藝品、創意文化產品等。這些產品的包裝、初加工、深加工等環節都可以吸納大量農民工,隨著項目良性發展,用工量增大,會吸引更多的農民回歸家鄉工作。
(五)電子商務
鄉村電子商務是未來電子商務發展新的增長點,在田園綜合體中旅游營銷、商貿服務領域開發電子商務平臺成為必要手段。引進電子商務技術人才是當務之急,同時,有技術的農民或農民子弟完全可以投身到電子商務開發運營中去。開發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回歸鄉村,為鄉村服務。
(六)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環節,要完成從田間到餐桌的一條龍服務,物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花田故事”項目規劃對高級會員實行物流配送服務,優質的物流配送保證了食材的新鮮和品質。從產品打包、運輸、送達等環節都為農民提供了工作機會。
(七)深度參與
“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項目鼓勵有條件的農民投資入股深度參與項目開發。這樣,農民不僅可以以勞動力資源參與項目獲取收入,還可以以資參與本項目開發獲得收益。
(八)以下是根據規劃測算得到的相關吸納就業的數據
(1)項目從2018年開始正式投入建設和農業生產,預計需要管理、規劃、建設、生產技術人員等員工30人,另將采取短期、臨時用工等方式,為當地農民提供木工、泥瓦匠、石匠、搬運、司機、播種、植保、收割、加工等就業崗位200個以上;
(2)到2021年項目將實現旅游接待10萬人次,屆時將提供企業管理、營銷策劃、市場督導、文化創意、旅游管理、導游、環境衛生、餐飲服務、廚師、手工藝工匠、種養殖能手、中藥材收儲與加工、電商物流、賓館服務、安保等固定就業崗位200個以上,臨時就業崗位600個以上;
(3)到2023年旅游接待人次超過20萬,屆時每年將需要增加水上運動、自行車運動、拓展訓練教練員、會議會展策劃、培訓講師、文化創意等專業高端人才,以及企業管理、市場導購、旅游策劃、餐飲服務、中西餐廚師、民間工匠、新興職業農民、藥膳營養師、中藥師等固定就業崗位500個,以及農林水種養殖、勤工儉學等臨時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
(4)到2025年項目將爭創國家AAAA景區。到2028年游客接待量30萬人次,屆時企業將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知名品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國家農業公園、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研學旅游暨青少年拓展訓練基地、鄉村風情攝影暨微電影拍攝基地,屆時將吸納大量優秀專業人才,并為當地農民子弟提供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四、結語
“廣水模式”促進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啟示
從湖北廣水市“花田故事”項目中可以看到以旅游創新思路規劃建設創意田園綜合體不失為一條全面解決當前農村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當然,在此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多樣化、復雜化,解決問題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多元途徑解決問題。以下幾條不妨稱作“廣水模式”的基本經驗:
(1)以旅游為引領,多規合一,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效應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2)土地等鄉村資源整合過程充分發揮村委會及村集體合作社的優勢,組織開展工作。
(3)解決好農民關心的問題,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失。
(4)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支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