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面對不同代際的大學生高校需要使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對00后群體已正式進入高校并在將逐漸成為高校校園中的主力軍的形勢,思考如何做好00后群體的價值觀引導,以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很有必要。
關鍵詞:“00后”;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00后大學生群體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的人生軌跡正好與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是相一致的。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加強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加之00后的成長期基本處于我國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階段,他們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求知欲旺盛,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相比90后他們更加擅長運用網絡獲取信息、娛樂互動、表達訴求。開放性的網絡中思潮并存,抖音、直播、彈幕網站等亞文化為主的互動平臺大行其道的社會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
(一)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和多變性
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開放性、豐富性、快捷性、平等性、超時空性等特點,這就導致了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從網絡生活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互聯網的交互性和超時空性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限制,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思潮以各種形式呈現在網絡中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欺騙性,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0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在網絡主流宣傳教育逐年增多的情況下,00后大學生的思想呈現出多元化和多變性。
(二)正面交流能力的退化和網絡交互能力的增強
根據《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大學生每天上網超過四小時的人數比例在過去三年中呈上升趨勢,截止到2017年該比例為44.5%。可預測此比例在00后大學生群體將會更高,在當前實際生活中部分00后大學生在線上交往時間和程度已超過線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00后大學生現實交流能力的退化和共情能力的減弱。00后大學生對虛擬世界的依賴直接削減了正面交流的社交時間,讓他們失去了面對面交流訓練共情能力的機會,在現實中無法應對人際交往問題,在現實社交時會產生不適應行為以及焦慮反應,更容易引發孤獨癥和人際沖突。
(三)學習方式的自主化
21世紀以來,中國基礎教育更強調家校聯系,更注重發揮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00后大學生們受社會發展、成長環境以及父母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00后學習方式的改變。與90后大學生相比,00后大學生不再拘泥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更加注重體驗式學習、分享式學習和實踐學習,對于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多樣性和創新性要求增強。
二、創新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陣地。不同代際的大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信息化教學平臺和社交平臺的運用
在思政課堂中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導致學生反饋信息不完全,教學互動不充分,從而影響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積極運用社交平臺或者數字化教學軟件將線下教學討論交流延伸到線上。以藍墨云班課為例,針對課堂討論的不確定或者不認同的觀點,學生在線上更愿意直接表達,師生之間的討論更加真誠;針對課后作業提交教師可實時進行評價,能在思維活躍期得到及時回應對于興趣容易轉移的00后大學生而言可以鞏固學習興趣。
(二)教師個人魅力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獨特性決定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嚴肅性和說教性,加之中國的基礎教育中始終貫穿著思想教育,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極其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傳統教師刻板形態經不能滿足00后大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既需要提升個人專業知識,保持專業的權威性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又需要熟悉00后大學生話語體系保持極高的語言技巧,這樣才能使教育具有煽動性和說服性。
(三)教學方式的分享性、實踐性的增強
00后大學生對于單向說理教學缺乏興趣,更傾向于雙向教學和趣味教學。一方面,在教學中使用熱點事件討論導入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廣泛開展課程討論,增強課程內容的分享性;另一方面,在課堂之外教師主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走到工廠、企業、博物館或者社會之中,結合各專業特點開展實踐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做到知行結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沈壯海,王迎迎.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分析——基于全國35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45-50.
[3]佘雙好.大學生代際特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發展趨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8-15.
[4]韋宏思.“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10):190-193.
[5]王振宇.當代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現狀及培育對策——基于北京市9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08):67-69.
作者簡介:
吳莎(1986.9-),女,湖北省武漢市人,助教,碩士,思政教研室,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