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東濰坊風箏以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繪畫艷麗、起飛高穩、富有民間鄉土氣息而自成一家,在中國風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千年的傳承中,濰坊風箏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形式美感。濰坊風箏的形式美感可以從裝飾風格和造型設計兩個方面分析——濰坊風箏的裝飾風格可以用“比例、造型協調,繪畫生動形象,構圖完整美觀,色彩鮮明奔放”來概括,濰坊人對風箏藝術的不斷追求最明顯的表現在對風箏造型的創新上;濰坊風箏的造型最初為依托于人們的習俗和信仰,現在發展為以娛樂性功能為目的造型紙箏,從濰坊風箏的造型設計上可以看到貼近民俗和飽含藝術特點兩個亮點。
關鍵詞:濰坊風箏;裝飾風格;造型設計
濰坊作為風箏的故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風箏最初用于軍事上, 用來傳遞信息,實地測量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風箏在民間逐漸流行起來。尤其在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發展到了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后,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就生動的描述了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而到了現代,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公選為“世界風箏之都”。在千年的傳承中,濰坊風箏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形式美感。濰坊風箏的形式美感可以從裝飾風格和造型設計兩個方面分析。
一、濰坊風箏的裝飾風格
濰坊風箏的裝飾風格可以用“比例、造型協調,繪畫生動形象,構圖完整美觀,色彩鮮明奔放”來概括。
濰坊風箏的比例、造型協調。在裝飾風箏時,各部分尺寸的比例要與整體的形狀協調。譬如蝴蝶風箏要靠雙翼飛行,頭與尾只是為了美觀的裝飾部位。所以裝飾蝴蝶風箏時,該把上下膀條的總長度定為風箏的大小標準。至于美觀裝飾部位的尺寸標準,即根據風箏飛上天空后的整體比例和視覺效果來制定。
二、繪圖生動形象
濰坊風箏繪圖生動形象。在繪畫藝術方面,濰坊風箏講究彩繪技法和工藝的整體運用,以達到即使在百米高空風箏看起來仍然生動形象的效果。為求風箏畫面達到盡善盡美,濰坊風箏的彩繪現已逐漸形成了多樣化。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把制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還有彩繪技法的運用。濰坊風箏藝人在風箏彩繪上強調構圖與色彩的統一完整,在空中更需要有明顯的大塊色的對比關系。如濰坊的傳統燕風箏,采用大寫意手法,突出眼、尾兩個有明顯特征的部位,放到空中,形象感極為突出,也襯托了風箏在天空中的藝術效果。
濰坊風箏構圖完整美觀。風箏的整體構圖上,特別講究它的獨立完整及美觀,像雕塑品一樣具有立體感。從整體構圖說,風箏由于受起風原理和起飛比例的限制,它在整體構圖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硬翅“百鳥朝鳳”為例,它只靠翅膀飛行,其余都屬于裝飾部位。在制作骨架時,就須先考慮到所有裝飾部位面積要小于翅膀面積,不然翅膀就帶動不了風箏的起飛。所以在構圖時,先決定風箏的主要受風區(即翅膀中部),把此處突出起來才能產生好的效果。
濰坊風箏色彩鮮明奔放。在色彩的運用上基本采用對稱法,不受所繪事物顏色的限制,畫出充滿理想感情的色彩,達到最佳視覺效果。濰坊風箏多以紅、黃、蘭三顏色為基礎色,色彩運用也受到傳統色彩、民間習俗的影響,因風箏多寓意吉祥歡樂。風箏上天后,遠遠望去,十分動人。
三、濰坊風箏的造型設計
濰坊風箏的不斷追求最明顯的表現在對風箏造型的創新上。濰坊風箏的造型最初為依托于人們的習俗和信仰,現在發展為以娛樂性功能為目的造型紙箏,從濰坊風箏的造型設計上可以看到貼近民俗和飽含藝術特點兩個亮點。
濰坊風箏的造型主題豐富。有人曾給予濰坊風箏這樣高的評價:“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能從濰坊風箏中找到。”民間的風箏藝人根據所聞、所見、所感把自己的對自然的感情融入到不同的造型主題里面,這種主題風箏貼近民俗生活。最具代表的主題風箏有鳥形風箏、蟲形風箏、水族風箏、人物風箏、字形風箏、器物風箏、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民俗生活影響著民間美術造型的產生和發展, 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相互影響,并生共存。當然隨著民俗文化的淡化,這種主題風箏也有危機存在,伴隨產生了如造型變異、失卻純樸等諸多問題。所以濰坊風箏特別注意給予造型設計以更多的還原。
濰坊風箏的扎制工藝精良。風箏有漂亮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是它精良的扎制工藝是科技和藝術的完美融合。風箏的扎制均以風力、風向為參考要素,對稱的造型才能有助于飛翔,風箏上被牽引的線繩掌握了飛翔的高度,所以造型的扎制立足于科學的嚴謹中。按造型扎制工藝(及構造)的不同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硬翅,由上下兩根模竹做成翅膀骨架,中間為固定的長方形框架模式,糊上紙或絹,形成三角風兜,吃風大,易于飛高。濰坊的硬翅風箏以楊家埠風箏為代表,制作簡便,飛行平穩。表現的主題多為戲曲人物、民間故事等。軟翅,是在硬翅的扎制基礎上,將翅膀的下部骨架去掉,放飛空中,輕飄靈活,表現主題多為飛燕、蝴蝶、蜻蜓等。桶形,一般采用折疊結構的骨架。宮燈風箏在民間已很普遍,裝飾也十分簡單、獨特,燈體用紅綢,帷幔用翠綠綢,色彩對比強烈,升上天空,引人注日。串式,是把形式相同的風箏串連起來,具有生動逼真、活龍活現的藝術特色。代表作為龍頭蜈蚣風箏,它也是濰坊風箏的代表作品。龍頭蜈蚣風箏是聰慧的濰坊民間藝人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和審美理想的藝術形象。因為在這之前,全國各地蜈蚣風箏不少,唯獨濰坊的風箏藝人給它安上了一個龍頭。正是這一龍頭的設計,成了蜈蚣風箏的點晴之筆,使之驟然升華,從俗物變成了神物,成了中國風箏的代表。
濰坊風箏的造型是民間藝術的結晶。按風箏的功能造型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在濰坊傳統的觀賞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的造型圖案和古語,都有祈吉呈祥、消災避邪之意。濰坊風箏上的吉祥造型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祈福”“納財”“長壽”“喜慶”“驅邪”等類型。從生活中提煉民間美術造型的寫意符號是藝術家們常用的方式,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通過對自然形象適度的取舍,就是為了提煉造型特征,適應造型工藝的制作。
濰坊風箏的造型尺寸決定風箏效果, 按造型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巨型風箏造型內涵豐富。巨型風箏最常見的有“六角”“八角”“大蝴蝶”“大金魚”“蜈蚣”等等。如濰坊風箏代表作“鯉魚跳龍門”風箏,高近兩層樓,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扎成的。另外一種板鷂風箏的裝飾多采用工筆重彩技法,喜用紅、黑、青、紫色,以造成強烈的對比,圖案內容有“八仙”“鳳戲牡丹”“三國故事”等。這類圖案的繪制多出自庫匠之手。風箏上還裝上了大小不一的哨子,數量可多達數千。哨子的材料有栗殼、桂圓殼、白果殼、鵝毛管、葫蘆、竹子等。一般以葫蘆哨和竹哨為多。葫蘆哨又叫“嗡聲”“得子”,在同一只風箏上,“得子”總是略小于“嗡聲”,通常是一只“嗡聲”配上兩只“得子”算一組,作為低音部配置在風箏上。最大的“嗡聲”有笆斗那么大,可盛放20~25千克的大米,兩側的“得子”也比腰鼓大出許多。由于天然的葫蘆不容易長得很大,所以“嗡聲”越大越珍貴。竹哨多采用蘇北如東縣的“潮橋口”,這種哨口分量輕,音量大,音色純,規格全。制作這種哨口要選上好的青竹,鋸成一段段的,將竹肉掏出,直到手能捏動而又不裂為止,然后將用硬木制成的“口”用松香粘上,可單只使用,也可數只配成一組。濰坊的微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風箏的特點是由其造型來表現的,所以風箏構造的藝術形式是風箏創作過程中的核心部分。一件好的工藝品就是從造型的完整性和造型的單純性這兩個方面得到佐證。
四、濰坊風箏的傳承與發展
漫長的歷史長河,孕育著我們華夏民族用自己辛勤勞動與智慧創作的優秀文化,中國的風箏經過兩千年的發展,早已成為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山東濰坊風箏始于明代初期,繁榮于清代,以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繪畫艷麗、起飛高穩、富有民間鄉土氣息而自成一家,在中國風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遷移創作加工和創作發展,濰坊風箏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的裝飾風格和造型設計不斷得到完善,寓意也越來越豐富,成為了人們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也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娛樂品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大力支持和發展濰坊風箏不僅僅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對外交流,更有利于對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濰坊地區出版辦公室,濰坊風物[M].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2]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史志編纂委員會,寒亭區志[M].齊魯書社,1992.
[3]湖北省老河口市文化局文化藝術志編纂領導小組,文化藝術志[M].湖北省老河口市文化局,1983.
[4]孫立榮.濰坊風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張炎,平頂山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視覺傳達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