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被社會廣泛關注。曾經被譽為“天之驕子”,認為“畢業就有鐵飯碗”的大學生,如今也是談“就業”色變,面對就業也是眉頭緊鎖,連連搖頭。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關乎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更關乎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該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迫在眉睫。本文就大學生個人、高效、社會方面尋找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原因;對策
大學生是社會人力資源中寶貴的一部分,能夠提供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專業本領來促進社會的發展。但由于高校的盲目擴招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大學生數量急劇上升。據教育局統計2011年大學畢業生有660萬,2012年有680萬,2013年有699萬,2014年有727萬,2015年有749萬,2016年有765萬,2017年有795萬,201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勞動力增長太快,市場職位變化太慢,如此多的勞動力,完全打亂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使得大學生不能充分就業。這一現實狀況,尤其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耗費一個家庭十幾年的收入來供出一個大學生,他們卻要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威脅,因此大學生就業難的確值得國家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經過走訪調研,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
(1)觀念存在問題。我國大學生擇業取向還保留在以往那種“一個家中有一個大學生可以養活一大家子人”的觀念,習慣性的將自己看做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一畢業就想著“當白領”“當國家級干部”“端鐵飯碗”,這些觀念極大地影響著廣大畢業生。[1]大學畢業生大多數認為只有在發達的城市或一些沿海城市才會獲得成功,因此大多數大學生一畢業便奔赴大城市,使得一些發達城市勞動力劇增,就業也是很難的。而像中西部這些欠發達的地區,需要大量的大學生來發展的地方,卻是沒多少人問津。其次,大學生在就業中對自己定位不明,對自己就業后的薪水期望值都較高,都希望自己能夠一上崗就是“吃皇糧”“鐵飯碗”。大多數大學生和其家長的觀念中,都是一踏出校門便是奔赴成功,在尋找工作時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同時,在謀求工作時,互相比較的風氣也是比較嚴重的。有些人為了彰顯自己大學生身份就一直在高層工作中打轉,自己能夠勝任的但是自己認為與大學生身份不符的工作也就是不屑一顧。還有一些大學生,過于自卑而忽視了自我,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專業能力、學校等各方面都無法和別人進行比較,在就業選擇崗位時錯失良機。[2]
(2)大學生在校學習不夠深入,綜合能力不夠強所導致的就業難。有那么一大批大學生來讀大學也就是為了一紙文憑,也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是每天混跡網吧或是在宿舍過著“游戲人生”,整天都渾渾噩噩的。他們上課時若是心血來潮便會聽一聽,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睡覺或者干脆逃課,從來沒有想過要靜下心來學習。這樣的大學生活一旦結束,步入社會后尋找工作往往會敗下陣來,就業的機會也可能會消失殆盡。不僅有上面所說的大學生類型,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每天按部就班的去上課,也能按時完成作業,但就是很少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該有的能力大多沒有。雖然他們能順利從學校畢業,但是也只是能進入低端的就業市場大軍中。于千軍萬馬中,爭搶有限的崗位。
(3)大學生忽視求職技巧而導致就業難。一談到求職,人們想到的大概就是面試和簡歷。而對于求職的大學生來說這些也確實是關鍵。面試可以說是在某一特定的場合下主考官和應試者雙方面對面觀察,斗智斗勇的搏擊現場;而簡歷則是讓對方另眼相待,愿意聘請你的一個重要媒介。
(二)高校原因
(1)高校盲目擴招導致就業難。由于高校擴招,資源不足,致使教育質量有所下降。自1999年以來,各大高校不斷擴招,但師資隊伍短缺,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等各方面也受到了影響。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專家也曾說過,與我國容量相匹配的合適擴招比例在每年5%左右,過度擴招使資源短缺,影響學生就業。[3]
(2)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所導致的就業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變化,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已進入一個新時代,產品不斷優化和升級打造,社會對人才所具備的能力要求自然有所變化。然而部分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還沒來得及更新,不是很適應現代建設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如此,學校由于資源有限,實踐少,注重課本上的知識,造成較為突出的高分低能現象。這與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定位大為不符。[4]且高校在設置專業,教學定位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有些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未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規劃調整,以致擴大了專業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難以跟隨市場的腳步。一些高職和高專專業缺乏特色,畢業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三)社會原因
(1)社會上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觀。與男生相比,女大學生在就業中處于弱勢方。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和用人單位的主權擴大,女大學生在就業現實面前也無可奈。在人才市場上,某些用人單位以工作為由,“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招牌隨處可見。江蘇省婦聯的一個專題調研顯示:80%女大學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職時遭到歧視,有34.3%的女大學生有過多次被拒的經歷。企事業單位在招收大學生時,不僅僅存在著男女性別歧視,更多的是學歷門檻。由于經濟增長迅速,企事業單位競爭較大,因此他們都希望自己招進來的人才都具有較強的知識和其他能力,都希望他們一上崗便能給企業帶來生機與活力,所以大多數企事業單位在大學生面試時,首先看的就是學歷。本來大專生能干的活非得本科生來干,本科生能干的活便要研究生……在人才市場招人時,某些盈利較好的企事業單位更是肆無忌憚地貼出招牌“只收重點高校畢業的學生”,使得很多大學生只能望而卻步。
(2)海歸“殺”回。中國現在的國際分工地位不高,即使新增崗位也是在勞動力密集的就業崗位,導致中國出現“白領需求不足”的情況。這一狀況隨著各大高校擴招進一步降低大學生地位,引發其他問題。再加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引得海外留學生紛紛回國發展。這些海歸學長對于世界運行更加了解,更容易受到企事業單位的青睞。他們更是直接擠占了國內大學生的就業空間,使大學生更難就業。
(四)政府方面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府對大學生就業事業的投入經費不足。將有限的經費投入到無限的需求變動中,不足以滿足廣大畢業生職業成長需要。 其次,政府出臺的許多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在實際中并未取得有效成果,甚至可以是有些與畢業生職業發展脫離。不僅如此,還存在一些基層組織保障落實不力的情況,以致于大學生不敢到基層就業。
二、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和建議
(一)學生方面
(1)大學生要對自己有明確的定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摒棄以往那些不正確的觀念。準確進行自我定位,深入基層工作,廣開門路,從小事做起。 為滿足社會需求,大學生應該積極轉變觀念,而且在擇業時,與其他大學生競爭同一崗位時要對自己充滿信心。
(2)大學生應在求職前多學習一些求職技巧。大學生應該重視求職技巧,平時可多詢問知道的學長學姐,為下一次你求職時的“一鳴驚人”做好鋪墊。在求職時把握好時機,適度運用技巧,贏得別人的青睞。
(二)高校方面
(1)專業設置和招生方面做好規劃。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還得從源頭出發。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招生人數應該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市場調查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改動。而校領導也需要下決心將一些在就業市場上長期滯銷或者不好就業,且從長遠來考慮缺乏發展空間與活力的專業少招生甚至不招生。
(2)轉變教學思維,適應市場。高校方面可以轉變教育思維,主動去迎合就業市場的機制,建立完備的教育機制。根據各大專業人才規模變化和供求情況,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中對各類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實施發展戰略,培養出一批動手能力強、優勢突出的畢業生。其次,高校應著眼于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強化師資隊伍,更新教學內容,確保各專業人均教育資源不因其他因素而受到影響。
(三)社會方面
用人單位在人才的需求和層次方面的要求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因此企事業單位在整個大學就業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用人單位應該擺正招聘的理念,不能一味追求高學歷,應該以專業素質和能力為中心,招聘一些對企業有幫助的人才。部分企業也不應該只招男大學生,也應適當招收一些女大學生。在企事業單位招收畢業生時,應該多多推進無歧視就業。
(四)政府方面
政府應該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機關應該完善和制定相關制度,給大學生求職提供有效的保障;健全法律法規,使人才市場更加規范合理。招聘陷阱減少了,求職大學生才可能有信心向前踏出求職那一步,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其次,國家政府也應該采取有效手段來推動經濟發展,因為經濟發展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途徑之一,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
參考文獻:
[1]李新生.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因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04(8).
[2]魯顯玉.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及應對策略[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3(5).
[3]顏紅葉.新時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和科技,2013.1.
[4]姜愛賢,孟亮,劉桂英.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11).
作者簡介:
江西科技學院2018級人力創新班活動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