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張,本科生人數已成為我國高校在校生人數最多的群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對提高高校整體辦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本科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入手,探討了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評價體系和運行機制,從而構建了“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進一步探索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方式,強化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現實參考。
關鍵詞:“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一詞首次出現在教育部2010年5月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一文中。在之后的2014年9月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不斷深化完善了相關概念和要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其實現的關鍵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高等學校要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必須通過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個性化教育,突出大學生個體差異及其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導師制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個體創造性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最理想的重要途徑。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是高等學校個性化教育和人才培養新思維、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方面的新探索。有鑒于此,本文提出“1+n導師制”,構建新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更好地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一、“1+n導師制”的內容
導師制的歷史比較悠久,最早起源于14世紀牛津大學。當時導師和學生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導師既要指導學生的學習,又要約束學生的生活規范。2010年7月29日正式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指出: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可見,導師制的改革有利于凸顯因材施教,尊重人才的個性化發展。
高校要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而且要接受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業訓練,這不能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或實踐來滿足,需要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整個本科教育全過程中,特別是在創新和創業方面進行了指導和幫助。由此,構建“1+n導師制”如下:
“1”為學校選聘的學院各年級輔導員和班主任。指導大學生制定個人學習計劃、思想建設、專業選擇、心理發展、生活需要和班級建設,形成教與學的積極互動。
“n”指從大二開始,除輔導員和班主任外,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身需要通過雙向選擇,聘請學業導師、科研導師、創業導師等。
學業導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制定符合其發展的學業規劃,理順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體系,以及擬定課外參考書閱讀計劃,充分調動學生專業課學習的積極性。科研導師引導學生學術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發掘學生學術潛能,加強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并且鼓勵學生進一步讀研深造。創業導師主要來自企業家或行業專家,指導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和“大創”項目,或者組建創業團隊,將創業成果孵化。三類導師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共同推動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二、“1+n導師制”的體系
為確保“1+n導師制”模式的開展,對其實施評估,分別從目標體系、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遴選、監督、激勵)和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來規范和監督導師制的實施過程。
(一)“1+n導師制”目標體系建設
確立明確的工作目標,為導師制實施指明方向,進一步規范導師的職責和內容。
(二)“1+n導師制”組織體系建設
建立以教學副院長為組長、學生工作副書記為副組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為成員的管理組織體系。該工作組負責制定導師制的實施計劃和相關制度,確定導師工作的內容并分配任務,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報告,及時收集學生反饋。并根據導師制的運行情況,對導師制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進一步完善導師制。
(三)“1+n導師制”制度體系建設
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建立聘任制度,規范導師聘任程序。選擇方法可以根據導師的不同類別使用。學術導師的選任可以由各系部完成。采用教師自主推薦與學生選擇和系部聘任相結合的方法。每位教師指導學生人數不超過20人。科研導師既可以由學生科研項目負責人根據項目實際需要選擇,也可以由團委指定選派給創新創業競賽隊。創業導師的選擇可以由學校根據項目的方向來分配。
(1)建立監督制度。建立校級、院(系)級、教研室三級監督體系。學校制定導師制實施辦法,完善導師工作內容;各個院(系)定期檢查導師工作文件,檢查實施情況;每個教研室定期召開導師會議,反饋學生意見。
(2)建立約束機制。規范“1+n”導師的遴選機制,規定導師指導學生人數上限。加強對學生的約束,頒布《導師與學生手冊》,進一步明確師生之間的權、責、利等關系。
(3)建立激勵機制。要切實增加相應的導師津貼,調動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在職稱評定、級別晉升、先優模評選等方面優先考慮優秀導師。
(4)建立培訓制度。定期開展導師培訓,特別是針對校內專任教師,如果遴選為學業或者科研導師,應該明確工作職責和提高工作效果,實現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
(四)“1+n導師制”評價體系建設
建立科學合理、有效客觀的評價體系,不斷調動導師工作積極性,改進導師的工作質量。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定性方法主要針對導師的工作態度、職責履行和指導效果,采取學院考核、學生評議和導師自評相結合的辦法。定量指標主要涉及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專業考試及格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次數、學生發表論文數量、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率等等。
三、“1+n導師制”的實施路徑
(一)貫徹一個理念:“育人為本”
基于導師制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即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教學第一課堂、課外第二課堂和實習實踐第三課堂三者相結合,全程嵌入大學的學習生涯,塑造學生的創新創業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對人的全面培養。充分發揮導師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的作用,實現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搭建二類平臺:線上線下聯動指導
基于導師制的創新創業教育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導師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指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首先,可以通過建立導師網絡平臺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其次,設立導師工作室,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引導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學術能力;最后,建立創業者論壇,創業導師邀請行業專家和創業者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啟發學生創業思路,培養組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邀請企業家定期對創新創業團隊的初創項目進行診斷,提高成果轉化率。
(三)整合三方資源:學院、系部、企業協同育人。
在人力保障上,基于導師制的創新創業教育,依托相關高等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引入校際聯合導師和校外創業導師,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教師短缺的問題,通過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建立規范的培訓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提高導師素質。在財力保障上,擴大校外資源的利用,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專項經費渠道,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應保障導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場地和資源投入,各院系應該充分利用全校開放性實驗室,實現共享資源;建立創客空間,組織學生開展創客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創業培訓。整合三方資源,不斷完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協同創新,實現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的協同,導師與學生的協同等。
參考文獻:
[1]王叢漫,杜杰.基于導師制的大學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的培育[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4):88-94.
[2]曹秀麗.民辦高校本科生1+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4):143-145.
[3]孫正嘉.基于導師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研究——以蘇州大學敬文書院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6(04):181-182.
[4]洪濤.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意義與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5(12):38-40.
[5]劉浩.“雙導師制”本科生創新創業實習模式[J].中國高校科技,2015(11):81-83.
[6]屠春飛,盧佳芳.基于導師制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03):116-119.
作者簡介:
2016年度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