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探討不同肥力等級紅壤旱地對季節性干旱的響應特征,選取高中低肥力的紅壤旱地,系統研究土壤容重、有機質含量及連續干旱條件下土壤含水量變化。結果顯示:在紅壤旱地上,0~20 cm土層中,高肥力處理的容重分別比中肥力和低肥力降低了8.15%和3.45%;同時,高肥力在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比中肥力提高了12.63%和17.48%,比低肥力增加了18.26%和22.68%;連續干旱降低了紅壤旱地的土壤含水量,但高肥力等級的土壤可以有效減緩干旱引起的表層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
關鍵詞:紅壤旱地;連續干旱;土壤有機質;土壤含水量
中圖分類號:S1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11-0056-03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l Dryland with Different Fertility to Seasonal
Drought Conditions
XU Wu-feng1,NI Lie1,ZHAO Zhong-ren2
(1. Huif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in Tonglu of Zhejiang, Tonglu 311599, PRC;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Plantation of
Dengjia Town of Jiangxi, Yujiang 335200, PRC)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oil uplands with different fertility levels to seasonal drought, high and low fertility red soil uplands were select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changes of soil bulk density,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oil water content under continuous drough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lk density of high-fertility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8.15% and 3.45% in 0-20 cm soil layer compared with medium-fertility and low-fertility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oil with high fertility in 0-20 cm and 20-40 cm was 12.63% and 17.48% higher than that of medium fertility, 18.26% and 22.68%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fertility, respectively. Continuous drought reduces soil water content in red soil upland, but high fertility grade soil can effectively slow down the decline rate of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caused by drought.
Key words: red soil upland; continuous drought;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water content
紅壤是我國重要的土壤資源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約占國土面積22%。江西省是全國紅壤面積最大的省份,紅壤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0%。在季節性干旱情況下,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玉米、花生等)產量的重要影響因子。有研究表明,土壤水分保蓄能力是限制該地區作物產量重要影響因子[1]。通過稻草覆蓋、施用保水劑等措施可以顯著提高紅壤旱地的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需水能力[2]。因此,如何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已成為該紅壤地區旱作物增產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同利用方式或肥力水平可以顯著影響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一方面,蔬菜種植中有機肥的施用可以顯著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土壤容重和微生物活性等理化性質[3-5],而這些理化性質的改變則可能間接影響土壤水分運移。另一方面,不同利用方式中施肥、水分管理等可以顯著影響作物的生物量和根系活力[6],從而間接提高作物根系的吸水和植物耗水能力。但是,目前有關紅壤旱地的水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稻草覆蓋、保水劑等技術上[7-9],而有關不同利用方式(比如新墾荒地,長期進行花生、芝麻或紅薯種植的旱地,長期進行蔬菜種植的旱地)對土壤水分變化的研究則鮮有報道。因此,研究選取不同利用方式導致的高中低肥力等級的紅壤旱地,探討不同肥力等級下土壤水分的變化規律,并結合土壤容重和有機質的變化,揭示土壤水分變化對不同肥力等級的響應機制,以期為南方紅壤區的水分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域
試驗點選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116°26′E,28°37′N),平均海拔高度26 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1 727 mm, 降水豐富但季節分配不均,早玉米生育期(4—7月)和晚玉米生育期(7—10月)內降水分別占全年降水的37.8% 和14.4%。該地區多年平均溫度為17.7℃,其中1月平均溫度5.5℃,7月平均溫度29.9℃。土壤母質為第四紀紅粘土。選取不同肥力等級的紅壤旱地進行試驗,低肥力為新開墾荒地;中肥力為長期種植花生、芝麻或紅薯的旱地;高肥力為長期施用有機肥并種植蔬菜的旱地。
1.2 試驗設計和方法
在余江區的中童鎮、平定鄉和鄧埠鎮選擇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旱地各3個地點,每個地點一塊地,面積不低于1 000 m2,于2013年7—8月份(南方季節性干旱頻發的時間)進行試驗,在7月12日第1次降雨后開始,記錄連續干旱天數,并進行土壤耕層(0~20 cm)容重、有機質和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1.2.1 土壤容重測定 連續干旱13 d后采用環刀法取0~20 cm和20~40 cm土樣進行測定。
1.2.2 土壤有機質測定 連續干旱13 d后用土鉆采集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樣,帶回室內風干,研磨過篩,采用重鉻酸鉀法對土壤有機質進行測定。
1.2.3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選擇連續干旱1、5、9和13 d分別測定0~10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68 cm和80~100 cm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的測定均采用土鉆采集鮮土樣、再烘干稱重的方法。
數據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采用Origin 7.5軟件作圖。
2 結果分析
2.1 不同肥力等級的土壤容重變化
不同肥力等級中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見圖1,不同肥力等級處理中,0~20 cm高肥力處理的容重顯著降低,分別比中肥力和低肥力降低了8.15%和3.45%,而中肥力和低肥力之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20~40 cm,各處理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2.2 不同肥力等級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在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中,各處理有機質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高肥力處理的有機質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分別比中肥力提高了12.63%和17.48%,比低肥力增加了18.26%和22.68%。在40~60 cm的土壤中各處理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以低肥力最高。在60~80 cm和80~100 cm的土壤中,各處理間有機質含量差異不顯著。由此可見,高肥力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集中在0~40 cm的土壤中。
2.3 不同肥力等級在連續干旱條件下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特征
如圖3所示,在連續干旱1~13 d的條件下,各層次土壤含水量均隨著干旱天數的延長而降低,在干旱的13 d內,各處理在0~10 cm的土壤含水量從20%下降到15%左右,10~20 cm的土壤含水量從24%下降到18%左右,2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從26%下降到22%左右,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從27%下降到23%左右。
在第13天時(圖3),0~10 cm土層中,低肥力土壤的含水量較第1天下降了4.28%,中肥力土壤下降了6.17%,高肥力土壤下降了3.73%,這說明,在連續干旱時,雖然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較大,但高肥力土壤則可以有效的減緩干旱引起的土壤表層的含水量下降幅度。
3 討 論
土壤容重是表征土壤物理性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試驗中,高肥力處理可以顯著降低紅壤旱地0~20 cm的土壤容重,原因與蔬菜種植中長期施用有機肥有關,而有機肥可以通過疏松土壤結構顯著降低土壤容重。但20~40 cm處則表現出高中低肥力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有機肥的施用深度有關。增加外源有機質投入可以顯著提升土壤有機碳庫。有機肥施入土壤后,受微生物分解的影響,其在土壤中變化較大,在加上耕作措施的影響,其在土壤不同深度中也可能存在遷移變化[10-13]。試驗結果表明,在土壤濃度為高肥力處理的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比中肥力處理和低肥力處理顯著提升。但是,在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的土壤深度則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紅壤旱地的物理結構有關。有研究表明,在紅壤旱地上,40 cm以下的土壤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施肥、耕作等措施很難擾動40 cm以下的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鉀養分含量[14]。
大量研究表明,每年的7—9月是紅壤地區季節性干旱頻發的時段[15-18]。因此,研究應對季節性干旱的措施和手段就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的緩沖性、改良土壤結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土壤干旱[19-23]。在試驗研究中,雖然連續干旱降低了紅壤旱地的土壤含水量,但是在連續13 d干旱后,高肥力處理的土壤含水量降幅低于其他處理。這說明,蔬菜種植中施用大量有機肥可以有效的減緩干旱引起的表層土壤含水量的損失。這與李亞貞等[24]的研究結果一致。
4 結 論
在紅壤旱地上,肥力等級越高,土壤容重越低,有機質含量越高。在0~20 cm,高肥力處理的土壤容重分別比中肥力和低肥力降低了8.15%和3.45%。同時,高肥力處理在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比中肥力處理增加了12.63%和17.48%,比低肥力增加了18.26%和22.68%。連續干旱降低了紅壤旱地的土壤含水量,但是,高肥力處理可以有效減緩干旱引起的土壤表層含水量下降速度。
參考文獻:
[1] 李昌新. 長期施肥對紅壤旱地玉米生產力和土壤肥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9.
[2] 黃 山,潘曉華,黃欠如,等. 長期不同施肥對南方丘陵紅壤旱地生產力和土壤結構的影響[J].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34(2):403-408.
[3] 史吉平,張夫道,林 葆. 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有機無機復合狀況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2,8(2):131-136.
[4] 姜燦爛,何園球,劉曉利,等. 長期施用有機肥對旱地紅壤團聚體結構與穩定性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10,47(4):715-722.
[5] 張繼光,秦江濤,要文倩,等. 長期施肥對紅壤旱地土壤活性有機碳和酶活性的影響[J]. 土壤,2010,42(3):364-371.
[6] 顏 雄,彭新華,張楊珠,等. 長期施肥對紅壤旱地玉米生物量及養分吸收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3,27(2):120-125.
[7] 肖孔操,黃道友,劉守龍,等. 不同輪作制度下紅壤旱地水分時空變化對稻草覆蓋的響應[J]. 水土保持學報,2009,23(2):219-222.
[8] 劉迎新,王凱榮,謝小立,等. 稻草覆蓋對亞熱帶紅壤旱坡地玉米旱期生長的生理調節作用及其產量效應[J].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7,23(4):18-23,56.
[9] 孫惠娟,徐小林,余喜初,等. 紅壤旱地施用保水劑和稻草覆蓋對花生生長和產量的效應[J]. 江西農業學報,2011,23(4):83-85.
[10] 孔宏敏,何圓球,吳大付,等. 長期施肥對紅壤旱地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應用生態學報,2004,15(5):782-786.
[11] 曾希柏,李菊梅,徐明崗,等. 紅壤旱地的肥力現狀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響[J]. 土壤通報,2006,37(3):434-437.
[12] 王伯仁,蔡澤江,李冬初. 長期不同施肥對紅壤旱地肥力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0,24(3):85-88.
[13] 戴茨華,王勁松,徐 紅,等. 旱地紅壤長期定位施肥養分下移特征及作物產量效應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9):70-74.
[14] 廖曉勇,陳治諫,劉邵權,等. 三峽庫區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 生態環境,2005,14(1):99-101.
[15] 邢淑蓮,姚艷麗,徐 磊,等. 中國南方地區旱作農業發展概況與對策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175-179.
[16] 沈文清,鄢幫有,謝冬明. 干旱災害對江西省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其對策[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7):905-910.
[17] Huang W,Yang X,Li M,et 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drought in the south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58 years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0,26(7):50-59.
[18] 徐陽春,沈其榮. 長期施用不同有機肥對土壤各粒級復合體中C、N、P含量與分配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0,33(5):65-71
[19] 韋翔華,李華興,馮 宏,等. 不同肥料對后茬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長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09,23(2):138-142.
[20] 甄 珍,博文靜,吳光磊,等. 有機肥對土壤地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及應用示例[J].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2,4(1):19-25.
[21] 張永清,苗果園. 水分脅迫條件下有機肥對小麥根苗生長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6,32(6):811-816.
[22] 李雪屏,陳 垣,晉小軍,等. 有機肥對提高旱作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效應[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4,12(2):12-16.
[23] 王貴寅,張蘭松,宋加杰,等. 有機肥對提高旱地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的作用機理研究[J]. 河北農業科學,2002,6(2):25-28.
[24] 李亞貞,肖國濱,肖小軍,等. 培肥和耕作措施季節性干旱下對紅壤剖面水分變化和產量的影響[J]. 水土保持研究,2014,6(15):78-83.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