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洲民主政治的崩潰:基于定性比較分析的解釋

2018-12-29 00:00:00張佳威
國際政治科學 2018年4期

【內容提要】西式自由民主體制的崩潰是非洲國家獨立后重要的政治現象,本文通過定性比較方法進行全樣本分析以便作出更有力的詮釋,最終結果顯示主要存在著兩個解釋非洲民主崩潰的模型。第一,在“殖民遺產負影響”模型中,英帝國所實行的間接統治模式致使殖民地政治結構出現碎片化傾向,而議會制與非比例代表制的結合在該類非洲國家易形成一黨獨大或忽視關鍵少數族群利益的政治格局,由此引發的強人獨裁統治和族群抗爭激進化誘使民主政治失敗。第二,“弱政治社會”模型則基于不成功的憲制設計這一關鍵機制:國家核心憲制安排的失敗致使基礎性權力分立,政治結構呈現極高的離心性,制約了獨立后政權的整合和吸納能力。未能生產出現代國家構建所需的政治能力,是后殖民時代政治體制設計失敗的主因。

【關鍵詞】民主崩潰非洲政治發展定性比較分析

“民主崩潰”(democratic breakdown)是自由民主體制逆轉為威權或極權政體的一種政治現象,與同樣屬于“去民主化”的“民主衰退”(democratic regression)現象相異,表現為一種急劇的政體形式逆轉過程。在現實經驗中,大規模內戰、軍人政變、壓制政治競爭而實行黨禁以及延長統治者任期等,往往被視為導致民主崩潰的標志性政治行為。

根據比較政治學者們常用的Polity IV數據庫統計,自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世界范圍內共發生了21次自由民主體制的崩潰,其中近半數是在非洲。如果將視距再拉長——自二戰之后發生在非洲的民主崩潰竟有16次之多,更有蘇丹、尼日利亞、尼日爾等多次發生崩潰的國家。因此如何詮釋非洲民主政治的崩潰理應成為比較政治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一些學者將非洲預設為天然不適宜自由民主體制生長的“荒漠”,民主崩潰現象被視為當然,遂往往將研究重心放在對民主成功鞏固案例的挖掘。但如何系統而全面地對非洲國家民主崩潰發生的原因及其核心機制進行闡釋,顯然是更為基礎甚至重要的工作。

正如國內學者包剛升所言,如果自由民主政體崩潰的風險無法降低,就遑論成功地實現民主轉型和鞏固。而研究民主政體的失敗,就是為了更好地探討民主轉型如何能夠成功。

因此本文首先將對過去已有民主崩潰理論進行檢討,并結合非洲的具體情境給出整體的理論預設;之后在確定案例數量以及具體變量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以下簡稱QCA方法),將所提出的賦值標準結合案例構建出“原始數據表”,并通過fs/QCA軟件進行具體操作總結出相應的充分條件組合;文章最后主要歸納解釋模型及對核心機制的探討,筆者在此首先確定各因素所發生的時序,其次對核心機制的穩定性和特殊案例進行進一步的討論;結語部分則指出了本研究的意義和該議題未來研究的若干方向。

一、 文獻檢討及理論預設

總體觀之,比較政治學界對于民主崩潰現象發生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四類解釋。第一類解釋主要圍繞經濟因素展開,又可細分為“分配不平等論”和“發展績效論”。羅伯特·達爾(Robert A.Dahl)的研究屬于前者,他認為極端不平等增加了競爭性政治被霸權政治取代的可能性,多頭政體特別容易受到其損害,并尤其重視土地分配與建立競爭性多頭政體的反相關關系。而達隆·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等人試圖通過經濟再分配這一中間變量明晰兩者之間的機制問題。根據其研究,由于民主具有強大的再分配沖動,當經濟發生重大結構轉型、土地分配不平等程度較高、中產階級隨時有返貧趨勢之時,精英擔心自己成為被瓜分的對象,對民主政體的支持就沒有那么堅定。但丹·斯萊特(Dan Slater)等人通過對139個國家的橫斷面時間序列數據的相關分析說明,民主崩潰根源于弱國家尤其是非制度化導向的政治,與再分配機制并無直接聯系。與“分配不平等論”內部存在較大爭論不同,持“發展績效論”的學者有著最大共識。馬丁·李普賽特(Seymour Martin Lipset)認為工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越富裕則支持民主的因素就越多。而亞當·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等人通過實證研究基本支持了李普賽特的觀點,他們發現當人均收入低于1000美元時,民主政體的預期壽命僅有12年;而當高于6055美元時,民主政體將會永遠延續下去。

第二類解釋則遵循制度因素路徑,這一范式將不適當的制度設置作為引致民主崩潰的核心因素。該領域研究的奠基者胡安·林茨(Juan Linz)和阿爾弗雷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認為,總統制下存在著總統和議會雙重合法性沖突等不利因素,因而更易引發政治不穩定。史蒂芬·費什(Steven Fish)從整體憲制設計的角度出發,將強大的立法機構視為民主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為一些后共產主義政權仍舊深陷威權陰影的原因就是沒有對立法機構進行充分的授權。而涉及政黨體制,在喬萬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看來,由于反體制政黨的出現,受其單方向的“拉扯作用”,政黨體制的競爭離心性也因此加強,極化多黨制對政治體制的穩定性有極大的威脅。除卻對政體形式和政黨制度的研究,也有學者從官僚制度的角度予以討論,并認為更高質量的官僚制度可以更好地使民眾免受資源分配不均,進而能夠削弱社會反對的政治動員基礎。

第三類解釋則有著強烈的社會—文化因素取向,重點關注宗教、區域、階級和族群等因素引發的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沖突。延續李普賽特提出的社會分裂標準,彼得·梅爾(Peter Mair)揭示了社會分裂對民主崩潰的實現機制:存在強烈身份認同和共同利益的不同政治集團,通過組織參與政治資源的爭奪,以致引發政治沖突影響政體的穩定性。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Gabriel A.Almond)和西德尼·維巴(Sidney Verba)同時認為政治文化對于民主鞏固有重大影響,他們指出,新興民主國家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民主文化,這種文化為遵守民主程序提供充分的情感支持,對于民主政治的持續發展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而在培育這種民主文化的過程中,公民社會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卻上述具體研究路徑外,嘗試從多因角度進行探討的“折中范式”在民主崩潰研究中也占據要位,較具代表性的包括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和亞伯拉罕·迪斯金(Abraham Diskin)的研究。其中,亨廷頓認為民主政治持續發展需要“先決因素”(precondition)和“制度設計”(crafting)兩大類條件,與民主政治的持續發生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先決因素包括經濟發展、公民社會、社會差異、宗教文化、歷史傳統等演化緩慢的條件,而政黨制度、選舉制度、央地關系、政權組織形式等條件均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在短期內改變。而迪斯金等人的量化研究則對亨廷頓所提出的大多數因素進行了分類驗證,意在進一步佐證各因素組合與民主崩潰的正相關關系,并認為“外部干預”“不利的歷史遺產”“不穩定的政府”“經濟瓶頸”“社會分裂”等五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民主最容易發生崩潰。

民主崩潰簡而言之是自由民主體制無法生產出化解相應危機的能力所致,上述研究可從建構體制能力和消弭危機基礎兩個方面進行歸納——穩定的、有利于生產強能力的政治體制及良性的經濟運轉、同質性的社會文化基礎顯然是民主政治持續的重要條件,同時我們還需作出更多的檢討。例如,“經濟績效論”者就始終要面對“是經濟發展鞏固了民主還是民主政治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內生性難題,并且經濟門檻與政治危機之間的因果效應非常模糊,具體到本文所涉的非洲有些民主穩定國家并沒有達致門檻,很難解釋經濟基礎薄弱的國家民主政治依然發展良好的現象。而從突發的經濟問題所引致的合法性困境以及統治者所能調動平息社會抗爭的資源有限性角度出發,經濟危機和低外部援助的影響顯然更加突出。就前者而言,延續先前學者所提出的命題——一國是否遭遇經濟危機似與其民主政治的穩定性高度相關,本文認為貧窮并不一定阻礙民主,但經濟停滯或衰退一定是民主的敵人。另從外部援助的角度出發,約瑟夫·懷特(Joseph Wright)基于1960—2002年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發現,援助確實對獨裁政權的自由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內嵌大規模分配聯盟和擁有穩贏選舉前景的獨裁政權中,民主化通常是回應外援的路徑。而亞瑟·戈德斯密斯(Arthur A.Goldsmith)同樣發現了援助與非洲民主政治一些雖弱但正相關的聯系。基于以上討論,筆者提出第一個預設:“經濟危機或低外部援助提升了非洲國家民主崩潰的可能性。”

又如制度因素路徑,基本延續了單因解釋的思路,在現實經驗中面臨很大的解釋局限。以政體形式為例,圍繞總統制和議會制在新興民主國家中的不同影響,學界已進行過多次爭論,而目前大量利用更廣域比較視角的研究也揭示了這類“政體決定論”的“貧困”。其中馬克·加斯洛斯基(Mark J.Gasiorowski)和成名(Sing Ming)等人就在其研究中沒有發現議會制和總統制在促進民主持久性方面孰優孰劣的證據。而大衛·塞繆爾斯(David Samuels)和馬修·舒格特(Matthew Shugart)以是否有利于政黨組織發展為中介變量進行政體形式考察的方式,將不同類型制度組合的思維進行討論。結合斯考特·梅因沃林(Scott Mainwaring)從整體的視角區分“良制”和“惡制”的研究——強調總統制與分裂多黨制的結合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持續,本文提出第二個預設:“總統制或半總統制與比例代表制構成的制度組合提升了非洲國家民主崩潰的可能性。”

先前社會—文化因素的解釋揭示了危機產生的政治基礎問題,即由政治分裂可能引致的政治沖突危及民主體制的穩固。但必須指出,社會—文化因素必須與其他類別因素互動才能最終影響政治體制的運作。具體到非洲,由于社會傳統結構缺乏有效整合,多數國家一般都存在部族忠誠優先性,因此在非洲的新興民主國家中,基于族群分裂的庇護主義在國家與社會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族群分裂還易與地方主義結合形成地方民族主義——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占據(或曾經占據過)特定疆域的族群為維護和促進自身利益和提高政治地位而表達出來的心理情感、思想和實踐活動。如果從選舉工程學(electoral engineering)的角度出發,有學者強調族群分裂是否引起政體崩潰與社會動蕩,與該國的政治制度安排是否恰當關系重大,因此對族群沖突的探討須將該國其他正式制度納入考慮范圍。基于對政治制度基礎與社會基礎的交互作用的考察,遂提出本文的第三個預設:“存在族群政治化且實行總統制或半總統制的非洲國家更易發生民主崩潰。”

第四,上述研究沒有涉及殖民地時期統治方式的影響,顯而易見的是,殖民統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興國家各方面特征。這種殖民遺產不僅涉及制度方面,往往還包括殖民后的社會結構、教育水平以及政治文化。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整個非洲大陸僅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未有被完全殖民的經歷,因此殖民遺產在對非洲政治發展的討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而言,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方式主要可分為間接統治和直接統治兩類,其代表分別是英國和法國,而葡萄牙和比利時的統治方式與法國較為相似,也可歸為直接統治。英國在非洲實行間接統治主要包括四個要素,即英國的宗主權以及建立土著政府、法院和土著財政機構,基本可以概括為依靠本土權威保證稅收的非官僚制治理和區隔統治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英國殖民者基本沒有在殖民地派駐足夠的統治官僚,僅是總督依靠當地土著權威進行治理。其次,區隔統治不僅是指在南非的白人與黑人間的分治,還包括地區、宗教甚至是部落的分治。這種部族化、非官僚性的統治方式導致殖民地權威的碎片化,極不利于被殖民國獨立后的國家構建,甚至有學者認為這種分而治之原則增加了非洲國家內部的部落戰爭與非洲國家之間的戰爭。而以法國為代表的直接統治方式則不同,法國殖民者統治的目標是要將殖民地屬民不論膚色都“同化”成接受法國文化的法國人。并且法國還力圖通過官僚體制進行治理,形成“大總督—助理總督—管轄區長官—區長—村長”的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消除村一級的本地中間人(通常為部落酋長)。顯然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較英國更具政治整合性。因此本研究第四個預設為:“曾實行間接統治的非洲民主政體更易發生崩潰。”

最后也更為重要的是,已有的包括“折中范式”的四條解釋路徑,無論是對因素按性質進行簡單歸類,還是用一定順序將因素予以串聯,依然是“一元論”的預設,忽略了相異性質因素組合或按不同順序排列所引致民主崩潰的多重路徑。因此,本文將以“集合論”思維和案例導向型的“INUS條件”(充分不必要條件的必要不充分部分)為研究基礎,從整體上對上述六個條件變量(經濟危機、政體形式、議會選舉制度、族群分裂狀況、間接統治方式以及外部援助)與結果變量(民主崩潰)之間的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考查和討論,以開拓多重路徑的分析思路,結合非洲國家發展的特定歷史情境去闡釋民主崩潰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核心因果機制。

二、 非洲民主崩潰的定性比較分析

延續上一節的研究思路,筆者在本節首先將根據非洲國家整體的政治發展狀況擬定標準進行案例選擇,其次就案例的數量和變量的性質進行方法選擇,最后則根據所選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的方法要求,依次進行變量的賦值及校準(calibrate)、必要條件檢測和充分條件組合及穩健性參數考察等步驟。

(一) 案例選擇

本研究是在比較的基礎上研究非洲民主崩潰的發生路徑,因而在案例的選擇上首先需要保證質量和數量的平衡性。所謂質量的平衡,是指比較研究中既要包括正面案例(與結果變量取值一致的案例),也要涵蓋負面案例(與結果變量取值相反的案例)。另外正反面案例的數量差距不應過大,因為案例數量的平衡更有助于保證研究的解釋力,所以需要同時涵蓋數量基本平衡的非洲民主崩潰和未崩潰案例。其次,本研究主要以Polity IV數據庫作為判斷民主是否崩潰的依據,但由于該數據庫并未明確界定何為民主崩潰,因此需要根據區域的特征,輔以深入考察一國政治發展狀況進行判斷。具體來說,本研究所涉民主崩潰的正面案例是指Polity IV得分低于6分且發生大幅度降分的案例,而較小幅度的得分下降,筆者將其視為民主質量的下降而非民主崩潰。最后,本研究所選擇案例的時間邊界限定為1945年至2013年。之所以作這樣的限定主要是因為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是在二戰之后才擺脫殖民統治的,而本研究所涉案例并不對殖民地時期的政治發展狀況進行探討。另外,還需說明的是,若一國多次出現民主政治建立和崩潰反復的現象,本研究將以該國民主崩潰的不同時間進行區分。如尼日爾于1996年和2009年分別發生民主崩潰現象,本文將其區分為“尼日爾1996”和“尼日爾2009”兩個案例。經上述條件限定后,本研究確定的案例規模為29個(16個正面案例、13個負面案例),見表1。

(二) 方法選擇及變量賦值

首先,從案例數量來看,本研究所涉及的案例數量并未達到統計學一般所要求的最低限度(50個),而另一方面又遠遠超過經典的比較方法的最高限度(7個)。因此,本研究選擇QCA方法對非洲民主崩潰的案例進行分析。其次,QCA主要發展出了清晰集合(crisp-set)分析、模糊集合(fuzzy-set)分析以及多值集合(multi-value set)分析等方法,而具體使用何種方法的主要依據是:第一,涉及變量的屬性——定類變量多以清晰集進行處理,而定距變量則使用模糊集;第二,根據查爾斯·拉金(Charles Ragin)的解釋,吻合度(consistency)和覆蓋度(coverage)是確證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關系以及案例與原因組合關系的關鍵指標。模糊集雖然在處理變量上更加精確,但較清晰集的充分條件組合會出現低吻合度的問題,即每個案例都不是完全從屬于某個原因組合,不利于其后的案例追蹤和因果機制的探討,也與QCA方法追求高覆蓋率和吻合度的原初目標始終存在緊張關系。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需充分考慮:本研究首先根據變量性質明確賦值標準,并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將變量轉化為定類數據進行賦值;最后則在必要條件檢測步驟中進行對比,如果清晰集與模糊集的吻合度差值較低,本研究將選擇清晰集進行處理,相反則使用模糊集。

根據QCA方法的分析原理,該方法是通過探求原因條件(自變量)及其組合是否(或多大程度上)是結果(因變量)的子集來判定因果關系,所以在賦值之前我們需要重新界定每一個變量。首先,在清晰集合分析中,研究者一般用0與1這樣的二分數值來表示某一案例“隸屬”或“不隸屬”某一特定集合,對各變量用1與0的二分值來進行編碼(具體數據見文末附表)。其次,在模糊集中則需要將原始數值校準為模糊值——通過用0至1區間的數字進一步標準化原有變量的值,這個過程就是校準變量的“隸屬數值”(membership scores)。而在校準之前,研究者需要確定所有的定性錨值(qualitative anchor)來確定變量的賦值標準,筆者采用學界常用的三值錨值(0.05、0.5、0.95)對族群狀況和外部援助進行校準。表2給出了結果(因變量)與六個條件(自變量)的定義以及具體的賦值標準。

(三) 必要條件檢測及分析

在展開原因組合分析之前,我們需要檢驗上述真值表中是否存在必要條件。所謂必要條件,就是結果變量集合是某一條件變量集合的子集,那么這個條件變量就是該結果變量發生的必要條件。由于拉金所設的一般標準必要條件的閾值通常為0.9,即該條件的吻合度指標大于或等于0.9那么研究者就可以將這一條件視為必要條件而將其排除出后續的分析過程。由表3可見,在正面案例中,無論清晰集還是模糊集的賦值均不存在所謂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直接進入充分條件組合的分析。

另外,除政體形式外,其余清晰集和模糊集的吻合度差值低于0.05,說明清晰集在將一些定距變量轉化為定類變量時的處理技術是較為成功的;而之所以政體形式的差值較大,是由于根本上的賦值標準不同(清晰集中將總統制和半總統制歸為一類討論,而模糊集中不但將其分別考慮,而且對半總統制進一步分類賦值)。綜上,本研究基于追求充分條件組合解更高吻合度的目標,最終將使用清晰集進行剩余的步驟。

(四) 充分條件組合及穩健性檢驗

正面案例中沒有必要條件存在情況下,本文直接對條件變量進行充分條件組合的分析。在結果輸出方面,fs/QCA軟件會生成三種解(solution),每一種解都包含一個以上的原因組合。其中復雜解是不做任何化簡的解,它的每條原因組合幾乎包含了所有的原因條件;而極簡解則是通過布爾代數化簡程序所生成的最為簡化的一個或幾個原因組合,這些原因組合只包含在幾個案例中都出現的原因條件,因此其所包含的信息最少。最后,中等解是最為常用的,但是fs/QCA無法自動生成中等解,而是需要由研究者事前輸入原因條件和結果之間關系的理論預設(比如上文提出的四個預設),再隱去(或增加)一些與理論預期不符合(或符合)的條件變量,從而對原因組合進行歸納。如表4所示,中等解給出了均包含四個條件變量的原因組合,它們是相互平行的,因此具有等效性并可以用布爾+號將其結合(因素的時序將在下一部分討論)。

DB=~aid*~el*ec*reg+ec*cy*~reg*~el+cy*ep*~el*~reg+~aid*~cy*el*reg

QCA分析結果的穩健性考察主要依賴覆蓋率和吻合度兩項指標。如表4所示,覆蓋率指標分為初步覆蓋率、凈覆蓋率以及解的覆蓋率這三個次級指標。第一個次級指標初步覆蓋率指的是單條原因組合能夠解釋多少正面案例,比如在表4中第三條原因組合可以解釋6個民主崩潰的案例,所占比重最大;而第一條和第二條均能解釋4個民主崩潰的案例。第二個次級指標凈覆蓋率表明的是只符合某條原因組合的正面案例比例,因此它排除了符合兩種及以上的原因組合的案例,如若凈覆蓋率小于初步覆蓋率,那就意味著存在符合多條因果路徑的正面案例。例如在表4中,第一條和第三條原因組合的凈覆蓋率均為25%,是各原因組合中最大的,即各有4個案例只符合該組合。而其中第二條和第三條原因組合的凈覆蓋率均低于初步覆蓋率,這說明兩原因組合所覆蓋之案例存在交叉,即案例蘇丹1969和塞拉利昂。

另外,第三個次級指標“解的覆蓋率”表示的是所有原因組合作為一個整體能夠解釋多少正面案例,在本結果中四條原因組合解釋了14個正面案例,也就是在這些原因組合之外還有2個案例未被囊括其中。因此,筆者須將這剩余的尼日爾1996、馬達加斯加視為特殊案例,從而對其單獨進行考察。需要說明的是,特殊案例越多,一方面可能說明案例的差異性極大、各案例之間共性很少,另一方面也說明條件變量的選擇導致最后原因組合存在解釋力不足的問題。而本研究最終解的覆蓋率87.5%顯然處于較高水平,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最后,吻合度指標也可分為“條件組合的吻合度”和“解的吻合度”這兩個次級指標。一般而言,前一個次級指標是對單條原因組合是否是結果的子集及其從屬的程度作出判斷。表4顯示,每條原因組合都是結果發生的子集或曰充分條件(吻合度=1.0)。而后一個次級指標則衡量的是所有原因組合作為一個整體是否是結果的子集及其從屬的程度。表4中所有三條原因組合作為一個整體同樣也是結果發生的子集(解的吻合度=1.0)。

三、 模型歸納及因果機制探討

根據上述步驟我們得出了由不同因素組合配置而成的解釋模型,但fs/QCA軟件無法處理涉及時間因素的數據,這使得初步的結果在分析某些有關時間的因果關系時受到很大限制。因而本部分首先結合各模型所涉案例的政治發展過程將各因素間的發生時序予以確定,其后對各原因組合及特殊案例進行模型歸納和分析,最終嘗試總結出引致非洲民主崩潰的核心因果機制。

(一) “殖民遺產負影響”模型

本文對以上四條原因組合的整合主要基于各組合所包含因素相似性、覆蓋案例的交叉狀況以及先前所提出的預設等三個方面:表4中第二條和第三條原因組合有75%的一致因素且存在交叉案例。依據具體發生時序,整合后的原因組合的模型1公式表達即

M1=cy*~reg*~el*(ec+ep)

顯然,間接統治方式、議會制和非比例代表制等三因素均為殖民宗主國統治時期就已存在或所構建制度之遺產,而由此引致后殖民時期國家民主政權的崩潰,筆者遂將該模型的核心因果機制歸納為“殖民遺產負影響”,具體表現為:英帝國在非洲所實行的間接統治模式致使殖民地政治結構出現碎片化傾向,而議會制與非比例代表制的結合在該類國家易形成一黨獨大或忽視關鍵少數族群利益的政治格局,由此引發的強人獨裁統治和族群抗爭激進化誘使民主政治失敗。另外,經濟危機和族群政治化因素作為使該機制觸發和強化的外生力量又分別構成了兩條不同的發生路徑,豐富了該機制的作用方式。

這一模型共覆蓋了尼日利亞1966、蘇丹(1958、1969、1989)、塞拉利昂、烏干達、索馬里和萊索托等八個案例。具體來看,英帝國在所涉國家中實行間接統治理所當然是基礎性的因素,而間接統治對非洲本土權威的確立與劃分族群基本是同時進行的。根據著名非洲研究學者克勞福德·楊(Crawford Young)的研究,“英殖民者的統治機器基于非洲的部族形象之上,他們的任務就是以簡單的方式確定本土的民族譜系……要么是將小民族并入一個大民族中,要么是將大民族分解為若干個易于統治的小民族”,這種罔顧非洲本土特性的族群劃分方式為族群政治化奠定了重要基礎。當然族群政治化的出現與殖民當局的政治動員相伴隨。1945年和1954年英國在尼日利亞分別頒布了《理查茲憲法》和《李特爾憲法》,將聯邦制、議會制、多黨制和地區分治等原則予以確定,尼日利亞遂被分解為四個相區隔的地域。總體上看,這種統治策略強化了尼日利亞弱中心和個人化統治的趨勢,創造了一個分散性且無效力的政權。而蘇丹的情形與之極為類似。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英國在蘇丹實行“南北分治”,在北方主要依靠伊斯蘭宗教領袖維持秩序,而在南方則依賴地方部落酋長的權威。另外,帝國殖民者還通過限制南北經濟交流、鼓勵南北宗教差異的方式主觀制造南北地區對立,并還一度試圖將南蘇丹并入英屬東非。這種統治方式和策略造成蘇丹權力的離散化,在其后民族主義運動中都未形成全國一致的民族和國家觀念,給獨立后的政治沖突埋下巨大的隱患。

獨立后尼日利亞延續了殖民時期的議會制。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尼日利亞在立法機構的選舉中采取了有利于形成兩黨格局的簡單多數制,但是由于強烈的族群政治化傾向,并伴隨殖民遺留的地區主義,這種選舉方式反而強化了政黨的族群化和地區主義。從實踐來看,從1951年到1966年,尼日利亞最大的三個政黨——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國民大會黨、行動派、北方人民大會黨分別以東、西、北三地區為根基,這一政治態勢至今仍未有實質變化。在1964年的聯邦選舉中,代表北方利益的尼日利亞民族聯盟和代表南部利益的聯合進步大聯盟形成對峙,兩個政黨聯盟因為相互的種族敵視,其競爭帶有明顯的離心性特征。因此,政治極化成為這個時期尼日利亞政治的典型特征,民主崩潰在所難免。

而就蘇丹的政治經驗來看,獨立之前的自治時期南北之間就曾發生過激烈的政治沖突。1獨立之后,以北方為根基的政黨大多有阿拉伯色彩,而南方的政黨則代表土生黑人和基督教勢力。由于無法單獨組閣,議會制下的聯合政府更迭頻繁,這也是蘇丹1958年第一次民主崩潰的主要原因:哈利勒政府當時與美國達成的協議不僅激化了南北對峙,還引發了北方代表不同教派政黨間的斗爭。而在1964年10月重新放開黨禁后,政黨依舊帶有大量宗教、種族和地區主義的色彩,典型的就是蘇丹非洲民族聯盟和南方聯盟。而有伊斯蘭背景的烏瑪黨和民族聯合黨組成新政府,把解決南方問題作為首要任務,但手段卻極其暴力——組織軍隊對南方發起武裝行動,燒毀了大量教堂和學校,進一步激化了南北矛盾。而第二次民主崩潰的直接原因基本與第一次相同,烏瑪黨的多次分裂加劇了政治碎片化,致使內閣頻繁更迭,軍隊終以文官政府混亂和無能而宣布政變。雖然南北之間分別于1972年和1986年簽訂和平協議,但蘇丹第三次民主嘗試依舊受到地區主義問題的困擾,伊斯蘭勢力組成的執政聯盟因為是否在南方實行沙里亞法產生紛爭致使政治停擺、局勢動蕩。

族群政治化問題則在塞拉利昂和烏干達兩國非常突出。獨立后塞拉利昂最大的政黨人民黨的成員以曼迪族為盛,并時常通過伊斯蘭教進行政治動員。在政治崩潰前的1967年大選中,兩大主要政黨均沒有獲得議會多數,不僅拒絕合作甚至還揚言消滅對方,政治沖突頻發。而殖民者留下了極為碎片化的社會基礎,也極大地限制了獨立后國家能力的增長。烏干達境內一直存在著兩個相互對立的族群王國,其中布干達人有著強烈的分離建國傾向。獨立后的奧博特政府面對地區分離的危險,一直試圖建立一黨制以維護秩序,甚至時常動用直接暴力清除異己,終于在1966年大選前暴露出軍政府的屬性。

而索馬里與萊索托的情況同尼日利亞的情況相近,非比例代表制因素在民主政治尚未鞏固的地區形塑出的勢均力敵的兩黨之間的競爭似乎更加極化。因此,非比例代表制在這類國家形成了兩股對立的政治勢力,由于政治極化嚴重致使惡斗激烈。為防止在選舉中失去權力,政治核心采取極端手段維護地位,結果是文官獨裁或軍人干政。具體來看,索馬里在獨立前一直也處于分而治之的狀態,民族矛盾、地區沖突和邊界問題對國家建構形成阻礙。并且索馬里的政黨政治也極度族群化:1961年舉行對臨時憲法的全民公投時,北方地區的索馬里民族聯盟拒絕參加投票,而即使參與投票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反對當時的憲法,合法性危機嚴重。而萊索托以議會制作為政體形式,但在1970年大選中失去多數黨地位后,首相喬納森卻拒絕交權,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逮捕了大量反對黨領導人,最終實施文官專制,民主崩潰猝然發生。

(二) “弱政治社會”模型

所謂政治社會就是現代國家為了支持自身而在社會之中建構的政治基礎,它伴隨現代國家建設的進程而逐漸形成,是現代國家對社會進行滲透和改造的產物,這種滲透和改造是借助相應的現代國家制度來完成的,而“弱政治社會”概念所反映的即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政治基礎不穩定的一種表現。

具體到表4中第一個和第四個原因組合,結合所覆蓋案例,“reg”所表示的含義有所不同:在第一個組合中表現為總統制—兩黨制(reg*~el)情境下的民主崩潰類型,而在第四個組合中屬于半總統制—多黨制(reg*el)情境下的狀態,但均可歸納為“不成功的憲制設計”。顯然該模型所暗含的因果機制是:國家核心憲制安排的失敗致使基礎性政治權力分立、政治結構呈現出極高的離心性,制約了政權的整合和吸納能力。總之,后殖民時代所設計之政治體制未能生產出現代國家構建所需的政治能力是該模型得以觸發的根本原因。

“弱政治社會”模型共覆蓋了尼日利亞1983、加納、馬里、岡比亞、尼日爾2009和幾內亞比紹等六個案例。尼日利亞民主政權在1996年崩潰后隨即進入了軍政府統治的階段,但由于軍隊也基本將許多類型的社會分裂內化,因此即使在軍政府時期尼日利亞國內的族群政治化問題也并未得到有效解決。1979年的議會選舉即證明了這一點:統一黨在約魯巴人中獲得成功,人民黨在伊格博人中得到支持,國民黨被北方的政客所控制。而之前發生的內戰加深了地區間的仇恨,東部地區獨立的傾向持續存在。雖然尼日利亞在第二共和國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選擇了總統制政體,但權力的更加集中也意味著政治競爭的更加激烈,尼日利亞各地區的離心性競爭在此一時期得到強化。因此當南部產油區并未比非產油區的北方獲得太多好處的時候,分離主義就難以避免,而這也始終牽扯著尼日利亞中央政府絕大部分的精力。加之尼日利亞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持續出現負增長,并于1983年爆發全國性的大危機,分裂的民選政府并沒有有效的應對措施,軍人再次干政無法避免。其次,加納同樣面臨著弱政治基礎和經濟危機問題。利曼政府執政期間強化北方部族權力的行為激化了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埃維人和阿肯人均認為族群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直接引發了政治危機,1981年全國聯合大會脫離由執政黨人民國家黨組織的聯盟加入反對派陣營,并且人民國家黨本身也發生分裂,政治整體碎片化程度加深。而政府在經濟上的表現也非常糟糕,1979年可可出口降至獨立以來最低,木材、黃金、鉆石等出口同樣嚴重下跌,至政變前夕通貨膨脹率升至100%。這與之前羅林斯軍政府執政時期形成鮮明對比,民眾因政府的分裂和無效而對其失去了信心。再次,馬里2012年發生的政權崩潰表面上是由軍隊發動政變結束民主政治,但卻與政治權力高度極化相關。馬里共和國的歷代總統均為南方人,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在資源分配、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部門職位、教育和就業機會方面長期處于不利地位。圖阿雷格人在此之前就曾發動過三次分裂戰爭。另外伊斯蘭教在分裂活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極端恐怖主義長期為圖族人提供武器裝備。而此一階段與北方接壤的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倒臺致使大量難民和武器涌入,催化了族群戰爭的發生。最后,岡比亞的政治體制狀況同樣如此:國民大會黨代表受巴迪布和康博兩地曼丁族的支持,而聯合黨則主要代表沃洛夫族和阿庫族人的利益,部族之間的沖突很容易就上升為國家認同性問題,政治難以有效整合。

而尼日爾立法機構所采取的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方式是其政黨體制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也致其內閣動蕩、總理更換頻繁,加之半總統制中時常出現“府院之爭”,政權極不穩定。在2009年尼日爾的憲政危機中,時任總統坦賈不顧反對強行解散國會和憲法法院,為延長其任期進行修憲,政治強人對民主政治“低忠誠”的態度暴露無遺。另外由經濟危機所引致的反對力量日益壯大,導致當局采取了更加強硬的反應,權力的集中和濫用致使民主崩潰。其次,就幾內亞比紹案例的具體經驗來看,在該國政治中由于總統和總理長期處于不和狀態,這給本就高度政治化的幾內亞比紹軍方以干政的口實。加之國內存在著族群政治化和宗教對立的問題:巴蘭特人在軍隊中占據優勢,時常傾軋其他少數民族;在這個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總統和總理卻長期由信奉天主教的其他少數民族擔任。復雜的矛盾,幾乎不存在共識的政治,令其國家能力難以有效提升。

(三) 特殊案例討論

表4中未覆蓋的特殊案例尼日爾1996和馬達加斯加分別包含“reg*el”和“reg*~el”關鍵制度因素組合,似與“弱政治社會”模型的因果機制相符。從具體經驗來看,尼日爾第三共和國期間,分屬不同黨派的總統與總理時常意見不合,政治沖突頻繁。1996年總統奧斯曼拒絕批準阿馬杜政府的財政預算可視為當時政治危機的導火索,而奧斯曼本人的合法性問題一直也都是以阿馬杜為首的反對派勢力攻擊的焦點。加之前一年所發生的經濟衰退激化了國內諸多矛盾,政治崩潰難以避免。而2009年1月馬達加斯加時任總統拉瓦盧馬納納力推憲法修正案和新政黨法,旨在阻止最大競爭對手拉喬利納參加總統選舉,此舉也成為該國政治動蕩的導火索,引致軍事政變。究其根源在于其時所實行的政治制度不僅無法彌合政治分裂,反而助推國內主要政治勢力的極化。

基于此,尼日爾1996和馬達加斯加兩案例理應歸入半總統制—多黨制與總統制—兩黨制情境下的民主崩潰類型,不僅未改變“弱政治社會”模型的核心因果機制,而且還由于兩個案例各自的特殊性豐富了觸發路徑——總統制—兩黨制情境中補充了“~aid”(低外部援助),而半總統制—多黨制情境下加入了“~cy”(非間接統治)因素,事實上大大提高了該模型的解釋力——覆蓋案例增加至8個。因此,“弱政治社會”模型的最終公式表達為

M2=reg*~el*~aid*(~ec*~ep*~cy+ec)+~cy*el*reg*(ec*aid*ep+~aid)

四、 結語: 政治發展與走出邊緣

美國著名比較政治學者保羅·科利爾(Paul Collier)對非洲整體發展狀況在世界范圍內所呈現出的“邊緣性”有過一段經典的論述,充分道出了非洲政治發展的危機和緊迫性: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深化的時代,政治動蕩與治理危機卻使得獨立后的非洲國家越發處于整個國際體系的邊緣,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不發展’使得其更適合被看作第四世界國家,而非第三世界的成員。”

整體來看,非洲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分別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民主轉型浪潮。第一次是獨立初期所謂的“遺產式民主化”,即大量非洲國家在政體形式上較多地繼承了殖民宗主國的政治遺產。究其原因:一方面,熟悉并掌握了外來現代政體運作的基本流程的大量本土精英主導去殖民化過程,因而在獨立之際傾向于選擇類似于過去宗主國的政體形式。而另一方面,殖民者的長期統治使得非洲傳統的政治權力結構“面目全非”,宗主國建立的一套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體系在內的政治系統“肢解”了非洲本土的政治和社會基礎,很難按照“自然生長”的邏輯填補殖民者離去的治理空白。因此,繼承宗主國的政體模式成為一種最符實際的選擇。而第二次民主化過程則是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型民主化”,即非洲威權政體的崩潰根源于糟糕的治理績效。大多數非洲國家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缺陷在一次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中顯露無遺,選擇接納和執行相關國際組織推出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的過程,事實上促發了政治的民主化進程。另外,東歐和蘇聯的政治變局在意識形態上也進一步削弱了一黨制和個人獨裁政體的合法性,民主轉型在非洲遂成一時風潮。除厄立特里亞仍然實行一黨制和斯威士蘭實行絕對君主制外,其余國家均在“民主”的大旗下集結成各式各樣的隊伍:有像毛里求斯、博茨瓦納、南非和納米比亞等這樣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國家,也有像尼日利亞、蘇丹、剛果(金)等內戰頻發、政體不斷更迭、政權偏于癱瘓的國家,更有像索馬里、烏干達、尼日爾這樣的種族傾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空心化”國家,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民主政治狀況均呈現出極大的差異。

本文致力于從整體上、系統地對非洲民主崩潰的原因及其核心機制進行挖掘,并最終發現存在著兩個解釋非洲民主崩潰的關鍵模型。首先,“殖民遺產負影響”模型共覆蓋八個案例,所展現的核心機制的具體表現是:作為殖民宗主國的英國在非洲實行間接統治,殖民地社會管理結構基本以酋長和宗教首領為核心,沒有建立起現代的官僚體制,形成了以族群和宗教為界線的地區分治,致使殖民地政治權威碎片化。而議會制與非比例代表制的結合在非洲容易形成一黨獨大或忽視關鍵少數族群利益的政治格局,由此引發的強人獨裁統治和族群運動激進化致使整個體系傾向極化,政治失敗很難避免。而“弱政治社會”模型可解釋包括特殊案例在內的八個案例,同樣具有較強解釋力。該模型所暗含的核心機制為“不成功的憲制設計”:國家核心憲制安排較為失敗,雖然總統制—兩黨制和半總統制—多黨制不同情境下的民主崩潰類型具體表現不同——政治獨裁和政治惡性對峙,但均源自政治結構所呈現出的極高離心性,從整體上制約了政權的整合和吸納能力。后殖民時代所設計之政治體制未能生產出現代國家構建所需之政治能力是該模型得以觸發的根本原因。

進一步,本文最終所整合的解釋模型及其觸發機制分別集中展現了非洲兩股民主化浪潮后相異的政治失敗現象和邏輯:間接統治殖民遺產所形塑的政治架構所產出的路徑依賴性質的治理方式與獨立后自主憲制設計的不成功經歷。因而非洲的政治發展經驗似乎在說明:如何建立可以實現良性治理的政治制度理應成為非洲國家走出邊緣的核心問題,只有兼顧社會秩序、法治和經濟績效的“實質性政治”才可能有效促進發展,而寄希望于盲目政治模仿所進行的發展模式移植以及試圖以形式化政體更迭來改善國家治理困境的舉措在現實政治發展中定將難以為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午夜三级|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网址|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日本欧美午夜|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丝袜第一页| 综合成人国产|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999在线免费视频| 波多野一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a级免费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性视频久久| 亚洲性一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在线免费|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 欧美成人一级| 青青草一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网址|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第一页| 午夜啪啪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