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華訪問。今年這一次訪問距離上一次日本首相訪問中國已經時隔7年。安倍晉三同中方領導人會談時提出,中日雙方化競爭為協調,互為戰略伙伴而互不構成威脅,共同推動自由公平貿易,中方對此表示歡迎。從會晤成果看,中日就第三方市場合作簽署了50余項合作協議①,兩國還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規模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②安倍晉三的訪華使得中日關系在今年4月外交部部長王毅訪日和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的基礎上再度提升,兩國關系的緩和實現了突破。可以說,這次安倍訪華結束了2012年釣魚島爭端以來中日關系的冷淡局面,兩國關系重新步入正軌。這也展示出了日本在對外政策上想要在中美之間平衡的決心。可以預見,在之后的五年時間內,中日關系持續改善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外關系定量預測組的長期觀測衡量,中日關系的回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根據衡量結果,自2017年4月起,中日關系從中等緊張的級別(-4.3)較穩定地回升,2018年4、5兩個月出現較大幅度提升,進入了高等不和③的級別(-2.7),此后至2018年8月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到了9月中日關系分值再度提升(-2.5)(見圖1)。
本文認為,中日關系能夠持續回暖并在安倍訪華后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主要原因有四個。首先,美國對日本商品征收關稅的政策,使日本在維護自由貿易原則方面與中國有了共同利益。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然而隨后美國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和韓國進行了鋼鋁關稅豁免,卻沒有給日本豁免。美國在貿易問題上不給予日本平等政策,使日本對美不滿情緒上升,也使日本意識到需要通過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來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這也是今年3月以后日本加大改善對華關系力度的直接原因。
其次,特朗普政府具有政策不確定性的特點,對日在經貿政策上施壓的做法難以改變,日本在特朗普執政期內將不得不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尋求平衡。日本一直將日美同盟作為外交的基石,然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原則使日本不再相信美國的支持是可靠的。在參加總統大選時,特朗普就表示日本政府應該分擔更多的駐日美軍軍費開支,而在其成為總統之后,美國退出了日本想要積極參與的TPP協定。日本擔心特朗普政府今后向自己提出更難以接受的要求,因而不得不調整對美一邊倒的政策。
日本政界人士都牢記著1972年尼克松訪華對日本進行的“越頂外交”,這一外交舉動違背了日美協調對華政策的約定,美國繞過了日本同中國改善關系。對美國“越頂外交”的記憶是日本在當前中美戰略對抗日益嚴重情況下采取平衡外交的動力。日本既需要借助美國以壓制中國,但同時也擔心特朗普之后的美國下一屆政府調整對華政策,使日本陷入兩面不得好的窘境。
為預防特朗普之后的美國領導人再度進行“越頂外交”,日本在戰略上需要在中美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為自己留出戰略回旋的空間。
再次,安倍晉三個人執政地位的鞏固也是中日關系能夠進一步改善的一個客觀條件。今年9月,安倍晉三以極大優勢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繼續擔任首相,有很大可能成為日本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其政治地位的鞏固使得安倍晉三像以往那樣依靠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的方式來獲取國內支持的需求下降。這使得日本愿意在與中國改善關系時步伐邁得更大。
最后,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也出現改善中日關系的意愿。自2017年12月美國政府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首要戰略競爭者之后,美國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政策日益具體化。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今年10月4日發表對華政策演講,明顯想在中美之間發動冷戰。為了避免出現美國帶領盟國遏制中國的不利局面,中國需要與美國的傳統盟友改善關系。如果不能使這些國家支持中國,至少可以爭取其采取中立立場。特別是在當前中美戰略對抗集中于貿易領域的形勢下,中國和日本均為貿易出口大國,在維護自由貿易原則上有明顯的共同利益。
可見,中日關系的回暖受美國對日政策及日美關系變化的影響較大,雙邊關系的緩和符合兩國的利益需要。對日本來說,在美國對外政策不確定的情況下,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是維護其國家利益以及保持戰略靈活性的必要措施。此次安倍訪華便是日本開展務實外交的表現。不僅如此,在今后中美兩極化的趨勢下,日本也很可能會較長期采取問題性選邊(即在不同問題中選擇支持一方,而非完全倒向美國)的戰略,維持對華和對美政策之間的平衡。因此,至少在未來五年內,中日關系持續緩和的可能性較大。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中日之間在釣魚島問題、歷史問題等方面的矛盾只是被暫時擱置,并沒有真正解決。安倍政府沒有放棄在安全領域與中國對抗的決心,也沒有停止右傾化的政策路線。在安倍訪華之前的9月13日,日本自衛隊的艦船在南海進行反潛艇作戰訓練,而這是日本承擔實際任務的潛艇第一次出現在南海訓練。而在其結束訪華之后,安倍晉三會見印度總理莫迪,雙方決定加強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印度海軍的合作,將日印間的“2+2”磋商由副部長級提升為部長級以深化安全合作。不僅如此,日本選擇在中美間平衡的策略就意味著其既不能離美國太近,也不能與中國太近,而是實行等距離交往。所以,雖然未來一段時間內中日關系將會明顯緩和,但這種緩和的程度將是有限度的。中日關系的最好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沒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雙邊關系難以恢復到那一時期的水平。要將中日關系恢復到2012年野田佳彥時期日本對釣魚島進行所謂的“國有化”前夕的水平(雙邊關系分值為0左右),也還需雙方做出較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