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白肋朱頂紅和荷蘭進口的雙龍朱頂紅的組培苗為試驗材料,研究了2個品種小鱗莖的再切割誘導率、不同切割方式對繁殖系數的影響以及培養基不同激素配比的篩選。結果表明:雙龍和白肋2個朱頂紅品種的無菌苗小鱗莖均具有再切割誘導出芽的能力,而其葉片未能誘導出芽,其中白肋品種的誘導率高于雙龍的;朱頂紅小鱗莖最佳的切割方式為帶鱗莖盤的縱向切分,雙龍和白肋品種縱向切分的繁殖系數分別是橫向切分的11和6.1倍;雙龍和白肋2個朱頂紅品種的小鱗莖再切割最佳激素濃度配比為MS+6-BA 2.0 mg/L+NAA 1.0 mg/L,繁殖系數分別為1.04和1.26。
關鍵詞:朱頂紅;組培苗;小鱗莖切割;誘導;新植株
中圖分類號:Q8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4-0004-03
Abstract:The tissue-cultured Hippeastrum reticulatum and Hippeastrum hybridum Double Dragon were selected as the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The induction rate of aseptic bulb re-cut of two varieties; the effects of propagation coefficient at different cutting methods and screening of medium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ormon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aseptic bulbs of two varieties both had the ability to induce budding, but leaves didn't. The induction rate of Hippeastrum reticulatum was higher than Hippeastrum hybridum Double Dragon. (2) The best way to induce more offspring was to longitudinal-cut the little bulb. The propagation coefficient of longitudinal cutting of Hippeastrum hybridum Double Dragon was 11 times to that of horizontal cutting, and Hippeastrum reticulatum was 6 times. (3) The best medium of two varieties for shoot induce was MS+BA2.0 mg/L+NAA1.0 mg/L, the breeding coefficients were 1.04 and 1.26 respectively.
Key words:Hippeastrum hybridum; tissue-cultured; aseptic bulb re-cut; induction; new plant
朱頂紅(Hippeastrum hybridum)又名孤挺花、并蒂蓮、君子紅、朱頂蘭、對對紅等,石蒜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產熱帶美洲,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朱頂紅性喜溫暖濕潤、陽光不過于強烈的環境,稍耐寒;要求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期需給予充分的水肥,夏季宜涼爽,冬季休眠期要求冷涼干燥[1]。朱頂紅花大色艷,葉片鮮綠潔凈,一般用于盆栽觀賞,一些花朵大、株形高的可以用作切花,抗性強的品種還可以運用到園林中,如花壇、花徑和林下自然景觀的布置。因此,朱頂紅是一種優良的觀賞球根花卉,其應用范圍廣泛,在國內的潛在市場很大。
以往研究顯示,國內對朱頂紅繁殖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播種繁殖、分球繁殖、組織培養、鱗莖扦插等方面[2-5],對以朱頂紅組培無菌小鱗莖為材料進行再切割繁殖技術的研究甚少。試驗在充分吸取前人對朱頂紅鱗莖切割方式和培養基激素配比研究工作的基礎上[6-8],探討了以組織培養得到的朱頂紅無菌苗為材料,用切割小鱗莖的方法誘導新植株的技術,旨在通過該技術提高朱頂紅的繁殖速度,為朱頂紅工廠化生產提供技術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經濟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植物材料為朱頂紅白肋品種和荷蘭進口朱頂紅栽培品種雙龍(Double Dragon)的無菌組培苗。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為6-芐基氨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萘乙酸(NAA)。
1.2 試驗方法
1.2.1 朱頂紅無菌苗小鱗莖的再切割繁殖 試驗目的是研究無菌苗的葉片和鱗莖的再生能力,從而確定以無菌苗作為外植體進一步誘導新植株的可行性。取基部小鱗莖膨大明顯、葉片寬厚的朱頂紅無菌苗進行試驗。在超凈工作臺上,將無菌苗切割分成鱗莖和葉片2部分。鱗莖縱切成 2 mm 厚的切片(包含鱗片和鱗莖盤),每個鱗莖切割成 16個切塊;葉片切成長0.5~1.0 cm的切段。將鱗莖切片和葉片切斷接入不同激素配比的誘導培養基(表1)中進行培養。每個處理4瓶,每瓶 4個切片,重復3次,30 d后統計結果。
1.2.2 小鱗莖切割方式對繁殖系數的影響 將直徑為1.0~1.5 cm 的雙龍和白肋小鱗莖切去上部鱗葉后, 進行縱向切分(切片帶有鱗莖盤)或橫向切分(切片不帶有鱗莖盤),接種于培養基MS+6-BA 2.0 mg/L +NAA 1.0 mg/L中。每個處理5瓶,每瓶 4個切片,重復3次,40 d后比較2種切割方式的繁殖系數。繁殖系數=統計時總芽數/接種鱗片數。
1.2.3 無菌苗小鱗莖的再切割繁殖最佳誘導培養基篩選 采用縱向切割方式,將直徑為1.0~1.5 cm 的雙龍和白肋小鱗莖切割成16份,接種到不同濃度的6-BA、NAA、2,4-D組合培養基中,各處理的培養基按照表2配制,培養基經過高壓滅菌。每個處理接種10瓶,每瓶4片,重復3次,40 d后統計各處理的繁殖系數。
1.3 培養條件
以MS為基本培養基,添加瓊脂6 g/L,蔗糖30 g/L,pH值6.0。培養溫度(25±2)℃,光照時間12 h/d,光照強度1 500~2 000 Lx的培養條件。
1.4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22.0軟件進行整理分析,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多重比較對數據進行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的朱頂紅無菌苗再切割繁殖能力
研究發現,朱頂紅無菌小鱗莖切塊誘導培養14 d后開始出芽,30 d后如圖1所示。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品種朱頂紅的誘導率不一樣,白肋品種的誘導率普遍高于雙龍品種。雙龍和白肋2個品種在配方4(MS+6-BA 2.0 mg/L +NAA 1.0 mg/L)中培養均達到最大誘導率,分別為58.3%和89.6%。用葉片進行愈傷組織誘導時,接種10 d后,葉片切段膨大蜷縮,但30 d后都未出現分化苗。通過觀察誘導分化苗的生長狀況和培養基情況,發現雙龍在培養過程中培養基稍變成褐色,而白肋培養基未褐變;雙龍分化苗生根現象明顯,白肋誘導苗未出現生根現象。
2.2 朱頂紅小鱗莖切割方式的研究
由圖2可知,接種40 d后,雙龍和白肋小鱗莖縱向切割的繁殖系數分別為1.32和1.58,橫向切割的繁殖系數分別為0.12和0.30,雙龍縱向切割的繁殖系數是橫向切割的11倍,白肋縱向切割的繁殖系數是橫向切割的6.1倍。這表明縱向切割有利于朱頂紅小鱗莖誘導出苗。
2.3 無菌苗小鱗莖的再切割繁殖最佳誘導培養基篩選
由表4可知,在鱗莖誘導芽過程中,與NAA質量濃度為1.0 mg/L 組合時,雙龍和白肋的繁殖系數隨6-BA質量濃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6-BA質量濃度為2.0 mg/L 時,繁殖系數最大,分別為1.04和1.26;其次是處理2(培養基MS+6-BA 1.0 mg/L +NAA 0.5 mg/L)和處理8(培養基MS+6-BA 4.0 mg/L +NAA 2.0 mg/L),其中雙龍的繁殖系數分別為1.02和0.91,白肋的繁殖系數分別為1.04和1.12。在6-BA與不同質量濃度的2,4-D配比的培養基(處理9~12)中,朱頂紅無菌小鱗莖再切割繁殖系數較低,雙龍和白肋的繁殖系數均小于0.5。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雙龍和白肋2個朱頂紅品種無菌苗葉片培養30 d均未能分化出幼苗;在適合培養基中,小鱗莖切割的誘導率較高,均大于50%;同種培養基中,白肋的誘導率高于雙龍,雙龍分化苗生根現象明顯,培養基稍褐變。將無菌鱗莖用2種不同的方式切割(縱向分切和橫向分切)都能誘導出芽,但縱向分切的繁殖系數遠遠大于橫向分切,因此縱向分切的切割方式有利于朱頂紅無菌鱗莖誘導出苗。培養基中不同激素配比對鱗莖再切割的繁殖系數影響較大,其中, MS+6-BA 2.0 mg/L +NAA 1.0 mg/L的組合表現最好,40 d后,雙龍和白肋的繁殖系數分別為1.04和1.26。同時,6-BA與NAA配比的培養基比6-BA與2,4-D配比的培養基更利于朱頂紅鱗莖再切割芽的誘導。
以往的試驗,采用朱頂紅大球進行消毒后切割接種培養,外植體消毒過程繁復,且容易出現消毒不徹底導致污染率高等問題。因此,在該試驗中采用無菌小鱗莖作為材料,避免切割大球鱗莖和消毒處理,大大降低了污染率,節約了消毒成本和時間,加快了朱頂紅幼苗的繁殖速度。該試驗方案設計在培養基配方上設置多個激素質量濃度梯度,同時每種激素配比均設置3次重復,提高了試驗的科學性和數據的可靠性。
通過對雙龍和白肋2個朱頂紅品種無菌苗的鱗莖再切割試驗,得出朱頂紅無菌苗的鱗莖具有再切割誘導新一代幼苗的能力,這與邵素娟等[9]對朱頂紅品種橙色君主(Orange sovereign)的研究結果一致。在不同切割方式的試驗中,帶有鱗莖盤的縱向切分更加有利于誘導出新植株。這與張松等[10]對朱頂紅鱗莖不同部位對組織培養形態發生的影響研究結果相似,也與陳揚春等[11]對朱頂紅鱗片試管培養的研究結果一致。生長調節物質包括生長抑制劑在植物組織培養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12],其中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的比例至關重要[13]。在不同激素濃度對鱗莖再切割誘導繁殖系數試驗中,6-BA與NAA配比的培養基比6-BA與2,4-D配比的培養基更利于芽的誘導,這與張松等[10]對朱頂紅不同激素配比的研究結果一致。
朱頂紅鱗莖分割可以增加繁殖系數,但究竟每球徑切割多少份,才能既保證有較高的繁殖系數,又保持較高的繁殖質量。該試驗中將球徑縱向切割成16等份,關于切割份數對繁殖系數的影響未做深入的試驗,后續有待進一步研究。培養基篩選試驗中,對于基本培養基MS、蔗糖濃度、pH值、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濃度的綜合研究還有待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程廣有. 名優花卉組織培養技術[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2] 曹榮祥,高年春,張曉燕,等. 進口朱頂紅種子繁殖及栽培技術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06,(6):273-274.
[3] 田松青,朱旭東,成海鐘,等. 朱頂紅不同繁殖方法比較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08,(5):153-156.
[4] 朱旭東,田松青. 朱頂紅的組織培養[J]. 江蘇農業科學,2002,(6):56-57.
[5] 張克中,趙祥云,賈月慧. 雜種朱頂紅鱗片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 北京農學院學報,2001,16(4):35-39.
[6] 婁曉鳴,呂文濤,周玉珍,等. 朱頂紅新品種繁殖技術初探[J]. 北方園藝,2016,(15):78-80.
[7] 王培軍. 朱頂紅組織培養技術體系的建立及相關研究[D]. 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04.
[8] 張亞玲. 朱頂紅組織培養最佳繁殖途徑的研究[D]. 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9] 邵素娟,史益敏. 朱頂紅小鱗莖切割繁殖及其影響因素[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8,26(1):5-8.
[10] 張 松,達克東,曹辰興,等. 朱頂紅離體培養快速繁殖體系及胚狀體發生[J]. 園藝學報,2002,29 (3):285-287.
[11] 陳揚春,魯雪華. 朱頂紅鱗片的試管培養[J]. 亞熱帶植物科學,1988,(2):33-36.
[12] Ziv M. The contribution of biotechnology to breeding,propaga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geophytes[J]. Acta Horict,1997,430:247-258.
[13] 沈苗苗,于曉南. 朱頂紅組織培養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10):135-138.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