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構建了包括9個準則層37個指標層的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確定指標權重,以張家界石堰坪村為例對其保護成效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1)石堰坪村保護成效綜合評價得分較高(68.5分),各項物質要素(68.438分)和非物質要素(68.585分)保護成效總體較好;(2)物質要素保護評價結果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生態環境(72.09分)、文物古跡(69.89分)、村落景觀(68.37分)、傳統建筑(67.52分)和村巷格局(64.32分);(3)非物質要求保護評價結果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傳統社區(67.58分)、傳統習俗(67.58分)、非物質文化遺產(67.45分)和歷史影響(66.32分)。根據評價結果對加強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和建設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傳統村落;保護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物質要素;非物質要素;武陵山片區
中圖分類號:K9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4-0103-05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status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which including 37 evaluation indexes of 9 criterion layers, was establish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 methods. Then the weight of the indicator was determined, and Shiyanping village of Zhangjiajie was studied as an example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its protection stat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Shiyanping village has higher score ( 75.2),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various material elements (68.438)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68.585) is better. ②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material elements protection are as follow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72.09) ,cultural relics (69.89), village landscape (68.37),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67.52) and village lane pattern (64.32); ③the results of non-material protection evaluation are as follows: traditional community (67.58), traditional customs (67.58),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7.45) and historical impact (66.32).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ervation; AHP; material elements; immaterial elements; Wuling Mountain area
當前國內對傳統村落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村落價值、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3個方面。傳統村落的價值主要有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1]:關于文化價值,學者以案例的形式對各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進行內涵分析,總結傳統村落的文化特性及其價值,并提出相應保護建議[2-3];關于經濟價值,旅游業的發展是傳統村落經濟價值的集中表現,傳統村落旅游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4-5],古村落村民對于旅游的態度和適應性也受到持續關注[6-7],有關旅游可持續發展[8-10]、生態旅游的研究頗多[11];科研價值主要是通過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研究村落形成的地理特征及其影響因素[12-14]。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融入人類活動的產物,有顯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學術界不僅僅關注村落本身所呈現的特征,而且越來越重視研究村落特征背后形成的文化動因[15]。安托羅普[16]發現,存在于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對于豐富景觀多樣性和保持村落景觀本土性具有重要意義;巴達烏里亞[17]、帕蘭格[18]等學者分別指出生態系統、城市化等因素對文化景觀變化的影響。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受制于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保護傳統村落合適路徑的建議[19-21]。
繼探究如何保護古村落的原始風貌和傳承文化之后,古村落的保護成效評價成為重要課題。對村落的各項保護內容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是衡量村落保護成效和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傳統村落保護評價體系方面,目前學術界主要是針對具體類型村落進行研究。在評價體系構建方面均選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22],其評價結果的準確性表明了評價方法的科學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參照現有的相關文獻,結合武陵山片區古村落實際,選取“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2類指標,構建了一套比較客觀、完整的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并以保存完好、資源豐富的石堰坪村作為案例,對其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的保護成效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提出了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相關建議,以期為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1 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 評價指標選取
在傳統村落基礎數據指標體系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全面完整、簡單明確為原則,對駐村干部、當地民居、游客、政府部門管理者和相關專家進行調查研究。
確定總目標指標層為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體系,調控層為物質要素評級指標體系和非物質要素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將物質要素評價指標體系解構為文物古跡、傳統建筑、村巷格局、村落景觀、生態環境5個指標層,非物質要素評價指標體系解構為傳統習俗、歷史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社區4個指標層(見表1)。
1.2 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德爾菲法相結合來確定其權重。用統計分析方法(Delphi法)來獲得每一個詳細指標的權重值。
(1)構建AHP權值模型:把需要調查的問題收集起來,用精準的專業術語表達,構建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模型,讓被調查者充分了解評價指標體系和目的。
(2)組成1個10人左右的專家組(邀請當地文化局、建設局、文物局、旅游局、國土資源局、農業局、志辦、村委干部和高校歷史、地理、風景園林、旅游等相關專家)對相關事件進行權值咨詢。
(3)事件評估:每層指標對于上一層指標的重要性由評估人員給予權重賦值,每一層的權重之和為100。
(4)統計分析調查結果:把所有評估者評出的結果進行統計,求出每一層指標對于上一層指標的權重,得出每個指標的權重值,再進行綜合地分析與處理。
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所示。
引入評價集,對評價結果進行量化。評價集是評價者對石堰坪村的保護成效作出的各種評價結果所組成的一個經典集合,用V表示,如V={V1,V2,…,Vn},其中Vn代表著各種評價結果。這里將石堰坪村傳統村落評價分為5個評價等級,計算得到的模糊向量不能直接作為評價結果,因此需要對5個評價等級進行賦值:V級,保護差,得分區間0~20分;IV級,保護較差,21~40分;III級,保護一般,41~60分;II級,保護較好,61~80分;I級,保護好,81~100分。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加直觀,對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進行分值測算。
2 石堰坪村保護成效評價分析
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東南部,全村面積1 700 hm2,現有182棟吊腳樓,核心保護區85棟。石堰坪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民俗風情濃郁,自然山水秀美,2012年入選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世界自然遺產基金會總裁安迪譽為“中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筑的經典”。
2.1 構建石堰坪村保護成效隸屬度矩陣
根據評分標準設計100份調查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8份。問卷發放的對象以駐村干部、當地民居、游客、部門工作者和相關專家為主、對收回的有效調查問卷進行統計,運用德爾菲法,得到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評價指標的隸屬度矩陣,隸屬度統計如表2。
2.2 多因素模糊評判
模糊評判的基本模型為:Aj=W×R。其中,W是各個評價指標權重,R為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矩陣。由上面可知各指標權重以及由村民評判得到的隸屬度,可進行石堰坪村保護情況模糊評價。設CR、TA、PL、VL、EC、TC、H、I和T分別為文物古跡、傳統建筑、村巷格局、村落景觀、生態環境、傳統習俗、歷史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社區。對各單因素賦予不同權重,能更科學地反映各因素的綜合影響。
以CR的評判結果為例,其模糊綜合評判的結果為:
CR=W1×R1=[0.420 3,0.163 2,0.273 3,0.143 8]×=[0.069 931,0.434 798,0.434 979,0.039 779, 0.021 113]
以此類推得到其他項目的評判結果,見表4。為得到石堰坪村傳統村落保護的綜合結果,引入評語集分數進行計算,得到綜合評價結果分值:
因此,得到了CR文物古跡的評價結果:石堰坪村傳統村落文物古跡保護較好。參照CR的評價方法,以此類推,計算得到9個準則層的評價結果向量和綜合評價分值,見表3。
2.3 石堰坪村保護評價結果分析
2.3.1 石堰坪村保護成效總體評價 根據模糊評價結果,石堰坪村的保護評價綜合得分為68.5分,石堰坪村的整體保護情況較好,與入選國家第一批傳統村落這個稱呼相符合。保護評價結果依次為:傳統社區(72.99分)>生態環境(72.09分)>文物古跡(69.89分)>村落景觀(68.37分)>傳統習俗(67.58分)>傳統建筑(67.52分)>非物質文化遺產(67.45分)>歷史影響(66.32分)>村巷格局(64.32分)。如表2所示,采取最大隸屬度原則,在37個指標層中,評價較好指標占54.05%,評價一般指標占43.24%。結果表明: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各方面保護總體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保護評價一般的指標比重仍然較大。分析其原因:首先,傳統社區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相對較好,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的開發強度和相對穩定的人地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石堰坪村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其次,石堰坪從入選國家第一批傳統村落以來,政府及相關部門已陸續采取措施加大對石堰坪的保護力度,但由于村民的保護意識薄弱,很難顧及到方方面面。
2.3.2 石堰坪村物質要素保護成效評價 物質要素保護成效評價得分為68.438分,保護成效總體較好。在物質要素評價指標體系18個評級指標中,其中評價較好占55.56%,評價一般占44.44%;保護評價結果得分依次為:生態環境(72.09分)>文物古跡(69.89分)>村落景觀(68.37分)>傳統建筑(67.52分)>村巷格局(64.32分)。其中自然生態和自然環境2項指標表征的生態環境得分最高。結合石堰坪村建設現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雖然石堰坪村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建設完全,但是村落聯接張家界市區的道路比較崎嶇,市區至王家坪鎮道路寬度7 m,鎮區到村落道路5 m,村落內部道路僅3.5 m,道路質量比較差,使得石堰坪村與外界聯系較弱,且受制于相對封閉的區域環境、險要的地形,村落周邊的山脈、溪流、植被仍舊保持著原始狀態,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方面保護較好。尺度、立面、肌理、形態4項指標表征的村巷格局得分最低,其中形態所占的權重值(0.339 0)最高,主要是由于石堰坪受到城鎮化浪潮的沖擊,大部分村落居民修建新房,傳統建筑規模和傳統建筑整體格局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2.3.3 石堰坪村非物質要素保護成效評價 非物質要素保護成效得分為68.585分,保護成效總體較好。在非物質要素評價指標體系的19個指標中,評價較好指標占52.63%,評價一般的指標占42.11%;保護評價結果依次是傳統社區>傳統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影響。其中,鄰里關系、互幫互助、本地居民和青壯年4項指標表征的傳統社區得分最高,其中互幫互助所占的權重值(0.313 9)最高。主要原因是石堰坪村落形成年代較早,村民之間的關系自古村落形成之初便有了一定的基礎,鄰里關系根深蒂固,傳統社區氛圍濃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故事3項指標表征的歷史影響得分最低,其中歷史人物所占的權重值 (0.412 3)最高。當前村落中的原住民不斷減少,青年人外出務工,村落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明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主要力量逐漸消失,歷史名人被銘記的可能性不斷降低,非物質文化難以得到延續和傳播。
3 結論與討論
如何從具體指標上定量評價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現狀與成效,為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是該文研究的初衷。傳統村落要實現健康發展,關鍵在于診斷其保護成效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通過對傳統村落保護成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成效整體較好(綜合得分為68.5分),研究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武陵山片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給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了條件,但同時也限制了它的發展。
(2)生態環境和傳統社區是武陵山片區保護的優勢指標。由于交通設施落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武陵山片區沒有受到高強度的開發,其生態環境和傳統社區基本保持著原始狀態。此外,近幾年國家提出的各項保護政策也是加強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原因。
(3)村巷格局和歷史影響是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的劣勢指標。雖然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城鎮化仍給村落的原有格局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此外,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年輕勞動力紛紛涌向城市,導致傳統村落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突出,村落的歷史文化難以得到傳承和延續。因此,針對傳統村落的村巷格局和歷史影響提出保護措施將是武陵山片區傳統村落保護的重點內容之一。
5 建 議
(1)政府加大傳統村落宣傳教育,明確村落保護工作重點。針對傳統保護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村民了解傳統村落保護內容,明確保護的具體要素,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保護工作的重點和要點。
(2)居委會制定村落保護村規民約,加強村落保護的監管。通過制定內容明確、可實施性強的村規民約來規范古村落村民的行為舉止,提高居民保護意識,引導其正確管理和保護傳統村落。
(3)建立動態監控體系,依靠村民落實村落保護工作。村民是傳統村落保護的主體,可通過建立傳統村落保護動態監控體系,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的體檢和診斷,并針對其薄弱指標建立主體責任機制,責任到人,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村落保護的具體工作中,將保護工作成效與村民的各項權益掛鉤。
參考文獻:
[1] 王云才,郭煥成,楊 麗. 北京市郊區傳統村落價值評價及可持續利用模式探討——以北京市門頭溝區傳統村落的調查研究為例[J]. 地理科學,2006,26(6):735-742.
[2] 吳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策略——以高遷古村落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2003,(4):56-60.
[3] 鄧運員,楊 柳,劉沛林. 景觀基因視角的湖南省古村鎮文化特質及其保護價值[J]. 經濟地理,2011,31(9):1552-1557,1584.
[4] 朱桃杏,陸 林,李占平. 傳統村鎮旅游發展比較——以徽州古村落群與江南六大古鎮為例[J]. 經濟地理,2007,27(5):842-846.
[5] 周永廣,吳文靜. 皖南古村落群旅游深度開發研究——以黃山鄉村旅游國家示范區為例[J]. 經濟地理,2009,29(10):1737-1742.
[6] 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3):876-885.
[7] 吳吉林,劉水良,周春山. 鄉村旅游發展背景下傳統村落農戶適應性研究——以張家界4個村為例[J]. 經濟地理,2017,37(12):232-240.
[8] Sesotyaningtyas M,Manaf A.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village development at kutoharjo village, kendal regency of central jav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84):273-280.
[9] Dewi L K Y.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m sustainable factor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of pancasari[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35):57-63.
[10] Ghaderi Z,Henderson J C.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in Iran: a perspective from hawraman village[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S2-3):47-54.
[11] 張 建,劉家明,柴 達. 基于文化生態旅游視角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后溝古村為例[J]. 經濟地理,2015,35(9):189-194.
[12]孫 瑩,王玉順,肖大威,等. 基于GIS的梅州客家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演變研究[J].經濟地理,2016,36(10):193-200.
[13] 馮亞芬,俞萬源,雷汝林. 廣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2):237-243.
[14] 康璟瑤,章錦河,胡 歡. 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16,35(7):839-850.
[15] 孫藝惠,陳 田,王云才. 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08,27(6):90-96.
[16] Antrop M.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1):9-26.
[17] Bhadauria T,Kumar P,Kumar R,et al. Earthworm populations in a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in central Himalaya, India[J]. Applied Soil Ecology,2012,(53):83-93.
[18] Palang H,Helmfrid S,Antrop M,et al. Rural Landscapes: Past processes and future strateg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1):3-8.
[19] 佟玉權,龍花樓. 貴州民族傳統村落的空間分異因素[J]. 經濟地理,2015,35(3):133-137,93.
[20] 孫軍濤,牛俊杰,張侃侃,等. 山西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2017,155(3):102-106.
[21] 馮亞芬,俞萬源,雷汝林. 廣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學,2017,37(2):236-242.
[22] 王 秀,馮維波. 山地傳統村落保護評價研究[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 30(4):103-109.
(責任編輯:夏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