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一種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新型經營主體,對促進農業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調研和統計數據為基礎,從園區建設發展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等對漢中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評價。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呈現出三大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科技成果應用加速、建設主體不斷壯大、運行模式加快創新和示范帶動能力顯現的良好態勢。但園區建設依然存在思想認識有待提升、建設發展質量不高、物質裝備基礎薄弱、經營主體實力不強和示范帶動能力有限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從升華思想認識、堅持規劃引領、拓寬融資渠道、強化科技支撐、狠抓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漢”字品牌和加強環境保護等8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現代農業;漢中;園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8)05-0119-04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in Hanzhoung
WANG Yan-long1,2,ZHANG Xuan-ming1,CHEN Hao1,HUANG Chong1,ZHANG Xiu-ying1,
QIN Gong-wei3,ZHANG Xing1,WEI Fang-qin1
(1. Hanzh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Hanzhong 723000, PRC; 2. Hanzhong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Management Office, Hanzhong 723000, PRC; 3.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PRC)
Abstract:A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riented industry,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apprai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anzhoung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from the achievements and main practic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Hanzhoung has shown a good trend of the basic formation of three major system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infrastructure, accelerate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 speed up the working mode, showed the innovation and demonstration driving capacit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eak material and equipment foundation, the main strength of operat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ability of demonstration and driving is limi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8 aspects: sublimation of thinking, insisting on planning guidance, widening financing channel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quality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creating a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brand of “Han” and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mprove quality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modern agriculture; Hanzhoung; park.
現代農業相對傳統農業而言,其內涵隨著歷史進程的變遷而不斷更新[1]。現代農業園區是指經營主體圍繞農業主導產業,運用先進的物質裝備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模式,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活動建設的具有一定規模,經各級政府認定命名的經濟區域[2]。2010年以來,漢中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引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內容,按照“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企業建設、群眾參與、市場主體、利益共享”的發展思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全過程監管,聚合資源要素,突出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完善體制機制,強力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現代農業園區已成為漢中產業脫貧的抓手和載體,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1 基本情況
目前,漢中市建成各級各類園區314個,其中省級園區37個(居陜西省第5位)、市級園區154個、縣級園區123個,實現了各級給類園區縣區全覆蓋。漢中市累計有154縣級園區、37個市級園區分別晉升為市級園區和省級園區,有20個優秀省級園區、29優秀市級園區分別獲得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項目的再次扶持。
1.1 三大體系基本形成
依托漢中區域資源優勢,規劃并建成了以糧油、畜禽、茶葉、果菜、水產和中藥材等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布局合理的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在園區基本形成。2016年底漢中市園區建成面積2.93萬hm2,占總規劃的61.63%,完成投入68.8億元,占總規劃的72.3%,實現產值59.46億元、利潤9.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7%和9.6%,園區農民可支配收入13 320元,高出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465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呈現出數量增加、質量效益提升、示范帶動能力明顯增強的良好態勢,為加快區域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促進產業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1.2 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充分發揮各方參與農業園區建設的積極性,加大投入力度,園區內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明顯增強,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五通一平”;生產、加工、流通、管理等設施設備基本實現“生產有條件,加工有設備,流通有渠道,管理有設施”,多數園區達到了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無害化安全生產條件。2016年漢中市園區建成總設施面積
2 134.4萬m2,其中日光溫室453.7萬m2,拱棚
1 530.6萬m2,養殖圈舍91.2萬m2,網箱9.4萬個。總而言之,園區內基礎設施、生產環境顯著改善,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平明顯提升。
1.3 科技成果應用加速
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4],深入推進園區與政府、園區與企業、園區與高校、園區與科研院所、園區與園區之間的合作,通過自我研發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的應用轉化,提升園區發展質量和效益。2016年與漢中市各級各類園區合作的科研院所183家、技術專家577人,累計引進新品種1 282個、新技術470項,自主開發新技術114項。同時,漢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水稻等9個作物的種子搭載“天宮二號”開展太空育種,無人航拍器、無人機航化作業等新技術新產品開始在現代農業園區應用,標志著漢中農業正在跨入信息化時代。
1.4 建設主體不斷壯大
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通過合作共建、招商引資等方式,不斷聚合發展要素,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實力。漢中市各級各類園區入園企業和入園合作社分別達到309家和225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為2、36和85家;國家級、省級、市級示范(百強)合作社分別為6、16和16個。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牽頭組建或入駐園區等方式,增強了園區發展后勁。同時,現代農業園區平臺又促進了入園企業、合作社等主體進一步做大做強。2016年,以陜西雙亞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主體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1.5 運行模式加快創新
堅持“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企業主導、群眾參與、市場主體、合作共贏、風險共擔”的原則。推進“企業+園區+基地+農戶”“合作社+園區+農戶”經營模式[5],支持園區采取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訂單生產等模式,如“互聯網+有機農業”洋縣雙亞模式,實現了農產品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日銷量高達500單;“生豬養殖+產業聯盟”順鑫模式,實現了種養循環[6]、
全產業鏈開發,引進丹麥原種豬340頭,加快了漢中市生豬品種更新換代;“食用菌集中發菌分戶種植”康田模式,為新形勢下產業扶貧探索了有效途徑;“農旅跨界”留壩模式,形成了農旅互促共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促進了休閑農業和品牌農業的快速發展。園區建設發展中不斷涌現出新模式,拓展了園區功能、增強了園區承載力,密切了園區與企業、農戶、市場之間的利益鏈接機制,提升了園區綜合效益。
1.6 示范帶動能力顯現
現代農業園區是提升農業競爭力、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各園區在新技術新品種研發與示范推廣、產業鏈條延伸、產業功能拓展、高端市場開拓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快發展,園區自身實力不斷增強,示范帶動能力不斷顯現,為實現貧困戶特別是精準識別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西鄉精誠等園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吸納貧困戶80多戶,以食用菌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助力精準扶貧。勉縣定軍藍莓園區建立貧困戶參與藍莓基地管護撫育,獲得550元/667m2管護費和20%鮮果收益的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共有12戶貧困戶認領了15.73 hm2藍莓地,預計可增收37萬元。截止2017年底,漢中市園區雇工總數4.3萬人,其中臨時雇工3.5萬人,長期雇工7 661人。據統計,僅2016年新認定的市級園區帶動精準貧困戶849戶2 547人。
2 存在問題
近年來,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2.1 思想認識有待提升
對什么是農業園區、如何規劃、建設、發展和管理等問題認識不清,存在重申報輕管理、同質化發展的現象,提升園區經營管理和綜合效益的任務還很
艱巨。
2.2 建設發展質量不高
園區建設呈現出數量增加與發展質量和效益下降并行的趨勢。從總體上看,建設規模小、檔次低、重復建設、布局雷同,小、散、低、亂、差的問題在一些園區依然存在;從產業鏈條看,原料產品多、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延伸不夠,園區企業不大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
2.3 物質裝備基礎薄弱
一是部分園區機械化、自動化裝備水平較低,呈現“生產場所簡陋、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產品貼牌生產”特點,市場競爭力弱,企業贏利能力較低,抗風險能力不強,制約了企業發展壯大。二是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推廣力度不強,現代化的物質準備、信息技術、科技成果等應用不多、轉化速度不快、轉化效益不高。
2.4 經營主體實力不強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漢中市園區主體自身實力弱,融資渠道不寬,吸納社會資本比較困難,在發展過程中僅靠財政扶持,尚不能完全解決資金短缺,投入不足問題。
2.5 示范帶動能力有限
一是種養類園區多,深加工園區、高新技術類園區少,多數園區為單一市場主體,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帶動能力有限。二是園區帶動農戶增收的模式簡單,園區發展與農戶尚未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園區在實現自我發展、引領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助力產業脫貧等方面的成效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3 對策與建議
當前,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已經具備轉型升級的現實歷史條件,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的關鍵時期。應當進一步發揮漢中市特色資源優勢,積極應對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勢,牢固樹立問題導向,短板意識,堅持規劃引領,強化科技支撐,拓寬融資渠道,狠抓提質增效,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漢”字號品牌,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園區提質增效,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3.1 升華思想認識
要堅定不移把農業園區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認識到農業園區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新引擎,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產業脫貧的重要抓手和載體。進一步提高站位,深化認識,要堅持現代農業園區規模擴張與提質增效并重的原則,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建成規劃布局科學、生產要素聚集、產業體系健全、經營方式先進和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園區。
3.2 堅持規劃引領
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必須堅持“產出高效、產品安全,供給優化、效益優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立足我國在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及資源匱乏等現實問題[7],要在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把園區規劃與移民搬遷、脫貧攻堅等有機銜接,將現代科技、現代裝備、文化旅游、生態文明等元素融入規劃,拓展園區在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生活宜居、循環發展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功能,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把優勢資源配置到園區,優化供給,全力打造主題不同、功能各異、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3.3 培育市場主體
以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加快轉型升級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漢中市做好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實施意見的通知》文件精神,不斷培育市場主體,壯大園區實力,提升園區發展水平。通過培育大主體、建設大園區、開拓大市場,市場主體示范引領,通過園區以點帶面,暢通市場信息和渠道,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無縫對接,讓貧困戶特別是精準貧困戶在園區產業發展鏈上分享發展成果。
3.4 拓寬融資渠道
一是持續推進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切塊打包、統籌整合用途相近的涉農資金,優先支持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園區加快發展。二是扎實做好園區項目的策劃、包裝、宣傳推介、招商引資等工作,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貸款貼息等手段,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投資園區建設。三是把支持園區投入的重點由財政補助、獎勵、貼息等常規手段,逐步向擴大授信范圍、降低貸款門檻、社會資金參與、探索組建融資擔保平臺、融資增信和股權投資試點等方向拓展。引導金融單位探索建立適合農業園區發展的信貸模式和信貸品種,積極推出加工廠房、生產設施、林權、地權、活體畜禽、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機具抵押等信貸產品。
3.5 強化科技支撐
一是以提升園區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為抓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主體,通過把研發基地、生產基地、中試車間等建在園區,把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創新主體的科技要素引入園區,鼓勵園區通過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方式[8],實現創新創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支持創客空間、社會實驗室、智慧小企業創業基地、創新工場、企業孵化器、科創業輔導基地和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入園發展[9],提高園區科技水平。二是鼓勵各園區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開展全方位、全天候的生產、加工、營銷等相關活動。引導有條件的園區發展集特色餐飲、休閑娛樂、科技培訓、戶外運動和養生保健等體驗式消費業態,增強園區的競爭力。
3.6 狠抓提質增效
依托漢中特色產業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園區提質增效為抓手,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示范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特別是精準識別貧困戶廣泛參與,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開展現代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年活動的通知》文件精神,鼓勵科技人員通過合作共建、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密切利益聯結機制,推行標準化生產,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和知名品牌,對接高端市場,提升園區經營效益。
3.7 創新發展模式
機動靈活的運行機制和科學規范管理體制是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重要保障。一是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探索“一園一規”“一園一策”或“一園多策”的發展模式,即一個園區一部規劃、一個園區一個或多個發展、運營模式,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二是支持園區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合作、反租倒包、托管代銷、合作共建、出資投勞、出地投勞、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發展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示范帶動能力。三是進一步總結推廣“食用菌集中制袋分戶發菌”康田模式、“獼猴桃產業發展”城固模式、“互聯網+有機農業”雙亞模式、“生豬全產業鏈開發”城固順鑫模式、“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西鄉軍鑫模式和“茶產業+精準貧困戶”云峰寺模式等園區發展模式[10],進一步密切各方利益聯結,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3.8 打造“漢”字品牌
深入挖掘“漢山漢水文化”,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品牌農業、創意農業,高技術農業等,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鼓勵園區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支持園區產品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全力打造拳頭產品、瞄準制高點、進軍高端市場,推動全市農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拉長增厚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傾力打造“朱鹮”有機農產品品牌,擴大“漢中仙毫”“城固柑桔”等著名商標宣傳,整合力量打造“漢中大米”“略陽烏雞”“漢中大鯢”等區域公用品牌,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漢中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品牌。
參考文獻:
[1] 魏德功. 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J]. 改革與戰略,2005,(10):28-32.
[2]陜西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N]. 陜西日報,2015-12-05007.
[3]陳 卓,吳偉光,吳維聰,等. 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績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蔬菜瓜果產業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3):169-175.
[4]曾憲達. 基于“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創意產業園運行機制探討[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6):25-27.
[5]黃學群,李 瑾,宋建輝,等. 天津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79-84.
[6]石鵬飛,趙 平,趙吉祥,等. 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園區的接口技術及其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2):167-172.
[7]饒華敏. 六盤水市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問題及路徑選擇[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6):99-103,151.
[8]曹淑敏. 壯大四眾新平臺 繁榮雙創新經濟——《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解讀[J]. 電信網技術,2015,(12):1-4.
[9]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J].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6,34(4):5-7.
[10]王艷龍,張文明,葛紅心,等. 漢中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中國科技信息,2016,(21):110-111.
(責任編輯:肖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