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要】近年來,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視聽說教學成為高校現代課堂的新型教學方式。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視聽說教學模式與人類的認知規律更加相符,更有利于學生習得相關學科知識。本文簡單闡述了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的特征,分析了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設所應遵循的原則,并探討了具體的建設策略。
【關鍵詞】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根據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高校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使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與社會交往當中熟練地應用英語進行口頭與書面交流,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綜合文化素養,以符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但縱觀當前高校英語教學狀況,學生多年來存在的“啞巴英語”情況仍未改善,視聽說教學仍是高校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一、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特征
(一)語言環境真實
語言環境對于語言的學習非常重要。英語是高校學生必學的外語。要想熟練使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真實語言環境的營造必不可少。視聽說教學模式以“視”為切入點,利用動畫、圖像、聲音、文字等,將相關學習材料的形與聲、情與景進行相互結合,為學生創造一個多維化的、真實的語言環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參與此情景交流中,學生必須利用其所學的英語知識,結合相關的真實場景,完成相應的任務。這個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將英語知識與技能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當中逐步掌握英語的應用技巧,使其能恰當、靈活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二)文化習得便捷
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語言背后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進語言交流的順利進行。在一個非英語環境中,若只是單純地為學生講授英語的文化背景,學生則很難理解。而視聽說教學模式以視覺作為出發點,輔以聽覺,從多角度、多方位為學生展示了英語這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同時,還可讓學生通過視覺體驗了解不同文化的非言語交際及其交際背景,如手勢、表情、姿勢等。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讓學生更加真實、具體而全面地了解到英語文化,這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異國文化的感知,有助于學生將所學英語知識進行內化,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學習過程具強互動性
高校英語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能夠聽懂別人說的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學會使用英語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而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是基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而存在的,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需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同時利用一些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親身實踐而慢慢培養起來。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還要與他人進行互動,通過借鑒他人經驗不斷完善自身英語技能。視聽說教學模式以多媒體、互聯網等技術為基礎,其教學形式新穎、教學內容豐富,可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甚至是學生與計算機之間的多角度互動,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而這些實踐不僅能對學生的視聽活動效果進行檢驗,還可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建設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選擇恰當的視聽材料
高校實施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其核心在于學生。視聽說教學模式圍繞學生,結合教師的指導,通過讓學生學習視聽材料而實現英語交際的目的。從這方面來看,視聽材料的選擇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英語水平、英語學習能力等,確保所選擇的視聽材料難度適中,且具一定趣味性,使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視聽材料的基本內容,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構建起自身的英語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具體專業,確保所選擇視聽材料的針對性、時效性、實用性等,以便讓學生通過視聽材料了解各領域的前沿信息,拓寬視野,幫助他們提高英語聽說能力,豐富專業知識,為構建全面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視聽為基礎,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視聽說課程將視與聽結合,通過“視”引導“聽”,再通過“聽”激發“說”,是一門具有強實踐性的語言課程,其將語言的學習與實踐運用進行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語言的學習包括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在視聽說教學課程當中,“視”與“聽”屬于信息的輸入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將“視”與“聽”相互結合,并同步進行,其中“視”可通過生動、具體的圖像幫助學生更好地“聽”懂語言信息,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語言內容;“說”是語言的輸出過程,語言的輸出是培養學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說”,學生能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當中,并在實踐當中明晰自身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有利于學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嚴格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將視聽說三者相互結合,并以視聽為基礎,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視聽說三種能力的協調共進。
三、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建設策略
(一)利用規范的英語語言素材
視聽說教材是高校實施英語聽力教學的重要載體,要想充分發揮視聽說教學模式的作用,首先必須重視教材的選擇,應選擇一些規范的英語語言素材,注意結合學生英語基礎與實際學習能力進行選擇,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真正習得相關的語言知識。比如選擇一些英語電影、英語新聞等,尤其是英語電影,其故事情節完整、有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當中;配合多彩的畫面與音樂,能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當中感受地道英語的魅力,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也能刺激學生主動開口,改變“啞巴英語”的狀況。要注意的是,選擇的影片語言難度要適中,情節應簡單、直觀,至少保證學生能看懂大部分內容,了解影片的大意。指導學生進行精看與泛看,部分影片可精看,細細琢磨影片中的語言交流技巧、語言的使用特征、非言語信息對于語言表達的作用等。但部分影片需泛看,旨在通過影片來了解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感。同時,應于觀看影片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觀看,在觀看完影片后,學生需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并針對影片發表意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免視聽說教學浮于表面,無法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二)采取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傳統高校英語聽力教學主要采取的是先讓學生聽,然后再讓學生練習的模式,此模式雖可取得一定成效,但長期以往,學生極易產生逆反心理,覺得聽力教學枯燥無味。而視聽說教學模式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包括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充分發揮視聽說教學模式的優勢,結合各類現代化信息技術,采取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角色扮演、雙人對話、情景模擬、互動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給予學生更多說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vacation”教學中,教師可先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方式熟悉教學內容,并為學生介紹相關背景知識,然后讓學生以小組方式利用網絡平臺獲取相關學習資源,通過分工協作,完成“詳細介紹中國的某個傳統節日”的任務。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發表意見,有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此外,通過課堂互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明顯拉近,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促進了教學相長。
(三)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英語視聽說教學不能僅限于課堂,還要延伸到課外。因此,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建立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賽、校園英語報紙采訪與編輯等;或是組織學生參與英語晚會、英語沙龍、英語游園會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更多了解英語知識的途徑,并有機會將所學的英語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此外,教師在課堂之余也應鼓勵學生加強英語知識輸入。可在所建立的班級群中組織學生定期欣賞經典英語影片,舉行英語早讀、聽英語講座等活動,以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的英語視聽說提供更多機會,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視聽說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下諸多高校實施英語聽力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視聽說教學模式以其真實的語言環境、便捷的文化習得優勢及強互動性的學習過程,通過“視”促進“聽”,通過“聽”帶動“說”,加強了“視”與“聽”的結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鍛煉學生聽說能力的基礎上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為學生的英語實踐運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顧君.高校英語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評《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研究:理論、模式與評價》[J].新聞戰線,2017(04):161-162.
[2]李慧源.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研
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04):142-144.
[3]杜蓉.現階段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
式探析[J].新絲路(下旬),2016(08):102.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