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玲
摘 要:初中化學課程的知識點零碎,學生記憶相對困難,容易遺忘,而面對繁重的課程內容,如何在較短的中考化學總復習時間內取得較好的復習效果是每一位九年級化學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在現代化教學基礎的背景下,結合教學實踐的經驗,采取相應的策略改善復習階段的困境,以期提高化學復習的有效性,同時改變傳統的復習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
關鍵詞:中考化學;復習效率;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及其評價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作為教學重要環節之一的中考化學總復習階段,也必然要做出相應的改革。然而,從中考化學復習的現狀來看,大多數教師都難以擺脫原有的中考化學復習定式,“知識點的再現與練習”仍是較熱的復習模式,這不僅與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不和諧,甚至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九年級化學中考總復習的時間較短,如何在保證化學與其他學科均衡分配復習時間的前提下,既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有效提高化學復習的質量,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學習方向等角度,對提高中考化學復習的有效性進行探究與說明。
一、研習考綱考題,把握復習方向
教師要對《考試說明》《考題》等進行深入理解,把握到位[2]。明確“考什么”和“怎么考”才是復習的關鍵。教師的講解及學生的練習要體現知識的階段性、層次性和漸進性,盡量做到減少重復,并且能夠突出教學重點,讓大部分學生能夠學有新意、學有收獲、學有發展。教師要有縝密的思維意識、清晰的講題思路,在教學任務中,強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計劃性,使學生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框架。同時要做好課后檢測工作,列舉的練習題應與中考命題對路,不蓄意拔高或降低難度,重點在于讓學生靈活運用基礎、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優化復習方式
有效的教學理論認為,課堂中最有價值的和最有效的參與,即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從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實際看,在中考化學復習階段開始之前,學生就經歷過多種形式的復習和練習,例如單元復習、階段復習、期中復習和期末復習等。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在復習以往的知識時仍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保持活躍的思維,我們就從以下角度展開敘述。
(一)注重問題設計,在解惑中激活學生思維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思維過程由問題引發。基于問題的復習,有利于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增強復習的有效性。首先,問題應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只有綜合性較強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兼顧多方面的要求,才能提高學生思維的參與度。其次,中考化學復習中的問題還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不僅是因為開放性問題具有更強的發散性,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因為開放性問題往往有不同的思維起點,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化學變化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幾乎貫穿了初中化學課程的核心,為了深化學生對于問題的認識,可設計以下問題:(1)你認為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在本質上有何差異?(2)從質量上看,化學變化都有哪些共同點等。雖然提出問題的視角是開放的,但它可以引導學生將對化學變化的認識從定性延伸到定量,從宏觀引向微觀。
(二)重情境創設,在實際應用中激發學生興趣
首先,情景具有生動性,化學本就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將化學知識的復習置于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既能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復習,激活已有知識,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其次,情景的可變性可以避免機械性重復,提高學生靈活遷移知識的能力,滿足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需求。最后,情景具有針對性,將知識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運用,能更好地突顯知識,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更真切的感受。
一方面,要拓寬視野擴大信息來源,多方位關注生活、生產等方面,豐富教學情境。另一方面,要根據教學特點,開動腦筋整合情境,既要靈活運用原有情境,讓同一知識融入不同情境,又要充分挖掘現有情境中所蘊含的問題,用同一情境來呈現不同的知識。例如,Fe+CuSO4=Cu+FeSO4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反應,針對該反應的復習可以從金屬冶煉、農藥波爾多液配制和貯存多角度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中深化知識、增強記憶。
三、定期檢測反饋,展開針對訓練
復習教學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完善的教學體制必不可少,對于學生平時的練習、作業和測試等的及時批改和反饋也很重要,分析學生的薄弱環節,抓住考點重點組織教學,以加強教師的選題,促進學習的有效性。同時,要保證在解題過程中,共性問題重點講、個性問題個別輔導、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高中考化學復習的效率。
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表明,教學的有效性決定了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性。靈活掌握新課標下中考化學復習的有效策略,不僅關乎學生參加中考化學水平能否正常發揮,還關系到初中化學新課程是否可以順利實施。因此。重視新課標下中考化學有效復習策略的研究,對于提升新課程實施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畢華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的特征與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11):7-9.
[2]王磊,畢華林.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初中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