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竹琪
摘 要: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大背景下,語文學科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立足于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成為核心素養之首。小學低年段語言的建構,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以“地”字為例,談談小學語文低年段語言的建構與應用。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地;語言建構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各學科也相繼提出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此舉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立足于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成為核心素養之首。
語言的建構,與此前提出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和“語感培養”相比,更重視“建構”二字。所謂“建構”,更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而新出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重點指出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便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準還沒有出版,但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仍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
語言建構的環境,應該分成兩部分,一是學習材料,學習者可以通過閱讀相應的文本而了解它。二是運用環境,學習者所學到的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在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運用才能真正地建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讀寫(說)結合是語言建構的完美形態。
一、在教材學習中認識它
語言的建構,本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目前還缺乏專門的訓練路徑。但如何把話說得對,說得妙,卻是有一定的技巧的。這些技巧,學習者可能在日常的口語交際中不自覺地把握它,但更多也需要經過一定的練習。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都采用主題式編寫的形式。這些主題,大都以內容或立意為指向,很少以語言能力的學習為主題。而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選擇的,所以都會有一定的語言技巧可供學習,只是隱藏其中,需要教師有一雙發現的眼睛。
建構的第一步是認識它,了解它的內在邏輯結構。高年級的老師深有體會:班里的學生,直至高年級“的”“地”“得”還是混淆不分。為什么不分呢?原因是沒有進行過語言的建構。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有一篇課文叫《小公雞和小鴨子》,故事很簡短,道理也易懂。上這一課,教師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懂得互相幫助的道理,也要關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因此要求學生:用直線畫出課文中含有地的句子,圈出其中的“地”。
A.小公雞偷偷地跟在小鴨子后面,也下了水。
B.小鴨子飛快地游到小公雞身邊。
在此之前,學生對“地”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可以組詞成“土地”。其實“地”不僅是一個多音字,可以用在動詞之前。由此,學生初步認識了“地”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
二、在對比認知中理解它
學生光能找出含有“地”的句子還不夠,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理解,課后練習中“讀一讀,比一比”這道題成了教學的一個非常好的抓手:
A.小公雞跟在小鴨子后面,也下了水。
小公雞偷偷地跟在小鴨子后面,也下了水。
B.小鴨子游到小公雞身邊。
小鴨子飛快地游到小公雞身邊。
這兩組練習題的前句比較簡單,平淡無奇,讀來毫無波瀾。后兩句是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的句子。練習題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關注動詞前面的狀語的作用。而動詞前,一般使用“地”。A組題中在“跟”前加上“偷偷地”,刻畫出了小公雞不想被人發現,悄悄地行動。B組題中在“游”之前加上“飛快地”,體現出小鴨子動作的迅速。表示動作的詞之前因為有了前面修飾性的詞,句子顯得更加生動。借助這道練習題,一年級的學生就可以在頭腦中建構起“地”的概念了。
三、在語用情境中運用它
也有教師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高年級的孩子都分不清“的”“得”“地”,怎么有理由相信一年級的孩子能分清。確實,一年級的孩子接觸語言運用時間很短,但是他們想象力豐富,擅長聯想記憶。單純的語用知識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比較枯燥,如果給語言的建構練習加上一個情境,聯系生活實際,一年級的孩子們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
A.早晨,媽媽為我做了早飯,我____地說:“謝謝你,媽媽!”
B.下課鈴響了,我____地跑出了教室。
C.我又做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爸爸_____地說:“你真是太粗心了!”
……
學生給A題加上了“開心”“感動”來表達對媽媽的感謝;給B題加上了“飛快”“急忙”“急匆匆”來表現下課想要出教室的迫不及待;給C題加上“生氣”“嚴肅”,表現出一個要求嚴格的父親形象。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依然要強調“地”在句子中的位置,找到“地”后面的動詞,“地”前面修飾性的詞讓句子變得更生動。
經歷了以上的過程,學生才能在“認識它—理解它—運用它”的過程中,完成語言建構。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都采用主題式編寫的形式。這些主題,大都以內容或立意為指向,很少以語言能力的學習為主題。而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選擇的,所以都會有一定的語言技巧可供學習,只是隱藏其中,需要教師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立足于教材中的課文,將原本比較枯燥高深的語用知識貫穿其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深化理解,這是我們作為語文老師需要不斷摸索和追求的。
參考文獻:
吳娟.讓“核心素養”落地[J].江西教育,2017(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