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君
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優等生主動預習的百分比明顯高于中等生(前者為33%,后者為25.58%)。因此變被動為主動,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尤顯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怎樣培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呢?下面,我來談談我的嘗試和思考:
一、教給方法學預習
一年級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一開始就要教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預習方法。
1.粗讀:制訂預習目標
我要求學生課前先把課文讀三遍:第一遍,邊讀邊標好自然段,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認讀,按課后生字筆順表書空生字;第二遍,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第三遍,了解課文大意,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這三遍的讀,我把它稱之為粗讀。學生通過粗讀制訂自己的預習目標:我認識了哪些字?我學會了哪些生字?我有哪些不懂的?……為課堂上的有效學習打下基礎。
2.查閱:掃除預習障礙
因為是低年級的孩子,缺乏詞匯量,也缺少生活經驗,他們在粗讀后會有一些不懂的字詞句,這時就應該指導孩子學會查閱。如,學習《我叫“神舟號”》時,在班級查找有關“神舟號”的資料讀給學生聽,學生在邊聽邊看中就對“神舟號”有了了解,便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也知道了能通過上網搜索的方法解決不懂的知識。
3.記錄:梳理預習困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圈出來。課前,我讓學生提出來,記錄在黑板上,幫助孩子梳理在預習中遇到的困難。這是作為了解孩子預習情況的一個方法,也促進了孩子們的預習。
二、優化環節促預習
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疑問和其他需求,老師往往并不了解,因此最終也得不到解決或滿足。郭思樂教授也提出先學后教。
1.提問:呈現預習問題
學生通過預習,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疑問,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轉化為學生能接受的共同關注的問題,它才能成為形成師生互動的依據。
2.對話:解決預習問題
對于學生預習無法解決的問題,課堂上的對話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再見了,北京!》這篇課文時,因為孩子對北京奧運會知之甚少,課文又較長、較難讀,因此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問題也比較多。在交流預習過程遇到問題時,孩子提出了對“落下帷幕”“‘飛機舷梯”等詞語不理解,有一些可以通過視頻及圖片等讓學生理解,而這個“落下帷幕”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是稍有難度的。我是這樣通過對話來解決的:
生: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是什么意思呢?
師:孩子們,你們看過表演嗎?一個節目結束后場上的幕布會怎樣?
生:節目結束了,會有人把幕布拉起來,遮住舞臺。
師:那你現在懂得奧運會即將“落下帷幕”就是指奧運會——
生:馬上就要結束了。
師:是的。課文中還有一個詞語和“落下帷幕”是一樣的意思?你們能找出來嗎?(學生默讀課文)
生:是“閉幕”。
師:你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學生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老師在課堂上點撥以促進學生預習的成就感。
3.點撥:激發深度思維
在教學完課文后,我會根據課文內容設下懸疑,激發學生深度思維。我在教學《秋姑娘的信》這篇課文后,讓孩子去查查還有哪些動物像大雁等一樣的過冬方式,想想秋姑娘會在它們的信上寫些什么。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但學生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會在這樣的探究預習內容的過程中受益匪淺。
這樣,課堂上關注學生預習情況優化教學,使學生能深切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并對其產生內驅力,對預習這一學習過程抱有積極主動的態度。
三、注重評價樂預習
1.多主體評價
多主體評價,我主要分為三個階層: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同伴評價。
自我評價,就是讓孩子自己給自己打星,主要針對課文的朗讀預習來評價。課文讀熟了,得三星;會讀但不連貫,得兩星;很多字不認識,讀得很慢,得一顆星。
家長評價,是在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再評價。我會利用校訊通或班級QQ群把新課的預習要求發給家長,家長則根據要求,督促孩子預習,根據孩子的預習情況在語文書上給孩子打星。
同伴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靠家長來督促孩子預習,對一部分素質好的家長來說,孩子無疑是受益良多的,但還有一部分家長會以沒時間等為理由來推脫。因此,我非常注重同伴評價預習情況。我把學生分為每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由小組長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當然,這個檢查不能太復雜,組員只要把課文讀一遍、生字書空一遍給組長聽,讀熟練的加一星,生字書空正確的加一星。
2.差異式評價
手指有長短,學生也有差異性。課堂上,我會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給予孩子不同的評價要求,如中差生,只要他們在課堂上較好地展示其預習所得,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提高,做好最好的自己,我會適時作出肯定、熱情的鼓勵,使評價成為推動他們不斷進取的催化劑。如教學《家》,有些孩子讀書都是一個一個字讀的,但只要他字音讀準了,我就會獎勵他一顆“朗讀之星”;而對于優秀的孩子,要能仿照課文說出“( )是( )的家”,我會獎勵他一顆“聰明之星”。每個月月末,還會頒發表揚信。
3.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最重要的。要關注學生預習過程中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孩子們之前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同伴評價及老師的評價進行一次總結,看看預習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有怎樣的影響,然后給予一些改進建議。
多年來新生入學語文習慣培養的實踐告訴我,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嚴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只有我們堅持不懈,用心耕耘,用心去培育學生預習習慣,才能讓學生會自學,才能換來語文課堂的有效。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