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家校合作遇到很多新問題、新挑戰,家校關系、家長和教師關系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態勢。二者有時是自然與社會(生育與教育)的關系,有時是父母與代理父母(保育承續)的關系,有時是“樹根”與“樹干”(基礎與主體)的關系,有時是互喻(家如校、校如家)的關系,有時被看作“橋梁”(溝通、貫通)的關系,有時又被視為市場(買方與賣方、上帝與服務)的關系……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說“一個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說“學校應當領導家庭”。在我看來,家校合作的真諦就包含在這兩句話里。
家校合作的關鍵在于建立長效機制。機制是穩定的意志力量,是“看不見的手”,是深入人心的“集體無意識”,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要有效推進和實現家校社合作,學校應樹立“要教育好學生,先教育好家長,要辦好學校,先引領好社區”的大教育觀念,推進“學校教育社區(家庭)化”和“社區(家庭)教育學校化”的一體化治理戰略,努力打造家校協同教育的新格局,用制度規范、完善家校合作。
一、家長應知道自己的“三個第一”
有兩份相隔40多年的報告很能說明問題。一份是美國的“科爾曼報告”(《關于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1966年),調查發現造成黑人學生學習水平低的原因并非學校的條件,而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和他們的自我評估。另一份報告是日本的“三浦展報告”(《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2007年),顯示了父母的生活習慣與孩子成績之間的某些相關性。
母親通常是有計劃且動作利落的人,比較有條理而且做事干練;成績不理想的孩子,飲食狀況比較混亂,較依賴便利店的食物。成績好的孩子,個性主動、愛運動、朋友多;成績差的孩子,個性被動、不擅長運動、朋友少、愛打電子游戲……身為父母,突然增加收入或提高學歷幾乎不可能,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設法改善孩子的生活習慣。
家長是教育的第一對象。大部分家長很少想到自己首先要接受教育。許多年輕父母對婚姻生活和子女教育是沒有充分準備的,不少屬于不會教育孩子的“教盲”甚至“文盲”,親子關系普遍存在親情剝奪、過度保護和教育畸形這三大誤區。要教育好孩子,家長首先要接受教育,成為教育的“第一對象”。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導師。這句老生常談中有兩點特殊性:一是“基因”,二是“首因”。基因是父母的天然賦予,蘊藏著豐富甚至無限的生命潛能,家長的主要任務是關注、保護和配合學校發掘孩子的潛能,而不是一味地輔導作業;首因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首因效應”,指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有“先入為主”的影響。家長的形象、性格、行為模式、教養方式、夫妻關系、與長輩的關系等,不知不覺給孩子烙下的第一印象是格外鮮明、極其牢固、很難改變的,對親子交往及孩子一生的發展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家長是成全后代的第一功臣。親情是孩子的精神母乳,親情剝奪對孩子的發展是致命的。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責任更重大,做父親的要常思考魯迅所問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多把責任心轉移到孩子身上來。十多年來,我堅持對家長反復申述:要做好父親,先當好丈夫;要做好父親,先效法女人;要做好父親,先成為孩子;要做好父親,先學學老師。
二、學校應當并且能夠領導家庭
上述三個“第一”,家長很難自發做好,要使他們成為接受教育的合格學員、子女成長的優秀導師和后代一生幸福的卓越功臣,學校就應當并且能夠擔當起“領跑家庭”的使命。
在我看來,成功學校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成功地領導了家庭。在教育日益社會化的今天,學校領導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領導家庭有利于扭轉家庭教育的錯位。在家校關系上,不少家長存在認知誤區,或推諉責任,或越俎代庖,或游離于二者之間,需要學校加以糾偏、調適,家長合理擔當角色,家校合作才能有序有效。
學校領導家庭有利于豐富學校領導的視域。從傳統的學校內部工作轉變到家校社等公共關系領域,從領導學校轉變到領導家庭乃至社區的教育文化建設,有助于校長從更寬廣的視野觀照學校管理,培育更強的領導力,發揮更大的精神引領作用。
學校領導家庭有利于拓展教師發展的內涵。家校社合作,為教師專業成長拓展了嶄新的空間,事實上,很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就是在家校互動中不斷積累教育經驗和智慧的。
但學校領導家庭(社區)不應是零星、瑣碎、隨意的,關鍵在于建立長效機制。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突破傳統意義上作用單一的家長委員會建制,成立由學校主導的家校社教育協商機構,由學校、家庭、社區、公安、衛生、消防、企業、社會團體等代表組成,在和平、尊嚴、包容、平等和團結精神引領下,爭取家庭乃至社會擔當更多的教育責任,自覺優化家庭、社會的文化與教育環境,支持、理解、配合和協同學校,打造價值認同、和諧互動、齊抓共管、資源分享的教育共同體,讓教育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三、健全基于共生的家校合作機制
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敵對物種之間的“敵對性共生”等相互有利的關系,保持生態平衡。共生作為社會生態理想,意在強調共存和諧的社會關系向異質者開放,主張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建立相互依存和合作關系。
家校存在著天然差異,完全趨同并不現實,建立走向和諧共生的家校合作機制十分必要。基于近20年的探索,我覺得家校合作應有四種重要的機制。
溝通機制,真情相容。家校溝通的多元化路徑中,家訪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很多教師和家長不接受家訪,但我無論在崇明島從事鄉村教育實驗時,還是到深圳南山附屬學校,都堅持教師全員家訪,也曾引發不小震動。有位家長說,這種“老土”的方式實際上是在用“身教”告訴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他說出了家訪的意義所在。越是現代化、信息化的社會,越是不能取消家訪,這種家校溝通方式基于“身道”哲學,“走近”家庭開展近距離、個別化的互動,方可“走進”家長和孩子的心靈世界。
服務機制,無私兼愛。學校的教育服務不等同于買賣、消費關系體系中的服務,本質是以相互信賴的“公共善”為準則,尋求和彰顯的是公域而非私域、公益而非私利的交相施愛、惠及眾人的慈善與兼愛。我們創立的“彩絲帶”公益行動計劃,涉及交通協管、扶貧助弱、家庭反暴、閱讀推廣、科學普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用公益服務機制把家長和學校緊緊“拴”在一起,攜手共繪學校發展的美好圖景。
教育機制,文化引領。家校社教育協商委員會的使命之一,是學校成立“家長發展學院”“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教講堂”等機構,圍繞家風、家政、家學、家教、親子閱讀、代際溝通、愛情婚姻、父母角色、家道傳承等,指導家長學會持家,建立家道文化。方式方法要多樣,既要有靈活性和個體化色彩,又要建章立制,健全評價與考核制度。這樣的引領對年輕家長意義尤其重大。
協同機制,高效共管。學校要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教育優勢和人力優勢,為打造禮儀社區、親情社區、公益社區、書香社區做貢獻。同時要強化學校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和家庭、公安、城管、交通、消防、衛生、關工委、街道辦等機構建立長效共管機制、無縫對接機制、快速干預機制和應急預防機制,定期開展安全、法制、衛生、國防、消防、反恐等教育活動,保障孩子安全、健康、幸福成長。
四、家長這樣做孩子成績好
最近,很多學校都放假了,家長們也得直面孩子的成績單了。當孩子的成績不太理想時,很多家長會因此而苦惱,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呢?學習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拿學英語來說,無數孩子用他們的成功故事證明了: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道路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現者、培養者、參與者,更是激勵孩子勇敢前行的引導者和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