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影響下,我國中職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發展的步伐也在加快,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中職院校的發展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外延發展輕視內涵發展,表現出來的不足也逐漸增多,為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
興趣是促使個體不斷學習與進步的內在動機,興趣在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杜威比較系統的闡述了“興趣”的教育思想,學習、借鑒并應用杜威的興趣教育思想對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許多年,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填鴨式”教學方式仍然廣泛存在其中。尊重兒童的學習就需要尊重學生的興趣發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中,學生仍然以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而學生只是只是的接受者而不是創造者。教師并未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一定的轉換。基礎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問題
第一,基礎教育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未發展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屢見不鮮。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性評價,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色努力,尤其是學生在特殊課程上的學習。
在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雖然設置了許多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課程,如:自然、社會、書法、美術、音樂等等。但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師資、教學方法等問題,致使一部分學生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學生無法真實的看到生物的發展或地質的構成,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書本知識,學生可能會對此知識產生偏差,而且也會因為沒有直觀的講授從而慢慢失去興趣。
第三,在教材編寫上,教材內容“下放”,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
我國的教材編寫偏向于以成人的思維而進行編寫,雖然在本次教育改革中,教材被一改再改,以便能盡可能的適合于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但是教材的編寫者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忽視了兒童的興趣發展,僅僅從成人的思考出發,在教材中過度注入接受性的普遍知識而忽視了兒童感興趣的活動知識。因而導致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學科知識的學習而相對忽視活動知識的傳授,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資源欠發達的地區,為了各種應試考試,學校強制關閉一些所謂的“輔課”知識的學習,例如:體育課被改成數學課、美術和音樂課被語文老師所占有,等等類似現象。在教學的過程中不顧兒童的興趣發展,而進行各種教學。
二、杜威“興趣觀”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啟示
他積極倡導一種深遠的內在興趣,他認為真正的興趣應該是來自知識本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外在的刺激。杜威對于興趣的解讀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的教育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首先,學生對事物的內在興趣(內驅力)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根據的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例如:對于愛動手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多進行各種實驗,參加豐富的動手活動。而對于熱衷于看書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在讀書的基礎上多寫多看,并且推薦參加學校的讀書社等安靜的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將自己所學內容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在學習與活動中激發內在潛力,使其快樂學習與成長。
其次,教師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需要教師對知識的真正的理解。
三、杜威“興趣觀”的內涵
有對事物或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直接興趣和對活動結果感到興趣的間接興趣。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強有力的動力之一,它會調動人們對于某事物的內在沖動,并為此而樂此不疲。
人們通常認為,兒童對某一活動有極大濃厚的興趣,徜徉在知識的海洋的之中,那么此時的兒童對于學習是一種享受幸福的過程而非一種外在的壓迫感與負擔。
四、杜威“興趣觀”的分類
第一,發現的興趣。發現的興趣指人為達到一定的目的或者取得一定的結果而運用思維能力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有效的工具的興趣。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運用五官和其它有效工具而獲取新事物,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取得滿足感。
第二,活動的興趣。活動的興趣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只是獲得身體方面的意義,還要獲得心理方面的意義。幼兒期,一方面兒童的肢體活動還不完善,手腳等肢體的運動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與掌握,另一方面兒童的肢體活動需要通過意識、智力來控制,這一過程是成熟心理的過程。兒童會在各種活動中全神貫注的通過控制自己的動作而獲得快樂。
第三,兒童的幼兒期期盼得到成人的一種關注,并且表現為對成人的依賴于成人、急于表達自己等。兒童會對自己直接、間接或想象中自己參與到周圍人的活動中去的經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體現出了兒童興趣的社會性。
第四,一方面指人們對某一問題有理智而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指人們在完成某一活動或者實現某一目標的工程中運用的邏輯思維能力。雖然杜威的“興趣觀”有些片面,有些不足,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杜威提倡的尊重兒童的天性興趣等獨特視角依然影響著現代教育的發展,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五、如何提升中職教師的核心競爭力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影響下,我國中職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但中職院校的發展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外延發展輕視內涵發展,表現出來的不足也逐漸增多,為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中職院校的管理人員缺乏先進的管理水平,知識、能力貧乏,不能根據現實的實際情況實行多樣化管理,很多領導班子在確立專業建設方向、引領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科結構調整等方面缺乏前瞻意識,缺乏通過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和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積極性的能力。另外,缺乏科學的管理模式,很多中職院校沒有事先對管理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出現辦學問題都是邊研究邊探索邊實行,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六、加強協同創新
第一,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所學校在一段時間內發展路線和目標的構想,教育理念與中職院校的每一項活動密切相關,中職院校要想增強自身的實力,辦大辦強,在眾多高校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制定科學的教育理念。中職院校必須站在辦學制高點,突破舊有規定的限制,把握全局,綜合考慮,取得戰略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中職院校過分注重自身眼前利益,辦學觀念落后,一些中職院校只局限于學校的小天地,實行封閉式辦學。還有很多中職院校因為控制力和實施力度不夠,即使制定了科學的教育理念,沒有實施,沒有發揮出實質性的作用,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也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
第二,教師素質整體不高。在利益的誘導下,很多中職院校為了節省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注重招聘可以利用的優秀教師,不注重對教師素質的培養和福利待遇的提高。
第三,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很多中職院校不注重管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管理缺陷。首先傳統的管理思維方式仍在起主導作用,市場環境調節能力差,遵循的仍然是“家庭式”管理。毫無疑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但他們的知識、能力、精力畢竟有限,很多家族成員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管理水平的限制,往往采取的決策失誤,無力經營好高職院校。
七、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問題
雖然我國出臺了諸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文件,但是課堂教學改革“炒冷飯”的狀況依舊是牽制教育發展的因素,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模式的誤讀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尚存的各類問題又是制約教學改革發展的“瓶頸”。
第一,對現代教學模式的誤讀。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以及就業壓力的復雜化,“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將應試教育進行到底”的傾向越來越嚴重。一些教育人員因此認為,快速有效地傳授各學科知識就是教學改革的唯一任務,因此在教學模式上走向了“歧途”。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動機層面,教師持有一種自私的教學觀,認為只要在課堂上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加以學習方法的指導便足夠了。更有甚者認為,再創造性地利用多媒體或者教材,創設一定的相關情境與學生認知結構相結合,就實現了新課標的核心理念。這樣的教學模式,美其名日運用了興趣教學、情境教學,但是實質上都是以知識或者教材為中心,無疑都是與學生的需要、動機相背離,在關注學生情感、誘發學生認知上也只是為了知識的“授一受”,而忽視了真正將學生的情感、能力作為發展的目標,將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動機拋之腦后。表現出了一種自私的個人主義教學觀,一切的教學智慧和技巧都是為了服從教師而準備的“噱頭”;二是學習意義層面,“唯考試主義”的思維模式不僅將教師禁錮在應試教育的困境里,學生的個性形成、全面發展、情感交流、能力培養完全不在自己教學責任范圍內。同時,學生的觀念也存在偏差,學習只是與考試有關,僅僅是一個階段性的使用工具,所謂的在學習中自我調整、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也就是紙上談兵了!這種認為教學改革僅僅意味著將各種國外教學模式無章法的揉雜在一起運用,漠視對學生發展動力的分析與研究和學習的意義被功利化,這些都是對教學模式的誤讀。長此以往,再好的教學模式都難以成為學生素質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了,因此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獲得早已不是教學改革的唯一宗旨了!
第二,對生命理解的形式化。教育教學是以生命為基礎的壯麗事業,不難發現,教育教學最迫切的意義和使命便是,學生生命價值的喚醒,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生命的潛能。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學生生命的理解走向上了形式化。當以“應試教育”來指導教學時,當用分數這為尺衡量學生時,當把學生往考試這條路驅趕時,當忽視學生生命而把學生看作機器時,當以同一模具對待每位學生時,教育就存在了遺憾!
在我實習的時候,便發現家長與教師相遇,大多數問:我家XXX最近表現好么?考試考多少分的?排名多少?很少提及孩子的愛好、興趣。同時,自己在與學生談話時,習慣性問:最近看什么書?作業寫好沒?生活中除了看書、考試,難道就沒有其他?在和導師交流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嘆:老師做的越久,我們也就越來越功利,學生在我們眼里已經不再是有著多樣興趣愛好與多種潛力的人。
第三,對教學價值認識的狹隘化。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初衷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命力勃發、生命價值不斷體現的成長過程,但是在一些地區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教育價值,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著認識上的局限性。一是分解化,教學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用整體的認知去學習知識與技能,從而滿足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把學生的某一方面從整體認知中分解開來,按照教師的思維去思考和獲取某一項知識。以語文學科為例,人們提倡的“三維目標”就成了認知目標學字詞、情感目標讀課文、能力目標做練習,這些都把一篇篇美文肢解開來,按照教師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來獲取各類知識,而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境界、精神世界,學生早已覺得味同嚼蠟、索然無味!二是口號化,現在各類學校都在實施素質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反映了教育人員對教學多元教育價值的思考和意識的覺醒。然而事實卻是語數外等主要科目的學習就是針對“智育”,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就是針對“德育”,體育課的實踐就是“體育”等等。素質教育強調素養、合作和公平的重要性,即在教學目標上生搬硬套“培養語文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平等”等諸多口號,對外宣稱緊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時尚,然而現今的素質教育中存在很嚴重的形式大于內容的口號化傾向。
八、提升個人能力
第一,比如我曾學習卡耐基的《演講與口才》,收獲甚多;借助對外交流的機會,學習別人先進理念和管理方法,比如我曾有幸到其他學院參觀學習,他們對勤工助學的管理理念讓我耳目一新;借助參加比賽、參與課題和項目申請等平臺鍛煉自己,比如我曾參加全國多媒體課件比賽,收獲了榮譽,更見識到差距;向其他同事學習優秀的做法和品德,我曾分析過我系每個輔導員的特點,我認為他們均有兩點以上的優點值得我去學習,另外,我系曾與其他系進行工作交流,他們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去學習。
第三,我曾在評獎評優的申請中,因為文字材料的問題落選,這給了我很大的教訓,讓我意識到了筆桿子的重要性;錘煉發言的水平和質量,我曾連續兩年代表系黨總支做匯報并獲獎,我認為我的PPT匯報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個促使我更加主動的去探索和提高匯報水平,精益求精。承擔適度的壓力。適度的壓力是有利于開展工作和取得成效。這點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今年我的寶寶出生了,家里家外忙得不可開交,都需要我投入時間和精力,頓時感覺壓力很大,但我決心要把家庭和工作都處理好,于是我利用的一切空閑的時間工作和學習,最終在我校輔導員技能大賽和黨建活動評選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讓我意識到了壓力的好處,更體會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含義。
[1]芭巴拉·荷伯豪斯摩·漢森.兒童早期藝術創造性教育.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140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28
[3]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4
王素芹 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