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傳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存在過分強調知識目標、忽視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塑造,過分強調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性發揮,過分強調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傳統課堂的固守,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究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輕視知、情、意、信、行的協調統一發展等弊端。舊有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與教育目標背道而馳,無益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關鍵詞:“四個全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黨和政府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因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二是由于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在新時期下堅持用“四個全面”來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創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機遇。
“四個全面”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是治國方略的新部署?!八膫€全面”對于當前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統領和指引意義,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時代需要。
一、“四個全面”的關系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了民族解放,實行了改革開放這場偉大的革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將繼續為了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而不斷奮斗。
二、四個全面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第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比娼ǔ尚】瞪鐣奶岢鍪钱敶a力的發展要求,是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經之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們意識形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物質保證和經濟支撐,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和外部環境。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經濟實力上,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不斷創新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創造了條件,為在意識形態的競爭上提供了堅強的物質保障。為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實踐能力提供了條件,為學生成長為國家建設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的必要前提。
第二,全面依法治國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社會要和諧、經濟要發展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會主義法治教育也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教會學生“知法”、“守法”。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為學生從事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本行為準則和規范。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主動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第三,全面從嚴治黨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擔任著保駕護航的角色。從嚴治黨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樹立了榜樣,率先垂范,四個全面”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義
第五,“四個全面”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個全面”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使學生對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方向以及國家的目前情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增進學生對國家時事的關心,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教育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切實把黨中央提出相關治國政策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實現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四個全面”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六,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任務,增進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七,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四個全面”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
第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實現文化大繁榮。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要想屹立在世界上,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對當代中國的實際狀況的價值訴求。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大學生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當今時代價值、未來生活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使大學生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實踐者和傳播者。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力量,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他們的付出和貢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對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取向闡釋得清清楚楚,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力軍的學生要起好帶頭作用,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實踐者。
運用啟示性的內容。要正確把握教材內容與現實問題之間聯系、呼應的關系,用科學的眼光摸透教材的理論觀點,精細化分析教材內容的精髓,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社會現實中復雜的熱點問題,例如“兩極分化”、“貪腐”、“城鎮化”等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思政課學習興趣,既感知理論學習的有用性,也感知黨和國家施政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喚醒他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良知。
第二,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四個全面”的征途中,積極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這既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訴求。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就是要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上。因為如果只是說教而沒有任何行動是毫無意義的。學生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有著極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知識,運用于所學實踐中,是實現自己理想的訴求之路。大學生的思想者政治教育會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逐步實現現代化。時代的發展變化,一系列新事物新問題新環境的出現,既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諸多機會,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需要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著結合時代走向,從客觀實際出發,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自身價值。
在“四個全面”的進程中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境遇,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使當代大學生綻放青春之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增添新的光彩。
四、人本主義思想政治課教學途徑優化探究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傳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存在過分強調知識目標、忽視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塑造,過分強調教師主導作用、忽視學生主體性發揮,過分強調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傳統課堂的固守,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究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輕視知、情、意、信、行的協調統一發展等弊端。舊有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與教育目標背道而馳,無益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五、培養師生新關系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強調教師權威和“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往往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刻板地按照教學目標規定,遵循教學計劃安排,按部就班地將知識體系分解成各個部分的知識點逐一“喂”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動地“吃”老師已經“烹飪”好的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課堂教學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努力營造課堂新氛圍,培養師生新關系。
第一,但是過分強調無結構教學過程,強調“學生中心”教學觀,“學習的內容”與“信息源選擇”完全“依學生的意愿而做出決定”容易導致放任自流,多元的信息獲取渠道使得學生能夠輕易獲取各種信息,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勢必對學生造成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積極借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合理成分,探求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途徑優化策略,落實課程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發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最終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能夠適應變化、自我發展的優秀人才。
六、強調認知與情感相統一
羅杰斯認為,認知和情感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人類精神世界,脫離學生情感或個人意義,只涉及心智的認知學習是“無意義學習”,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將知識學習與情感、興趣、需要相割裂的學習過程無法產生作用,難以被學習者納入經驗系統,因此與“完人”無關。大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必須建立在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的基礎之上,健全內部治理體制,各部門的全員參與、全面考察、全程監控。建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需要加強大學的內部治理,以哲學的思維分析問題,用普遍、聯系的觀點和系統分析方法構建大學治理體系運行機制,閉合的回路,實現大學教育教學全領域、全過程的質量保障。
第一,落實教育目標,提倡尊重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學會學習的全面發展的人。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注重對知識的“注入”而不重學生興趣的啟迪,缺乏對學生興需求、情感的關注,難以培養身心協調發展的人才。借鑒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合理性,優化思政課教學必須落實《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二,教師應該堅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的教學目標。改變重知識教授,輕思維啟迪,重單向傳輸,輕雙向互動,重理論學習教師應該在課堂中落實尊重的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將學生看作是完整的、獨立的、有差異的個體,尊重理解并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興趣、需求;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順應學生不同發展階段身心特點,關注學生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切合學生內在經驗,激發學生深層需求;
七、激發學生潛能
信息化時代賦予學生更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更充分的信息獲取自由,社會熱點、輿論焦點往往是學生關注熱點,同時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著力構建“生本”課堂,落實“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潛能。
第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堅持踐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結合新課改要求,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綜合培養,通過合理靈活的教學過程與方法,達到新課改標準三維目標的整合,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學生評價體系。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從學生學習的現狀和學生的發展潛能出發,觀察學生興趣點、需求點、關注點和敏感點,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現實生活,重視學生對現實問題的訴求和思考,力求思想政治教學遵循學生生活規律,根植于生活世界,以人為本,引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構建全面性、層次性的“生本課堂”,激發學生所具有的巨大潛能,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
[2]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
劉麗 內蒙古農業大學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