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更多具有專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而教師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對于其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的發揮起著關鍵性作用。健全完善的激勵機制,改革教師管理和評價體系有利于發掘教師潛能、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增強其成就感。
關鍵詞:21世紀 職業素養
語文教師不僅要熱愛祖國的人文歷史語言文化,更要培植一份家國情懷。首先要熟悉把握中國的歷史知識,掌握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和重大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不管是中國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還是外國文學,不僅要熟悉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還要熟悉把握各個時期的文學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和各文學現象及其特征。朱自清說過,經典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更重要是要在這文化的熏染下,在“兩漢文章盛唐詩,魏晉玄學兩宋詞”的文字中去感受古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和胸襟。
教師的職前階段主要是在大學,為了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教師,大學教育的階段尤其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僅為人生著想,也要為他們的職業道德著想。很多師范院校的馬列文論、法律修養、綜合英語等公共學科和各科專業知識課、教材教法課等均有開設并按嚴格要求學生修完所有學分,卻忽略了一門叫作“職業道德修養”的課程。職業道德修養課程不僅是要關注自己的職業態度、職業技能,還要關注職業的人文價值、社會角色。語文教育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在彰顯學科基本功能的同時,更要擔負起為學生精神打上亮麗底色的責任。
一、能力修養
第一,理論修為,就是要掌握一定的課程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理論。首先,語文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的場域中認識三級課程的政策、區別與實施,能夠了解一些中外名家關于課程的代表理論和前沿觀點。其次,語文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教育學知識,了解中外教育史和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政策法規。最后,不管是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語文教育心理學,都是語文教師應該去涉獵掌握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自己的語文教學服務。
第二,科研能力,能更好地體現一個教師更好的理論水品、實踐能力。隨著新課程的日益推進,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科研能力的提升。不管是課題申報,還是實驗改革,抑或是論文、專著的發表出版,都提醒著語文老師尤其是廣大的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對科研的重視。因此,語文教師的科研能力則首先需要教師從自身的重視做起,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實踐去總結,能通過多讀書和報刊雜志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尤其是那些語文學科領域的專家著作,比如王榮生、鄭桂華、李鎮西等人的作品,比如《語文建設》、《語文教學通訊》等雜志。其次就是要勤寫教學反思。最后,語文教師還應該多研究語文三老“夏丐尊、朱自清、葉圣陶”和當代錢理群、葉瀾等著名教授,積極申報課題,積極投稿,才能讓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一個很好的體現。
第三,教學水平,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大家都說每個人都可以上語文課,但上好語文課的人卻少之又少。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下網絡普及的現實,往往讓很多語文教師發出不知該怎樣上語文課的感慨。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地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會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等電子產品;其次語文教師可以多研究名師的教學技巧,從文本分析、教學設計、課堂掌控、師生互動等方面來提高自己;最后,教師力求打造自己的代表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二、道德修養
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報道的有關教師性侵未成年女生的案例一樁又一樁,一時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教師形象飽受社會質疑。筆者以為,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維護教師的光輝形象,不妨從以下做起:
教師的在職階段。在職階段的教師,宜在每一個學期至少參加一次專業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培訓或講座,并要求教師每學期寫一份心得體會,把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培訓納入常規管理。
語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語文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角色,應該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才能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中,有效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塑造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公民形象。
三、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效的補充。我們可以適時組織學生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各種語文活動,比如確定主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確定辯題讓學生展開辯論等。當今社會,壓力很多,有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該如何面對壓力,如何釋放壓力,增強承受力,這些問題就可作為討論的主題。通過對生命問題的探究和討論,同學們懂得了如何調適好心理狀態,體驗到了和諧群體對生命的支持,認識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四、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語文活動
虛擬種種危及生命的場景讓學生來思考、選擇、討論應對措施。如遇到澡堂危險的報警聲,先穿衣服還是先離開澡堂?遇到地震、水災、火災、房屋倒塌、壞人侵襲、患疾病重病等危險、危急情況時,該怎樣自救、求救?引導學生警覺身邊環境的變化,體驗良好環境對生命的回饋,提高自護防范意識,體驗安全措施對生命的呵護。
結合現實,開展以要活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為中心的辯論賽。如針對青少年迷戀網絡、沾染毒品的現象,可以“及時行樂,追求一時的痛快/潔身自愛,追求一生的幸福”為辯題,讓學生展開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沉溺網絡損健康,癡迷游戲誤前程;貪圖片刻刺激雖然痛快,卻毀掉了一生健康幸福;必須珍愛時間,珍愛健康,珍愛生命,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成績的好壞,財富的多寡,相貌的美丑,他人的敬虐,家庭的溫寒,都不能成為生死抉擇的理由。怎樣培養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怎樣去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讓學生熱愛學習,熱愛同學,熱愛老師,熱愛學校,熱愛家庭,熱愛社會,熱愛自己置身的這個撒滿陽光的世界而熱愛生命、珍愛生命?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只在意學生的名次,我們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淡化功利,客觀、全面地評價每一位學生,更多地熱愛學生,更真誠地尊重學生,更多地了解學生的需要,努力構建滿足學生需要的課堂,盡量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心理的需要——被發現的需要、被賞識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關愛的需要,及時發現,疏導學生心理上的障礙,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悟到生命的可貴可愛,體悟到學校的溫暖、老師的親善,體悟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體悟到學習生活的幸福、美好,從而由珍惜生命轉向追求生命意義,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
五、在閱讀中滲透生命教育
學習《史記》選文必然要認識其作者及經歷、選擇學習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我們知道李煜失去三千里故國,淪為階下囚后,不能忘情于過去的帝王生活,陷入對往事的沉痛回憶之中,承受著國破家亡的深哀巨痛,精神上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發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嘆,生命不堪這樣的重負,還好被宋太祖以牽機藥賜死,要不然,愁腸百轉、輾轉難寐的李煜,怎么能禁受這種痛苦?我們惋惜他面對人生命運的悲劇難以釋懷的結局,“調心理”,多重要!難怪鄭板橋要說“難得糊涂”!也許正是這“難得糊涂”,說“此間樂,不思蜀”的后主劉禪才得已壽終。
閱讀蘇軾的《赤壁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進一步了解了蘇軾,非常贊賞蘇軾的心態和精神。因“烏臺詩案”被貶的蘇軾,給自己的思想放假,讓自己的思想散步,走上了精神的高地,也使他的創作達到了頂峰,使九世紀的后半葉,成了文學上的蘇東坡時代。達觀的蘇軾面對悲劇命運,發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草任平生”的達觀之語,不僅精神免于痛苦的煎熬,且創造了幾乎不可逾越的文學成就,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創作上的得意,他應為此而感到幸福自豪,他也把幸福快樂帶給了能讀到他的作品的人。
被貶黃州做團練副使,這是蘇軾無力反抗的。壓抑、痛苦于他無益,他只有稀釋、化解滿腔悲憤,調適心理。學習這些文章,我們就要借機引導學生,面對不幸、不公時,要調節好自己的心理,以積極的心態,坦然達觀地面對人生的挫折。不能戰勝世界就應該努力戰勝自己。在無力改變的悲劇面前,不要懦弱、不要脆弱,不要絕望,不要麻木,但要解脫,甚至超脫。像蘇軾那樣,無論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都能調適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享受身邊的風景,都能品嘗身邊的美味,沒有什么事能真正傷害自己,永遠保持充盈的生機,把自我的人生價值極大地體現出來,求得人生的最大發展,然后體驗到無怨無悔的安然、滿足、幸福和甜美。
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了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寫徐志摩對于人世的悲歡,自然的美景,以及日常的瑣事,時時刻刻都在驚奇著,肯親自吻著這團生龍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為神奇,遍地開滿了春花。這樣的人生態度,自然是珍愛生命的。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不僅是教材中的文章,我們還可以拓展閱讀更多滲透生命意識的文章。我把畢淑敏的《我很重要》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去感悟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對于我們的父母,我們永遠是不可重復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一個。”“假如我們先他們而去,他們的白發會從日出垂到日暮,他們的淚水會使太平洋為之漲潮”;我為學生朗讀林清玄的《生命的出口》,要他們摘抄、思考其中那些飽含生命哲理的語言,想想那個因自己心儀的男生給別的女生發條短信就跳樓的女孩,傻得讓人多么痛心啊!若我們平時給她灌輸了這些生命的意識,她的價值觀仍是擁有一個男生的“專愛”比生命重要,那我們內心的痛苦和惋惜或許會減輕一點點。
把涉及生命話題的文章選作閱讀材料,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滲入了生命教育,可謂一箭雙雕。如《生命是一只萬花筒》,我抓住其中的“生命是無價的,生命誠可貴,所以人類總是努力去尋找生命的出口。然而,我卻痛心地發現我們的教育中似乎存在著——生命教育的缺失和誤導”來設題,引導學生理解這段話的含義,認真思考生命教育如何缺失、如何誤導,原因是什么,后果怎樣,應該如何對待生命等,并從材料中找到答案。還可聯系事例。面對只身一人、赤手空拳地與毒販展開殊死搏斗,被歹毒砸傷成“植物人”,600多天后才有模糊的意識的殘酷現實,羅金勇大學時的班主任王瓊老師就表示,她寧愿選擇活躍在球場上那個生龍活虎的羅金勇,也不愿選擇這樣的緝毒英雄,這就是很有溫度的話,這就是對生命教育的很好的引導。同時還可向學生介紹了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陸幼青的《死亡日記》,以及其他涉及生命意識的文章,加深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價值的理解。如可把《好好活著就是愛媽媽》《生命與貞操什么重要》等文章推薦給學生。
六、在語言積累、運用、寫作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通過閱讀,學生吸收了大量生命的意義、價值方面的知識、理念,作為教師,語言的積累、運用和寫作,同樣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搜集、整理有關生命話題的名言警句,既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又讓學生受到了有效的生命教育。如
又如讓學生以“珍愛生命與健康”為中心寫公益廣告詞、寫標語、寫主題詞等,把生命教育寓于其中。“生命價值?無價可標!”“生命只有一次,機會卻有無數”、“用健康之水,澆灌生命之樹”、“生命之樹常青,成功果實累累”、“自己以死作為逃避,可我們的父母親人呢?”“生命之債未償,切莫一走了之”“人非銅心鐵膽,但死何益哉?”“侮辱誠傷人,生命價難標”“珍愛生命,笑傲人生”“敬畏生命,打造輝煌人生”“熱愛生命,展示生命魅力”“珍愛生命,實現生命價值”“于生命意義的認知卻極差。而我們的教育又非常急功近利,“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掂分掂厘地衡量著學生的分數,橫比縱比地在意著學生的名次,缺乏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關懷,生命教育的概念已逐漸被一些教育界的有識之士認可,“珍愛生命”已首次出現在《小學生守則》中,這不能不說是教育觀念上的一種進步。教師要抓住一切可能有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幸福感,要讓學生認識生命,知道生命來之不易。讓他們親眼目睹失去生命的場景,感觸失去生命者親人的悲痛,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明白財物的遺失、情感上一時的失落,以及前進道路上的榮辱,都不宜輕率地拿生命去作賭注,從而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并努力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為自己、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師都不能忽視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就更要借助語文學科“文以載道”、“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王穎 呂梁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