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課堂因為數學知識的抽象化、數學教學的理性化,導致數學課堂索然無味,因此教師更應該錘煉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文章嘗試從形式豐富的評價、適時契合的評價、立體多元的評價三個方面,開啟數學課堂評價的語言微探。
關鍵詞:數學課堂;語言評價;形式豐富;適時契合;立體多元
一、梳理有“別”的課堂評價語言
盲點一:評價語言含糊不清,不夠具體
當學生不會回答或答非所問時,教師或者直接跳過,或者不做任何評價,或者含糊不清,留給學生的只能是一頭霧水。教師沒有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的反饋評價。這樣就導致學生對知識形成產生錯誤理解,影響了學生的后續發展。
盲點二:評價語言急功近利,不夠規范
有些教師在課堂中喜歡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白以為已經理解了學生的意思,追不及待地講述白己的看法,并把意思強加給學生,或者學生稍有停頓馬上制止學生繼續回答。這樣打斷學生的后果往往會切斷學生的知識生成,阻礙學生大腦信息的連續性,既不利于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又不利于學生解題思維的發散。
盲點三:評價語言貧乏無味,不夠生動
數學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言往往迷失在一個單調、貧乏的賞識怪圈中,總喜歡給予學生“不錯!”“很好!”“非常不錯!”“再想想!”等,這些語言確實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激勵性,但是評價不應只關注結果的對與錯,或者是毫無生氣的表揚,更應該是知識的反饋與梳理,數學思維的閃爍與活躍。
二、追尋有“料”的課堂評價語言
1.形式豐富的評價——求“活”
課堂評價不應拘泥于形式,可以更靈活些,包括口頭語言評價、體態語言評價、實物獎勵評價等,它可以是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有機結合,也可以將預設語言和隨機語言有機整合,還可以將媒體激勵與物體激勵有機交替。
(1)口頭激勵,無形勝有形。
教師喜歡在每個大環節結束時,預設一些口頭評價語言,以激發學生對后續知識再探究的欲望。口頭評價是教師傳達評價信息的主要形式,應該充滿激勵、充滿人本關懷,這樣才能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才能達到“無形勝有形”的絕佳境界。
(2)體態傳遞,無聲勝有聲。
體態語是教師在課堂上借助非有聲語言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一種語言,在課堂中起到激勵、強化、交流、暗示等效果。這不僅傳達了一種關懷,更是一種尊重和信任,讓學生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精神狀態。這樣的體態傳遞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媒介跟進,無為勝有為。
課堂評價的靈活性還表現在媒體激勵和物質激勵的有機交替,這些都會激勵和保持學生的學習情趣,燃起他們的希望和期待。同時,在組織練習的過程中,多媒體課件評價語言也必不可少,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思考欲望和學習自信。
2.適時契合的評價——求“巧”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多,課堂教學瞬息萬變,有時小組討論會處于僵持狀態,教師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加以引導;有時學生的發言偏離教學主題,教師要捕捉信息,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
(1)在學生遭受挫折時耐心等待。
數學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有時難免會偏離軌道,也會出現一些奇思妙想。當學生在探索某個問題遭受挫折時,教師不妨把話題的解釋權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自圓其說的機會。
(2)在學生有待提高時分層追問。
班級中會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情感體驗都不同,教師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的評價也不能干篇一律。面對不主動、不積極的學生時,教師要積極引導、適時幫助;面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壓一壓的評語,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
(3)在學生思維閃光處真誠喝彩。
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教師除了認真等待、耐心傾聽、有效引導之外,還要經常為學生喝彩,這樣能溫暖學生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學習欲望。在這樣一種心理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意義,同時也深刻理解了知識點。
3.立體多元的評價——求“豐”
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的評價無法兼顧到每名學生,多元性的評價此時就是一件法寶。評價時,教師主要以激勵賞識為主,但是也要輔以適切的、合宜的評價,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互動評價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
(1)學生自評,增強自信。
正確的自我評價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清晰地發現學生自己學習的優劣,從而調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讓學生在反思自我的過程中,讓思維再次碰撞,以達到突破課堂難點的目的。總之,自我評價是對學生自己學習的反思,能夠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當然,這一評價也受時間的限制,需要利用互動評價來全面實現。
(2)他人評價,激活感染。
他人評價包括教師評、家長評、小組評等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合理把握評價方式,對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拓展學生思維有著積極的意義。他人評價對于學生而言,感染力極強,同時在班集體中形成很好的激勵和監督作用。
(3)同伴互評,思維碰撞。
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有時也存在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中,這是一個相互欣賞、相互挑刺的過程。同伴的肯定是產生思維碰撞、點燃思維火花的一種有效方式。對于評價和被評價的學生,都是一種共同提高、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洋.為學生量身打造課堂評價語言[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