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動經驗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目標之一,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也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如何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累操作經驗、探究經驗、思維經驗、生活經驗等,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活動經驗;數學素養;操作經驗;探究經驗;思維經驗:生活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對于數學的體驗和認知,是將數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紐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把“雙基”目標擴展為“四基”目標,即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把獲得數學活動經驗與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并列,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追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在動手操作中,積累實踐經驗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學生通過畫、剪、拼、量、說等數學活動,不但能將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而且還能積累有效的實踐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周長”時,為了讓學生對周長的本質“一周的長度”有深刻的認識,教師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1)認識規則圖形的一周,讓學生通過指一指圖形的一周,使學生明白只要在邊線上任意一點開始,沿著邊線再到這點結束,就是圖形的一周;(2)認識不規則圖形的一周,再次為感知周長做鋪墊;(3)概括什么是周長,讓學生明白周長指的是圖形一周的長度。
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學生獲得的周長的概念就會清晰、穩定,避免與后續學習的面積知識產生干擾和混淆。
二、在知識連接中,積累探究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數學學習是基于自身經驗,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真正適合兒童的學習,應該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學習,一種能從內心深處喚醒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確切入,喚醒學生的活動經驗,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新知識,幫助他們積累活動經驗,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
例如,在教學“位置”時,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先讓學生在數軸上找數對應的位置,然后出示一個在數軸外的點,讓學生描述其位置。當有的學生說:這個點在4的上面時,教師又在這個點的上面出示了第二個點,教師又提問:它又該怎樣描述呢?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認知上的沖突。此時教師及時追問:看來用一個數已經不能準確描述其位置,那應該怎么辦呢?學生拿出學習單,自己動手試一試,這樣在師生、生生不斷交流、補充中,學生畫出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雛形,同時也描述出了用數對表示。整個過程實現了新、舊知識的有效連接,實現了在原有基礎上的深度學習,幫助學生積累了探究經驗。
三、在知識形成中,積累思維經驗
數學思維活動是一種感悟和體驗,是數學能力發展的基石,也是數學思維品質提升的源動力。思維的經驗只有在學生真正參與、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才能逐漸積累。數學家華羅庚提出,學數學不僅要獲取知識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結論得到的過程,因為只有經歷了這個探索過程,才能明晰數學思想方法的積淀、凝聚過程。作為教師,要重視為學生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通過問題的激發和引導,讓學生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思維活動經驗。
例如,在教學“近似數”時,教師不僅讓學生學會四舍五入的方法,還引導學生探究四舍五入方法背后的道理,教師創設了購車的生活情境:出示一個萬位上是“8”,但是后四位被覆蓋的五位數,提出問題:這輛汽車的價錢大約是8萬還是9萬?在學生明白要看千位上數的大小才能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再適時追問:千位上是哪些數的時候它接近8萬?是哪些數的時候它接近9萬?為什么?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質疑、辨析中,不僅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還明白了其背后的道理,對知識的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四、在回顧反思中,升華生活經驗
弗賴登塔爾認為,反思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學生在參與了一定的數學活動后,會或多或少積累一些活動經驗,但這些經驗是零散的、膚淺的。只有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再進行回味、對比、反思、梳理、補充、完善,改造或重組已有經驗,才能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活動經驗。
例如,在教學“比的認識”時,課堂伊始,教師提出問題:你們在生活中聽說過比嗎?在什么地方見過比?通過問題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課中,教師及時追問:現在對“比”有哪些新的認識?讓學生歸納、概括出“比”的本質意義;課終,教師再次提問:生活中的比和數學上的比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數學的思維有效提升生活中的數學,實現學習經驗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楊國華.經歷思維全過程積累數學思維經驗[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