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了科普說明文教學應該尊重文體特征,精選恰當的切入角度,巧妙設計品析、朗讀、仿寫等有效教學活動,凸顯語文本色。
關鍵詞:科普說明文;文體特點;語文本色
科普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對于傳播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情感、激發探索興趣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此類文章缺乏具體、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陷入純科學知識講授的泥沼,使課堂變成說教課,顯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緊扣文體特點,牢固樹立文本意識、訓練意識、語文意識,精選恰當的切人角度,巧妙設計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筆者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課時,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品味賞析中,積累內化詞語
本文詞語非常豐富,而且再生性很強,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積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抓住“能源危機”“急劇”“惡化”等詞,引導學生聯系資料、聯系生活、想象畫面、暢談感受,理解豐富詞語的內涵;通過對“矗立”“駛向”“潛入”等詞語的調換、對比,引導學生在比較、鑒賞中感受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片斷1:筆者出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正面臨著食物匱乏的威脅。
師:哪些詞語讓你觸目驚心?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急劇增長、土地沙化、食物匱乏,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
師:你們知道“急劇”的意思嗎?
生1:就是非常快速的意思。
師:我們來看一組數據,1999年世界總人口已經突破60億,平均每年增長7800萬人,人口如此急劇增長,會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呢?
生2:人類將面臨食物匱乏的威脅。
生3:建筑物越來越密集、擁擠,人類將來會沒有地方可住。
生4:人口越來越多,環境污染也將越來越嚴重。
師:你們知道哪些生態環境惡化的例子嗎?
生5:我知道人類隨意排放廢水、污水,使許多魚中毒死亡。
生6:我知道沙塵暴的頻頻發生,就是由于人類濫砍濫伐,破壞了森林和草原。
二、在朗讀訓練中,激發升華情感
本文雖然語言通俗、簡潔,但是即使是一篇敘述客觀、文字嚴謹的科學文章,字里行間也包含著作者一定的情感。因此,筆者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尤其是到最后,學生體會到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意識到保護海洋刻不容緩時,筆者適時創設了朗讀情境,使學生對海洋的情感得以升華。
教學片斷2:師: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為人類敲響了警鐘,讓我們高聲向全人類呼吁……
學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同學們,海洋存亡,匹夫有責。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話……
生:海洋——21世紀的希望。
師:海洋,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據科學家統計,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僅占它的10%,還有大量的海洋資源等著我們去研究、開發,讓我們從現在起就奮發努力,用非凡的智慧去揭開海洋更多的奧秘,讓海洋真正成為……
生:21世紀的希望。
三、在列表填空中,體味說明結構
以列表、填空的方式來梳理說明文脈絡,不僅可以提取文本知識框架,還可以把握文本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準確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筆者通過下表,使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還理清了課文中總分、并列、因果等關系。
四、在想象仿寫中,實現語言遷移
在我們的思維定勢中,一直認為教學一篇說明文就得講表達方法,否則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在不少課堂中,表達方法只是將抽象的符號強加給學生,語言被肢解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這樣一來,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離了文本。因此,運用語言也應該是說明文教學追求的更高層次目標。本文從開發海洋礦產資源、索取海洋高蛋白食物、利用海洋發電、淡化海水緩解水荒、建設海底城市等方面,向讀者說明了人類是怎樣開發和利用海洋的。由此可見,明顯的寫作特色是段間并列推進,先詳寫現實世界,再略寫未來空間,綱舉目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在感悟課文內容、領會作者謀篇布局之后,筆者讓學生遷移運用本文的一些表達方法,結合課文及課外相關資料,寫一寫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此時,學習所得得到即時運用,所學方法變得鮮活有效。
科普說明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編寫入教材,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特殊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教學時要尊重文體特征,精心解讀與設計,凸顯語文味,實現說明文教學的突圍,讓學生喜學、樂學、善學。
參考文獻:
[1]王小龍.小學語文課本中科普說明文的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