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大語文”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朗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朗讀訓練,充分發揮多種形式的朗讀效應,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能力,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情感體驗;綜合素養
一、加強朗讀訓練有利于情感體驗
所謂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它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朗讀能有效地對文本進行情感體驗,設身處地體會人物、心情。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詞、句、段人手,以文章的情感變化為主線,準確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進而有效體會文章情感。在教學“父親在人們都認為精神失常時,仍堅持在挖掘廢墟。對于旁人的勸慰,父親只回答了三句話。第一句是:誰愿意幫助我?后兩句都是: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教師為引導學生正確體驗文章情感進行了這樣的處理。
師: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生1:誰愿意幫我?
生1在朗讀“誰愿意幫助我”時,教師在旁邊提醒: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并強調學生與教師對視,提示是什么表情?應該用什么語氣?最后學生說出了是“發呆”,并用恰到好處的語氣將“誰愿意幫助我?”朗讀出來了。瞬間,我們便能從學生的朗讀中感受到他對于文本的理解,對人物情感的體會。同樣,教學后面兩個“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時,教師依然放手讓學生朗讀體驗,并用“你想表達什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情感,語氣恰到好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有利于說話訓練
補白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根據文本特點進行合理補白、滲透說話訓練,這是語文學習的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節課時,為達到此種說話訓練,教師做了這樣的設計:據說,在這38小時的等待中,這個兒子和14個孩子也有過一組對話;據說,這個孩子的表現也是有點精神失常的。下面,同學們幫忙把這組對話補充完整。
孩子甲:嗚嗚……這下我們出不去了,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兒子:__________。
12個小時后,沒有任何消息。
孩子乙:已經這么久了,大人們一定以為我們已經死了,沒有人來救我們了,嗚嗚……
兒子:_______________。
24小時后,依然沒有任何消息。
孩子丙:____________________。
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小時后,上面傳來父親的聲音!果然是父親。
孩子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兒子:___________________ 。
對于此環節的教學,教師先將學生引入情境,在朗讀中體驗人物情感、揣測人物心理,然后再進行說話訓練,將對話補充完整。最后,教師進行一個點睛補白——據說,父子倆離開前在廢墟上寫下了一個詞,你們猜猜會是什么?學生很快地說出了:愛、堅持、信賴、希望……這樣既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合理地對說話內容進行補白,進而體會文章主旨。
三、加強朗讀訓練有利于語感訓練
語感好的人說話擲地有聲,朗讀起文章來更是讓人身臨其境。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語感訓練,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節課時,教師用下面一段話進行語感訓練。
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此段共有兩句話。在指名讓學生朗讀后,教師在一旁點出:地震發生后,想著還在學校的兒子,父親的心情是——(焦急的),動作是——(快速的)。因此,讀這一句時前面的語氣應該是——(急迫的、快速的);而后一句:那個昔日的美麗、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經變成一片廢墟,讓人一看心中便——(失望、悲傷),朗讀時語速應——(緩慢)。此時,為了讓學生感同身受,教師反復范讀。這樣一來,悟性高的學生馬上就找到了感覺,朗讀得繪聲繪色。
四、加強朗讀訓練有利于提升品析能力
品析是一種語文鑒賞能力,也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這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充分體驗文本情境時進行品析。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激發朗讀,提升學生的品析能力呢?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在教學這個句子時,教師先讓幾名學生來讀,結果發現學生對“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都讀得很快,這說明學生沒有進入當時的情境,于是教師相以引導。接著,教師范讀,學生品讀,人情入境,發人深思。這樣,學生對作品的品析能力便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能潛移默化地進行聽、說、讀、寫、思訓練,能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增強語感,提升品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朗讀訓練,發揮朗讀效應。
參考文獻:
[1]張文武.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下),2013 (12).
[2]朱鳴.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新課程(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