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統計石泉水庫2003年至2017年9月的41場洪水發現,洪后增發電量占洪水總增發電量的55.34%,而這四十一場洪水洪后平均回蓄水位為408.03m,雖已經遠超過汛限水位405m。但若均按能回蓄到410m來計算,則相當于場均少發408萬kwh(耗水率取10.0),洪后回蓄尚有一定的潛力可供挖掘。為此,本文探討了一種基于AR時間序列的數學模型,來分析退水曲線中的變化趨勢。分析1981到2015年6月中的88場單峰型洪水退水過程,基于AR模型的退水曲線滾動預測達到78.1%,單純的AR模型也可以達到53.1%的精度,在2017年三場中小型洪水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預測準確率更是均在90%以上,取得了較好的預計效果。從而可以認為,在后期無較大降雨的情況下,AR滾動模型預測結果足以作為洪水調度的參考之一。
【關鍵詞】退水曲線;石泉水庫;ARMA模型;Matlab程序
1、退水曲線綜述及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退水曲線是指流域降水或融雪過程中,地面水流停止后,斷面的流量隨時間消減的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對于水電廠而言,洪水退水曲線是指洪峰過后的退水段。
圖1.退水曲線示意圖
石泉流域徑流分布不均是一顯著特征,總的趨勢是漢江南岸高于北岸,同時,徑流的年內的時程變化明顯,5至10月徑流量占全年的78%,其中7至9月占50%多。筆者統計2003年至2017年9月我廠的所有,共得到41場洪水增發電量情況,洪后增發電量占洪水總增發電量的55.34%。但同時發現,這41場洪水平均回蓄為408.03m,若均按能回蓄到410m來計算,則相當于少發408萬kwh(耗水率取10.0),雖然要綜合考慮其中有防汛第一和電網因素等影響,但仍可以看出,洪后回蓄有一定的潛力可供挖掘,洪水預報分析及退水曲線的研究因此而有了其重要的意義。
2、ARMA自回歸模型的分析和建立
2.1模型簡介
它的基本原理:一是承認事物發展的延續性。應用過去數據,就能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勢。二是考慮到事物發展的隨機性。任何事物發展都可能受偶然因素影響,為此要利用統計分析中加權平均法對歷史數據進行處理。
2.2參數分析
在我廠1981年至2015年的退水過程中挑選出較為平緩順滑的88場單峰型洪水,任選三場洪水退水過程,分析其變化趨勢。
發現較為明顯和統一的變化趨勢:自相關拖尾,偏相關2至3階截尾,其可用一個階自回歸模型來描述,將值大概為3或4,可建立AR(3)或AR(4)模型。
2.3模型建立與參數求解方法
按照上述分析,建立AR(p)模型如下:
將確定的向量和常數項代入式(3)后,并代入流量數據,算出下一個時段入庫流量。將當作已知量,繼續推求下一個時段的入庫流量,即可得到連續預見期為的退水流量過程。
由于時間序列本身屬于無成因預報,僅依賴于此前時段流量的變化趨勢來預測此后的流量關系,若用于參數計算的數據本身存在波動或誤差,則會將此誤差傳遞到此后的預測值中,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預測結果采取合適的方程進行平滑修正,盡量避免流量數值的波動性,減小誤差,這里采用經驗退水公式對預報結果進行修正,消除異常點。
3、新模型在歷史洪水中的驗證
石泉流域地處漢江上游,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華中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秦巴區,多受季風影響,形成降雨的暖濕氣流主要來自孟加拉灣和西太平洋兩個方面,冬季基本受西北氣流控制,降雨較少。石泉流域洪水主要來源于暴雨,洪水在3至10月均有出現,以7月和9月最多。洪水過程漲消極快,一次過程一般歷時5至7天。
為研究石泉流域洪水消退規律,為后期決定關閘時機、攔蓄洪尾增發電量,本文采取AR(4)模型模擬計算,試確定合適的數學模型,為后續防洪增發提供便利。在時段初的源數據后,使用公式(4)(6)(7)確定參數向量和常數項,并帶入數據算出下一個時段入庫流量,隨后將當作已知數據繼續循環演算至洪水退至400至600m3/s為止。
這里以20150629洪水為例,使用matlab編程計算,結果如下:
同上過程,筆者統計分析了我廠1981年至2015年間的88場洪水進行分析,統計AR(4)模型在更大規模、更多種類洪水的情況下,其準確率表現,統計結果如下:
AR(4)模型在部分洪水退水曲線中表現優異,但仍有部分洪水中表現較差,若將數據進行進一步排除異常點、合理性分析、歸一化、改進預報機制等處理后,準確性還將有一些提升。
4、模型改進方法及檢驗
單純的AR模型對于退水曲線穩定平滑且后期沒有較大波動的洪水類型,如20150629洪水有較好的模擬效果,然而,對于變化不規律(過快或過慢)、或后期有起伏變化等,則無法做到精準預測,并不足以滿足預測精度要求。
為進一步提升AR模型的時效性和準確率,本文將自回歸模型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在以往AR模型的基礎上,新增加了動態數據輸入,模擬隨著時間流逝不斷增加的數據量對預測本身的影響。在一次流量預測成功后,代入下一時段實測數據點,在增加數據的基礎上重復以上計算過程,并統計累計預測準確率。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當采用滾動預測時,綜合預測準確率有所提高,且隨著已知數據量的累計,準確率將不斷提升直至逼近100%。同理,對其它88場洪水進行滾動預測后,分析其綜合預報準確率統計如下:
在使用滾動預測之后,對88場洪水的分析表明,綜合預測準確率已達到78.1%,足可作為日常調度的參考價值。
5、新模型在2017年洪水調度中的應用及評價
5.1新模型在2017年三場洪水中的使用
為分析該模型在實際調度工作中的使用價值,水調班于2017年的洪水調度中進行了試用,結果如下:
在“20171011”洪水過程中,我們針對快速退水段,即入庫流量從4000左右退至1000左右進行試用,準確率為93.3%。
在“20170927”的小型洪水中,同樣適用該模型預測退水曲線,主要針對入庫流量自1300左右退至500左右時的退水曲線進行分析,其準確率為95.2%。
“20170831”洪水作為小型多峰型洪水,這里僅對其最后一個退水段,入庫流量自1200左右退至500左右進行分析,準確率為92.9%。
5.2在2017年洪水調度實際應用的結論
由上面計算得出的表格可以看出,AR(q)模型在洪水預報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準確率均在90%以上,基本能反映后期的退水趨勢,雖然當入庫流量退至1000立方米每秒以下時、啟停機、開關閘門等引起的入庫流量波動,會對小時平均入庫流量造成較大波動,從而使得計算結果誤差較大,但仍足以用于洪水調度過程中的參考。
6、結語
綜合以上計算成果,基于AR模型的退水曲線滾動預測準確率達到78.1%,單純的AR模型也可以達到53.1%的精度,將以上模型改寫成基于matlab程序并接受實時輸入,在2017年的三場洪水調度過程中,時間序列模型仍發揮出不錯的表現,一般在后期無較大降雨的情況下,足以作為洪水調度的參考之一。
但在后續對于多峰型洪水的研究過程中,模型無法匹配后期的多次漲跌過程,發現純數學模型在處理退水曲線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退水階段產生降雨、上游小型水庫產生棄泄等因素造成退水曲線波動時,會造成較大誤差且難以自動修復。AR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流量的實時預測也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但模型本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作為日常使用的合成流量法的參考之一,彌補預見期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張曉明.江淮水利科技.2013年第3期.枯水徑流預報的退水曲線法.
[2]水庫調度規程(2015版).石泉水電廠.內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