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水資源短缺和供需矛盾日益加劇,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日益重要。本文著眼于水資源基本特征,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目標、方法及綜合評價等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技術思路。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優化配置;方法評價
引言
水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然而隨著工業等污染類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水資源污染急速加快,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質量。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就是現階段中國研究的重點方向,以確保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國多年的研究發現,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利用,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良好結果。
1、水資源優化配置概念
水資源優化配置是依據新疆吐魯番地區的水資源情況,利用科學的手段和合適的管理方法對水資源的使用和防治系統進行相關的改進等操作,從而讓新疆吐魯番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其中的“優化”是指解決有關水資源供需不平衡、水資源在用水行業間的分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等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優化配置”一般是指對于稀缺資源的合理分配,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確保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效益協調統一,實現整個資源的利益最大化。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有其共同影響因素,即環境與資源關系、生活質量與生態環境關系、公眾參與。生態持續是基礎,經濟持續是條件,社會持續是目的。生態學觀念認為,可持續是保持一個健康生態系統的穩定,限制對生態系統的開發。可持續發展實際是可持續社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3個方面的結合體。可持續發展以保證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鼓勵經濟增長,最終目的是改善、提高生活質量,并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水資源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區別于傳統資源利用的一種新模式。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過程中需認真規劃研究把握幾個方面內容院一是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下,需采取綜合開發利用、保護管理和節約水資源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二是在確保水資源消耗不增長的前提下,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益,滿足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功能,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合理配置水資源,充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四是研究提出適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制機制;五是從保護含水層出發,保護水資源,維持與濕地、泉水、河流以及地下水等息息相關的生態系統完整性;六是在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內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影響和損壞其固有價值;七是在維持水資源和生態系統整體性條件下,高效利用、優化配置水資源,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
3、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原則
水資源配置系統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水源系統、輸水系統、用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在對新疆吐魯番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其過程可為:首先該系統依據系統輸入的資料,把水源系統通過輸水技術體系把水配置到每個用水部門,再通過用水系統和排水系統把水的相關信息傳回到水資源配置總系統。從而使其依據其反饋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再建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型去優化各部門之間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最終得到最好的分配結果。稀缺資源的分配原理來自相關經濟學理論,在對新疆吐魯番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中,要求堅持公正和有效的原則,特別是在水資源利用的高階,更應堅持這兩個原則,其具體內容為:有效原則是指經濟學中的有效性,是指利用各個部門對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相同,從而獲得最高調查社會利益;公平原則是指滿足國家及個人等社會各階層對水資源的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分配,不以其購買能力而決定分配的多少,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獲得權力。
4、新疆吐魯番地區的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方案
4.1系統優化配置方法
新疆吐魯番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是為了讓該地區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和諧發展,因為對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和水量及其質量上有嚴格要求,所以在配置類型上經歷了以下四種類型的演變:初始型、發展型、增長型及協調型。
4.2適合中國的水資源配置的特性
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和自身水資源的特點,中國水資源最好的配置方法是把政府宏觀配置和市場微觀配置相結合,其具體內容為:凡是涉及到地區和地區之間環境影響等重大的決定,應由國家進行宏觀上的調整。在滿足這個要求的基礎上,水資源如何進一步發揮其配置的最大化,就應由市場決定。宏觀調控結合市場配置是目前自然資源的最合理搭配方式,具有諸多優點:在經濟體制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各有優缺。同理,該方法吸納了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各自的優勢,從而避免了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各自的劣勢。水資源的宏觀配置包括了比如南水北調工程,從而可調整中國水資源總量地區分配不均的情況。同時,水資源的市場配置不僅可讓人們知道水資源是一種公共和民生資源,需要政府進行宏觀把控和公共性調整,更能意識到任何資源都可被市場化,水資源也不例外,從而能實現水資源微觀配置的最優化,如:減少浪費,節約用水。
5、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5.1洪水資源再利用
實現洪水可利用化,從而改善人和洪水的關系。洪水本質上也是一種資源和能量,學會科學運用防洪工程,從而充分利用洪水資源,既能避免洪水造成的損失,又能實現人和洪水的和諧相處。
5.2污水再利用
污水的再利用是減輕城市水資源壓力的最好方法,同時還能減少水對環境的破壞,實現雙邊收益,帶來階段的社會、環境、經濟收益,成為國內外解決水問題的首要選擇。
5.3建設現代化農業模式
新疆吐魯番地區大部分是農田用地,因此農業用水量占了絕大部分,但中國當前的農業用水利用率還不足50%,和西方國家的80%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大的節水空間。因此建設新型農業模式就非常重要,在農業用水上大力進行灌溉改進,改進相關技術,調節種植物的種類,從以往的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化,從而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
6、評價辦法
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一個多方面、多目標的研究對象,在這種具有多個目標的達成方案中可利用工程模糊集理論,其本身具有的特點可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相匹配,計算之前需先利用相關的模型模擬出可持續的計算結果,確定其可評估持續發展能力的具體數字,接著用相關的可持續度計算公式來算出其可持續程度,最后再參考相關標準,進而對該區域的持續能力進行評定。
結束語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的核心主題就是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人類發展繼續改變和突破的一個階段,曾經的工業社會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污染和消耗,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從而增加了各類疾病的發病率和人的非正常死亡率,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有悖于經濟發展的目的的,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模式不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更不能適應以后的社會發展。因此,新疆吐魯番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研究,不僅是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是作為對環境損害的憂慮,從而對各個水資源利用的環節進行研究和反思,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博. 基于水足跡理論的吉林省遼河流域城市化進程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與優化配置研究[D]. 吉林大學, 2015.
[2]李晨洋, 張磊. 三江平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優化配置研究[J]. 水土保持通報, 2014, 34(2):307-310.
[3]田浩然. 四平市市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優化配置研究[D]. 吉林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