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設水平不僅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還會對于生態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水利工程能夠對生態環境的調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實施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文就水利工程建設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論述,以期提供理論上的分析和對策。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的水利建設事業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數量還是在規模上,較之上個世紀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無疑有助于我國農林業的發展,但是同時要注意到,水利工程的興建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于此,如何確保在興建水利工程過程中避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下水利相關部門的重要課題。
一、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水利工程建設的積極影響
興建水利建設工程能夠快速解決水源的利用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如有助于農林業的水源灌溉需求,緩解地區的干旱問題,水庫的興建還能夠有助于增強地區抗洪水的能力。此外,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可以進一步緩解區域水資源的匱乏壓力,全面提升地域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明顯優化周邊水體的質量,這對于自然生態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效果。
(二)水利工程建設的消極影響
首先,由于水庫的建設會使得水體大量集中,從而導致水庫的水位持續上漲,水壓也會進一步增加,這就很容易造成水庫周邊環境的地殼結構發生不可逆的變化,甚至會直接誘發水利地質問題,如地震等災害;其次,興建水利工程項目還會致使庫區被大量水體淹沒,從而直接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大量的生物所棲息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也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對其生存產生了威脅;最后,相當規模的水利工程完工之后會形成獨特的小氣候,當地的溫度、濕度以及降水等都會產生明顯的變化,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后期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興建水利工程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應當予以充分考慮。
二、水利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
當前國內諸多的水利工程項目里,對于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橫跨半個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確實緩解了北方和干旱地區的水源短缺問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受益予農林牧漁業等。此外,水利工程涵養了北方地區的水源,對于緩解土地沙化、防沙抗澇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外,水利工程還能夠改善空氣的濕度,創造小氣候,如三峽工程投入使用后有效改善了周邊的濕度,有助于生物植被的生長,這些都是水利工程所不可忽視的積極生態作用。
(二)消極作用
水庫在建成投入使用后往往會對于河道下游的水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水庫在發揮蓄水作用的同時也會在非汛期儲存大量的水量,這就會導致河水下游產生斷流的情況,不利于下游地區自然生態的水源需求;同時,大型水利工程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誘發多種自然生態問題,常見的有河水下游天然湖泊和濕地的干涸、河水入海口出現海水倒灌問題等,這些都會對于當地農林漁業等產生致命的影響。
三、水利工程建設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水利建設工程是一個相對復雜且周期比較長的工程,由于對于自然生態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因此在興建水利工程之前應當充分做好施工的全面勘察測評工作。開展工程測評工作主要是科學評估該水利工程會對于周邊地域環境造成的影響,并且在具體設計方案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要點,從而制定出相對完善科學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于體系中所提及到的不利于自然生態發展的部分應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防治手段,從而降低水利工程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科學角度來實現水利工程建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通常來講,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都是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大量資金的投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當地政府部門的經濟負擔;此外還會對于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建設水利工程項目的時候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目的在于減少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首先,政府主管部門應當對于生態補償機制的范圍以及主體進行明確細分;其次,對于水利工程會造成的生態破壞和損失以成本計算的方式予以補償;最后,還要通過有效的補償措施來降低生態破壞的程度,如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可以增加綠植和濕地的比重,為實現當地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創造條件。
(三)水利管理同市場經濟協調發展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從而真正做到水利工程建設的依法科學管理,此外,水利工程的興建初衷在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健全水利管理以及市場經濟發展這項工作就顯得尤為必要。政府部門可以將水利管理工作納入到行政管理工作體系中來,這樣就能夠實現對于水利資源的宏觀經濟調控,進而對于當地水利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提升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利工程建設很容易誘發地域的水土流失問題,因此要想實現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水土保持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針對于本身就存在水土流失和生態基礎較為脆弱的地區,更是需要通過對涵養水土來恢復生態能力,借助科學的方式優化水土保持力度,全面提升土地生產力,目的就是實現水利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此外,在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還要強化立法,大力推廣節水政策,為實現節水型的水利建設工程提供法制保障。
結語:
水利工程的興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于社會經濟的進步,同時我們也應當充分考慮到水利工程對于自然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因此,在興建水利工程的時候應當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始終將水利工程建設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一致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國.關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02).
[2]安立松.基于工程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設[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7(01).
[3]郭志民.關于現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問題探討[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