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迫在眉睫,是現階段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生態治河的理念及主要模式進行了整理和歸類,結合近期中小河流治理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生態防護技術的設計合理應用進行了分析,以尋求實現在滿足河流安全行洪的前提下,修復中小河流的生態環境,促進人水和諧目標的方法。
【關鍵詞】生態理念;中小河流;設計;措施
1、導言
作為水資源治理的重點項目,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良好開展對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相較于大江大河,中小河流治理現狀不容樂觀,其治理模式較為落后,是目前洪澇災害多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水資源污染、生態環境破壞也是現階段中小河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2、生態健康河流概述
生態健康河流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由北美和西歐家最早提出的,主要是針對在社會發展中,造成的河流污染和生態環境問題而提出的。為了恢復河流水質、強化污水處理,政府加強了對河流的治理工作。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對河流產生了一定的污染,并且隨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也加強了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
目前,針對生態健康河流,有兩種觀點:一、盲目追求河道自然形態,忽略河道治理的必要性;二、一味注重河道的開發利用,忽略河流的水生態健康。但是這兩種觀點都是偏激的。從歷史上河流演變和治理的開發過程來看,所謂的生態健康河流主要是一種平衡狀態,即保持河流自然、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均衡,這才是生態健康的河流。
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融入生態設計理念,一定要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和自然形態,使其開發和利用相互結合,達到人與水相和諧、人和水共同發展的效果。
3、生態治河的模式
河流生態治理的模式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清障技術、河流濕地構建技術、河岸生態護砌技術以及岸后景觀構件技術4大類。根據河道不同河段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不同生態治河關鍵技術的典型綜合應用,達到恢復完整自然河流生態系統,增強河道天然凈化功能,提高河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并改善河流自然與人工景觀功能的目的。
3.1河道清淤清障技術
河道清淤清障重點處理對行洪排澇及水質有影響的砂石、垃圾和淤泥等,將其清運出河道,并對河道內影響行洪、航運和景觀打造的障礙物進行拆除,而對不影響行洪安全的灘地或沙洲等,可予以保留。河道清淤疏浚以有助于恢復提升河道的過水能力、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為目的;清淤疏浚后河底高程要與上級骨干河道河底高程相銜接,并以結合滿足過水能力、航運要求,不破壞堤防結構安全為原則。
3.2河流濕地構建技術
人工濕地處理技術是利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水通過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使水質得到凈化。人工濕地系統根據濕地中主要植物類型可分為浮生植物系統、挺水植物系統和沉水植物系統。
3.3河岸生態護砌技術
生態護坡,是對斜坡或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組成的綜合護坡系統的護坡技術。生態護坡較傳統護坡更具有自然生機,能與周圍景觀相協調。河岸生態護坡按材料和方法主要分為5大類:植被護坡、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護坡、生態基材料護坡、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金屬網籠塊石體護坡。
3.4生態修復及景觀工程
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有關鄉鎮規劃等,對河道流經的村莊及鄉鎮進行生態修復及景觀工程設計,在人口密集區適當河段布置一些景觀效果好的樹種進行景觀綠化,生物與植物物種盡量選擇本地物種。注重河道自然景觀的恢復,體現當地水文化特色,統籌考慮,統一設計。采取的工程技術包括:設置親水平臺、斜坡面綠化帶和濱河廣場等。
4、生態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
4.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理念
1)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河流治理模式。目前,在河流治理工作中,生態理念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河流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更應當將生態理念融入其中,將河流治理從工程水利向著生態水利轉變。2)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必須與區域內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在確保河流防洪防澇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河流的穩定性和安全性。3)在布置和設計堤岸線時,應當對河流的自然形態進行保留,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物種多樣性。4)將現代化設計理念與區域內文化結合起來,不僅要保護該地區生態環境,還要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進行有機融合。5)對于邊坡條件下的河流,構建生態緩坡是較為合適的治理方式,根據河流流速進行植物的選擇,滿足人們的親水要求。
4.2確定需要治理的防洪標準
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首先要結合河道的規劃等級、保護區域對象等因素確定河道防洪標準。但在標準確定的過程中,針對每條河流的特殊性,在確定防洪標準時,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根據每條河流的實際情況,科學地確定防洪標準。根據行業相關設計規范,我國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主要分為三種:一,以農田防護為主的河流,以5年一遇為標準;二,以保護鄉鎮為主的河流,以10年一遇為標準;三,以保護縣城為主的河流,以20年一遇為標準。
4.3清障工程
按照河道整治統一規劃,對阻水構筑物和岸坡廢棄物全部進行清除。對失去功能的堰、閘、壩等進行拆除,對保留功能的建筑物進行拆除重建或加固處理。對于拆除后的塊石、砼塊可用于河道拋石固腳使用,其他拆除料需運至棄渣場;岸坡廢棄物全部運至指定棄渣場堆放。妥善處理拆除工程產生的棄渣,防止隨意丟棄對河道生態造成污染。
4.4生態河堤建設
首先要根據當地情況,合理選擇堤防標準。除險加固堤段既要重點考慮危險堤段,也要防止過度加固,加固時要盡量保留原有植被,人口聚居區域,可因地制宜地設置親水平臺等休閑設施。堤防工程原則上不新建,確需新建時,應充分論證并符合相關規劃,嚴禁占用水域和縮小河道斷面。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生命工程,是涉及防洪安全、水生態治理、洪水資源利用的民心工程。河流生態治理技術的應用要因地制宜,堅持以安全和生態并重、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注重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段進行治理。
參考文獻:
[1]王洪.生態理念融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07):170-172.
[2]周潔.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設計融入生態理念的思考[J].珠江水運,2018(06):110-111.
[3]唐皓.生態護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應用[J].智能城市,2018,4(05):149-150.
[4]黃河,秦根泉,周天鴻,康晚英.生態治河理念及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技術應用探析[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7,17(1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