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碧水工程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簡稱《碧水工程》)提出“到2020年,全省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爭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按照《河南省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工,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開展地下水水質動態長期監測工作,并選擇46眼水質監測井納入我省地下水質動態考核點位,密切監控地下水質量變化。水質監測點以淺層地下水為主,兼顧深層地下水。本文對46眼井的水質情況進行了分析評價。
【關鍵詞】監測目標;水質評價;趨勢基本穩定
前言:
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使其質量下降的現象。地下水污染具有過程緩慢、不易發現和難以治理的特點。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治理難度很大,即使徹底消除污染源,也需十多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使水質復原。進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層的更新,問題更為復雜。
《河南省碧水工程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簡稱《碧水工程》)提出“到2020年,全省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爭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按照《河南省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工,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組織開展地下水水質動態長期監測工作,并選擇46眼水質監測井納入我省地下水質動態考核點位,密切監控地下水質量變化。水質監測點以淺層地下水為主,兼顧深層地下水。
一、監測目標
為貫徹《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保實現2020年水環境質量階段性改善目標,保障水環境安全,受國務院委托,環境保護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具體要求如下:
河南省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水環境質量負總責,要嚴守環境質量底線,按照水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原則,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實現以下目標:到2020年,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分別達到90.91%、66.67%、46.81%和46.67%以上,完成國家規定的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目標,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4.4%,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
二、全省地下水環境監測現狀
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是地質環境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過監測,能夠及時掌握地下水環境變化情況,監控地下水超采引發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等。我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71年在河南平原區首批建立了淺層地下水位動態監測點43個,經過多年不斷完善,至2016年底我廳已在全省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點643個(國家級點346個、監測頻率為6次/月;省級297個,監測頻率為3次/月),其中水質監測點389個,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和城市,平原區以監測淺層地下水(取水深度一般小于60米)為主,城市以監測中深層地下水(取水深度一般大于60米)為主,監測控制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5.0%。監測表明:我省淺層地下水化學類型呈現復雜化,尤其是總硬度逐年升高,硬度超標率最高,達38.74%,其次為錳29.73%。礦化度、硫酸鹽、氯化物、硝酸鹽、化學耗氧量等組分含量也有逐年升高趨勢。全省大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水質較差(Ⅳ類),說明淺層水水質在較大范圍內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在豫北地區存在淺層地下水超采現象,超采區面積606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滑縣—南樂一帶和孟州—溫縣一帶。
三、地下水水質考核點監測概況及評價結果
1、地下水水質考核點監測概況
2013-2017年度,分別于枯水期、豐水期對納入考核的46眼監測井水質進行了樣品采集及測試,共完成322點次,并及時開展了評價工作。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分析水質指標40項。水質評價方法以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進行多因子綜合評價,按綜合評價分值將地下水質級別分為:優良、良好、較好、較差、極差五個等級。
2、地下水水質考核點監測結果
2013年水質評價結果優良級、良好級、較差級、極差級組數分別:1組、9組、25組、11組,所占比例分別為:2.2%、19.6%、54.3%、23.9%。單項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有總硬度、鐵、錳、硫酸鹽等。水質極差級分布于鄭州2組、開封2組、濮陽2組、新鄉2組、平頂山1組、漯河1組、駐馬店1組。
2014年水質評價結果優良級、良好級、較差級、極差級組數分別:1組、7組、34組、4組,所占比例分別為:2.2%、15.2%、73.9%、8.7%。單項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有總硬度、鐵、氨、錳等。水質極差級分布于新鄉2組、開封1組、漯河1組。
2015年水質評價結果優良級、良好級、較差級、極差級組數分別為:3組、7組、33組、3組,所占比例分別為:6.5%、15.2%、71.8%、6.5%。單項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有總硬度、三價鐵、氨、錳、硫酸鹽等。水質極差級分布于開封1組、新鄉1組、漯河1組。
2016年水質評價結果優良級、良好級、較差級、極差級組數分別為:3組、12組、29組、2組,所占比例分別為:6.52%、26.09%、63.04%、4.35%。單項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有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三價鐵、錳、碘化物、硫酸鹽等。水質極差級分布于鄭州1組、新鄉1組。
2017年枯水期水質評價結果優良級、良好級、較差級、極差級組數分別為:3組、9組、30組、4組,所占比例分別為:6.52%、19.57%、65.22%、8.69%。單項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主要有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三價鐵、錳、碘化物、硫酸鹽等。水質極差級分布于周口1組、新鄉3組。
四、結論及建議
1、結論
近幾年水質評價結果對比可以看出,省內水質變化趨勢基本穩定。水質極差級主要分布于新鄉、周口等地。
2、建議
1、區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精度偏低,取樣點偏少,控制程度不高,評價結果很難真實反映污染現狀。
2、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監測的資金投入不足。
3、多部門聯動,保護現有機民井水質監測點;緊密結合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把潛在易損機民井水質監測點逐步替換為專用水質監測點。
參考文獻:
[1]《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
[2]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