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麗
課程改革發展到今天,學校認識到,有效的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常態化路徑。但調研發現,目前許多學校的校本研修,還普遍存在著缺乏引領、形式單一、同一層面、被動化、形式化等現象,嚴重制約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在課題研究中發現,構建“十字形”教育共同體,可以大大提高校本研修的實效性,加速教師的專業發展。本課題以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實驗小學為例,探索“十字形”教育共同體的校本研修模式。
“十字形”教育共同體解讀
“十字形”教育共同體,是指以本校為中心,建立區域內學校間的橫向教育共同體和高校、進修學校間的縱向教育共同體。橫向教育共同體,主要起著校際合作、資源共享、研討交流、聯動發展、抱團成長等作用;縱向教育共同體,則著重專業引領和理論指導。基礎學校同時為高校、教師進修學校提供教育實踐研究的基地,推薦一線優秀教師,解決目前高等院校“雙導師制”教師隊伍建設中缺乏優秀校外實踐導師的問題,最終實現合作雙贏。比如扶溝縣實驗小學的教育共同體結構是:縱向為周口師范學院、扶溝縣教師進修學校,橫向教育共同體為扶溝縣實驗小學三個校區、學校名師工作室成員學校、周口教育聯盟學校等10余所小學。
創新多元校本研修模式
“十字形”教育共同體下的校本研修,除了常規的校內骨干教師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課題研究等方式外,充分發揮了優勢互補、特色發展、整體提升的特點,使校本研修在常規模式的基礎上更加多元化、專業化,有效加速了區域教師的專業成長。
基于專家引領的校本研修 作為周口師范學院的“國培計劃”項目基地和扶溝縣教師進修學校研訓基地,扶溝縣實驗小學分別和周口師范學院、扶溝縣教師進修學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同時聘請文學院教授萬中亞為教育共同體導師,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發揮專業引領作用。學校采用邀請師院各院系教授、進修學校專業教師到校指導,大批組織共同體學校教師到周口師院和進修學校進行理論學習,依托周口師范學院和扶溝縣教師進修學校邀請名師專家到校講課等,利用縱向共同體的上下聯動,縱橫交互,發揮縱向共同體的專業引領優勢,解決橫向共同體學校缺乏理論指導、專家引領的發展瓶頸,提升校本研修內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基于校際交流的校本研修 橫向教育共同體學校之間,定期開展校際間的集體備課、聯合教研、觀摩學習等各項校本研修,使校本研修形式更加多樣化,使教研更加專業化和內涵化。比如統編教材研討活動、“小古文教學”課例研討活動、基于課標的課例研討活動、學科同步教研活動、影子教師活動、管理跟崗交流活動、讀書交流活動,以及包括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檔案建設、少年宮、藝術節交流等校際間的專項觀摩交流活動等方式。
基于資源共享的校本研修 充分發揮共同體學校之間的異質互補優勢,實現共同體學校間的優質資源共享,包括軟硬件的資源共享。學校積極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平臺,將優質課、微課、外出培訓資源、課件、教案、管理資源等學校優質資源放到資源平臺上,向共同體學校開放,實現了校際間教學資源共享;名師工作室開展活動時,邀請共同體學校的相關老師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組織名師、帶頭人到共同體學校巡回上示范課或做講座送教等,實現優質師資共享;還有教研工作計劃、活動方案、教學模式、教研模式、管理模式等,均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基于網絡平臺的校本研修 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開設了“朗讀者”欄目,把共同體學校教師的優秀朗讀作品在公眾號中推送;利用實時互動在線教育平臺CCtalk進行各學科的網絡直播課程,組織共同體學校教師參與網絡研修,同步觀看直播,進行互動研討交流;各學校建立“教師讀書群”,開展“每日語音打卡60秒”活動等;利用企業微信平臺建立“學科交流吧”,共同體學校教師可隨時隨地發帖回帖,突破了空間、時間界限,拓寬了教育教學研究空間,有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實現無障礙教研,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加速器。
基于課題研究的校本研修 教育共同體下的課題研究,由于有了高校專家的引領指導和學校間的合作,課題組的模式也悄然變化。課題組依托周口師范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尋求專家團隊的指導,解決了缺乏引領的最大難題,學校間采用“主課題+子課題”的研究模式,使課題組成員分布更加廣泛,研究數據更加充分,形成了“區域課題研究共同體”,更具引領的專業性和數據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專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研究證明:基層學校和高等院校、進修學校、區域內兄弟學校之間建立“十字形”教育合作共同體,能夠實現共同體之間的“同質促進、異質互補、資源共享、文化融合”,充分發揮對新課程改革、校本研修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加快教師專業發展、促進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
【本文系課題《構建教育合作共同體,提高學校校本研修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基金項目受河南省教師教育聯動發展共同體豫東片區項目資助(課題批準號:JYLD2018026)】
參考文獻
[1]袁國賢.在城鄉教育互助共同體框架下的農村音樂教育[M].新課程(教研),2010(1).
[2]張志旻,趙世奎等.共同體的界定、內涵及其生成——共同體研究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0).
[3]賀桂芳,常艷艷,王曉.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J].考試周刊,2013(98).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