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杰 韓玉梅

【摘要】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使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能夠有效推動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文章通過對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心理元素以及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提出了以班級文化建設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為小學班級文化建設提供一些積極有效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心理健康;小學生
【基金項目】1.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項目名稱: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和工作機制研究(編號:14JDSZ1002)。2.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項目名稱:濱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策略研究(編號:18-SKGH-03)。
一、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心理元素
班級文化建設是包括班級環境布置、班風塑造、班級文化活動舉辦等一系列內容在內的班級活動。班級文化建設可以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使他們能夠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對于剛剛邁入校園生活的小學生來說,班級是他們重要的活動場所,因而良好的班級文化能夠對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班級文化中所蘊含的心理元素一方面可以起到對小學生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小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心理元素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可以增強小學生對于班級的安全感。小學生脫離父母初次進入到正式的校園環境之中,難免會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溫馨、舒適的班級環境,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增強小學生內心的安全感,使他們盡快適應校園生活,從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之中。
其次,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活動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集體性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所有學生之間的分工協作,更需要每位學生為活動的舉辦獻計獻策。所以集體性的班級活動一方面可以增強小學生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能夠認真做好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小學生充分參與到活動過程中,使他們對于班級的歸屬感增強。
再次,塑造積極向上的班風可以增強小學生對于班級的認同感,并有助于提高他們個人的思想素養[1]。良好的班風可以促使每一位班級成員規范自身行為。對于尚未形成個人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的小學生來說,班風可以對他們起到一定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同時能夠使他們對班級文化、班級制度等產生認同感。
二、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
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許多積極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引導作用
班級文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方向和舉措有積極的宣傳、解釋和實施的作用[2]。小學生正處于人生剛剛起步的階段,他們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尚未形成正確的認知,而班級作為他們每天學習生活的一個主要場所,班級的環境、師生間的氛圍等班級文化環境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能夠提升小學生對于班級的信任感,使其自發地將班級的發展目標與自身心理的發展目標有機結合在一起,班級文化的引導作用也就由此體現出來。剛剛進入正式校園生活的小學生尚處于一個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需要借助班級文化的這種引導作用來明確自己所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和規范自身的相關行為。同時,班級文化的這種引導作用也能給予小學生安全感,使他們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不會感到無所適從。
(二)陶冶作用
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可以起到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的作用。
一方面,豐富的班級文化能夠拓寬小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比如班級黑板報中的各個知識板塊都可以增加小學生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了解。
另一方面,溫馨整潔的班級環境、積極向上的班風能夠使小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優美的班級環境更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小學生美的情操。小學生在這種具有美感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的優秀班級文化的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進行知識的探索和學習,從而使自己的審美觀念得到改變,使自己的知識內涵得到提升。
(三)激勵作用
班級文化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風氣,班級風氣是學生思想、行為觀念與價值取向的直接體現,也是班集體的內在凝聚力,對小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班級文化能夠激勵小學生形成集體意識、責任意識和奮斗意識,而這些意識又能夠進一步激勵小學生形成樂觀、勇敢、自信的良好品德。因此,班級文化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有著一種隱性的影響和教育作用,能夠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剛剛開始校園生活的小學生群體對于父母還有著強烈的依賴感,這種依賴感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盡管這一舉動無可厚非,但是小學教師仍然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培養。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活動,共同布置班級環境等活動,既可以為小學生提供一個獨當一面的機會,使他們形成責任意識,又能夠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美德,從而使他們的集體意識得到增強。
三、以班級文化建設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以班級文化建設來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化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既要重視班級衛生環境,也要重視班級文化環境。
首先,班主任要合理安排班級的值日工作,使教室始終保持整潔干凈,給予小學生一個明亮舒適的學習環境。
其次,班主任要注重對班級的布置,比如可以在教室的窗臺上擺放幾盆新鮮的綠植,或者和同學們一起養一缸金魚,并引導學生認真愛護這些動物和植物。
再次,班主任要安排學生每周或每月輪流對板報內容進行更新,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小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最后,班主任還要將教室內的墻壁充分利用起來,可以在墻壁上張貼詩詞文摘,也可以張貼學生們的優秀作品,鼓勵小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積累,提高創作水平。
(二)打造良好班風
班級風氣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影響最為深遠。因此,小學班主任要通過日常對于學生的管理來塑造良好的班風[3]。
一方面,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充分落實好學校的規章制度,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的心理情緒,自覺遵守學校的一些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幫助和學習,推動班級內部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和團結一心、共同進步的集體精神。此外,班主任還要經常鼓勵班級學生的進步,時常激勵他們,使他們能夠更加自信。小學生在良好班風的影響下,能夠逐漸養成積極、樂觀、勤奮的學習態度,其心理狀況就會朝著一個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
班主任要經常組織小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性或者實踐性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小學生一起到郊外踏青,或者組織他們參觀烈士陵園或名人故里,或者組織一些小型的拔河比賽、接力跑比賽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不僅能夠拓寬小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班級的凝聚力[4]。
此外,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進行分工協作,也能夠使自身的責任意識得到增強。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級活動對小學生心理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及時對他們加以引導,從而推動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小學生往往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這些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一方面能夠充分激發他們在學習和實踐方面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學生在活動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問題,往往會主動向老師或家長尋求答案。這個提問與解答的過程就能夠幫助小學生很好地掌握一些他們之前所不了解的知識。
小學班級文化建設關乎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學當中應當充分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通過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引導、規范和激勵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使他們在小學階段能夠形成樂觀向上的良好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日常教學中,班主任也要對學生多加關心,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問題并迅速解決,從而給予學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張莎莎.班級文化建設中的心理元素[J].江蘇教育,2018(88):13-14.
[2]顧衛兵.小學班級文化與學生心理發展淺說[J].遼寧教育研究,2000(07):58-59.
[3]李步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運用探析[J].學周刊,2017(23):167-168.
[4]郁文雋.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A].教育教學研究:班主任發展研究(2017年版第一輯)[C].廣東晨越教育發展有限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