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金乾偉
摘? ? 要: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脫離不了語文課的性質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主。應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 大學語文? ? 語文素質? ? 人文素質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關于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進行了系統的語文知識學習,大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操,提高人格修養”,大學語文重在“傳承傳統文化”[1]。有些學者認為“大學語文”是更高一級的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高級素養[2]。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
(一)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
從“大學語文”的課程名稱看,“大學語文”應該是相對于“小學語文”“中學語文”而言的,是更高級別的語文,中心詞是“語文”,“大學”是“語文”的限制性定語。那么“語文”是什么呢?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可以看出葉先生認為的語文包含兩個方面,即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表現》中談到了他對語文的認識。他在文中指出:“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確妥帖,心里所要說的與手里所寫出來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張,最適當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語文最大的德性是精確妥帖。”[4]朱先生在談到語文時將語文與思想結合起來論述,他認為“思想是實體,語文是投影。語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絕不會零落錯亂;語文精妙,思想也絕不會粗陋”[5]。雖然朱光潛先生沒有像葉圣陶先生一樣直接對“語文”的內涵進行詮釋,但從他的論述可以看出,朱光潛先生認為的“語文”側重于表達。
大學語文脫離不了語文課的性質特點,還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主。那是不是說大學語文課就不用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呢?也不是。事實上很多大學語文教材在選取文學作品的時候,出發點都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大學生需要必備的人格素養細化,然后挑選每一類中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我們的看法是,大學語文課要保持語文課的性質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主,在對文學作品語言進行理解和賞析的過程中灌注人文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課程。授課對象主要是非中文專業的低年級學生。這些學生經歷過高考的專門“語文”訓練,對與語文相關的一些文史知識、文學常識和寫作技巧都有一定的了解,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表達能力欠佳,在口頭表達上不能準確地表達心中所想,這從學生們課堂上回答問題情況可以看出來。寫作中運用華麗的辭藻和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段,文章貌似文采非凡,實際上空洞無物。寫作上的問題不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問題,而且說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是混亂的、沒有章法的。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具有精確妥帖表達思想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用詞造句,分析語言表達的精當之處,增強學生的語感。在這個過程中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社會歷史背景,尤其是對作者寫作心理過程的分析,幫助學生體會文學作品傳達出來的情感。也就是說,大學語文要更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強化理解體會而不是機械記憶。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文能力培養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精確妥帖表達思想的能力,這是大學語文教學期望實現的最終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還有很多能力需要逐步培養,比如閱讀理解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這里選取這四項談談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閱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語文能力的高低。很多人認為已經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大學生不存在閱讀能力的問題,他們在高考之前已經做了成百上千篇閱讀理解。我們設置一個場景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你去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大門口貼的楹聯你能讀懂嗎?路上看到的石碑你能準確地斷句嗎?那些歷經千年的摩崖石刻能看懂嗎?這些要求有點過高,因為涉及一些歷史文化知識。但是從某一方面說明,閱讀能力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閱讀能力還有很大提高空間。
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呢?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一是擴大閱讀類型和范圍。有些同學的閱讀范圍比較窄,只限于散文、詩歌、小說等。到了大學階段要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比如對聯、名家書信、古文拓片等。喜歡中國文學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外國文學。喜歡日本文學作品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歐美國家的文學作品。二是閱讀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課本作品比較少,有些還是節選。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個作家某部作品需要對作家的人生經歷和作家寫作背景全面地了解。因此,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只局限于課本和課堂是遠遠不夠的。三是閱讀過程中多問問為什么,培養思辨能力,增強對作品的理解。
(二)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
這里所說的遣詞造句能力不僅指準確地理解詞語,選用詞語造句,更是說準確妥貼地運用一些詞去描繪場景、描寫心理、敘述事件等。這就需要平時加強對漢語詞匯的學習和理解,不懂的詞語不能望文生義單憑想象,要勤翻詞典,弄懂詞語的意思和近義詞的搭配限制。通過積累,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儲備。平時多練筆,寫寫心得、記記日記、寫寫微博,哪怕是發發朋友圈,在寫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和組織語言能力。培養駕馭漢語詞匯和句式,準確表達自己體會和感受的能力。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試著先以課本中某一主題或某一意象指導學生創作,然后讓學生跟課本中的作品進行對比,找差距。在找不足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對漢語表達重要性的認識,深切領會作品中遣詞造句的精妙。
(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很多非中文專業的學生甚至中文專業的學生在書面語言表達中邏輯不清晰。從考試主觀題答題、作文和學術論文都可以看出來。朱光潛先生在《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表現》中談道:“思想是實體,語文是投影”“語文精妙,思想也絕不會粗陋”[6]。要想語文精妙,表達清楚明了,首先必須自己想明白,邏輯要清楚。當然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涉及面很廣,單從大學語文教學來看,我們能做哪些工作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呢?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大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結構,訓練學生的思維整合能力。
(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口頭表達能力對當今大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就業難,除卻專業因素之外,大學畢業生在面試中表現出來的口頭表達能力直接影響面試水平。有的學生平時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很少在大庭廣眾下講話,尤其遇到陌生場合說話更是緊張。大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差,跟平時訓練少密切相關。大學語文課是全校性的通識選修課,上課人數多,授課內容多,授課學時少,老師過多地強調對作品的解讀和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和培養關注得相對比較少。然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對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信息化時代,很多知識性東西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檢索到,缺少和需要的正是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和培養。在大學語文課上老師要強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介紹一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方法,還要盡可能運用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口頭表達機會。
三、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
我們強調大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的性質特點,但并不反對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徐中玉先生在《大學語文》中提到“我國民族文化的載體是語文教育,它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使其感悟人生和通過思考完善人格,使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完善和發展”[7]。近些年,高等院校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將“課程思政”作為專項教學改革項目單列出來。從“育人”的本質要求出發,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大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富有積極正能量的作品,大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江英.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J].漢字文化,2019(2).
[2]李瑞山.語文素養高級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5][6]朱光潛.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徐中玉,齊森華,譚帆.大學語文(第11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編號:2019B09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