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余幼芬,沈軍英,安靜娜
(舟山市婦幼保健院 1.康復科;2.護理部,浙江 舟山 316000)
近年來,國際JCI醫院評審工作已經將疼痛管理作為醫護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1]。以護士為基礎的疼痛管理模式由程序化護理逐漸演變而來,針對疾病的不同治療階段,及時調整患者的護理計劃,嚴格按照護理程序實施[2]。在疾病康復階段,不良的生理感受以及情緒,會加速人體內皮細胞炎性反應,細胞自由基積聚,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生命質量隨之下降[3]。鼻咽癌患者化療結束后,常會伴有頭痛、頭暈、惡心、情緒焦躁等臨床不良反應,本文對本院住院鼻咽癌患者開展程序化護理管理模式,探討該種模式對患者疼痛和睡眠情況的影響,為臨床提供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住院的鼻咽癌患者100例;納入標準: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KPS評分[4]均≥70分,對本次研究所用化療藥物無用藥禁忌;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存在交流障礙者,合并遠處轉移者,合并其他腫瘤者,骨髓抑制停止放化療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25歲以下6例,26~50歲66例,51歲及以上28例,平均年齡46.39±2.64歲;已婚89例,未婚11例;小學及以下學歷27例,中學51例,大專以及以上22例;病情分布:鼻咽癌Ⅱ期及以下患者6例,Ⅲ期53例,Ⅳ期 41例;化療方案:同期化療55例,誘導+同期放化療45例,放化療療程平均42.36±2.33 d;VAS疼痛評分平均4.21±1.22 分。采用隨機數字表將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學術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常規護理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化療前后注意事項,減少患者的化療恐懼癥;每日監測患者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等基礎生命指征,如遇突發情況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化療中對患者及時進行口腔衛生健康教育,防止并發癥產生;密切觀察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時向主管醫生匯報;提高患者高蛋白、低脂飲食意識。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出現的疼痛反應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
1.3 程序化護理[5]
1.3.1 護理評估 觀察組患者入院時,及時進行疼痛評估登記建檔,評估中以患者的主訴為主要依據,著重評估患者化療期間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以及疼痛頻率。每日下午15∶00-16∶00,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鎮痛評估與患者應用鎮痛藥以及放化療間隔1小時以上),患者疼痛評分≥4分,則上報主治醫生及時進行鎮痛藥物使用,間隔半小時后再次為患者進行疼痛評分。
1.3.2 護理診斷 追溯患者治療期間的疼痛原因,記錄并分析患者的疼痛原因,幫助患者分析疼痛的來源,例如口腔炎癥、癔癥性疼痛等。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癔癥類疼痛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患者軀體產生的疼痛,通過引導患者的注意力轉移、放松心情以及鎮痛藥物的使用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覺。
1.3.3 護理計劃 對患者進行化療前疼痛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疼痛情況,降低患者的恐懼心理。根據收集的患者信息,及時搭配護理小組人員,并做好護理計劃,主要措施包括患者的原發癌變病灶以及放射性因素造成的疼痛,加強與患者以及家屬聯系,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1.3.4 護理實施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強化患者口腔護理,每日督促患者刷牙3次,使用生理鹽水餐后漱口,并且做好口腔自我護理日志,口腔出現潰瘍時,使用科室配置漱口水(生理鹽水200 mL,慶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各1 mL,利多卡因5 mL),兩小時一次,同時對患處進行西瓜霜噴霧治療。在放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疼痛情況以及VAS量表評估,將患者的疼痛情況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疼痛。根據不同的疼痛情況,應用三階梯藥物治療原則進行鎮痛。
1.3.5 疼痛管理 鼓勵患者利用NRS(數字疼痛評估尺)進行疼痛感受分析,并向周圍家屬或者主治醫師說出其感受。同時對患者進行疼痛轉移訓練,提升患者疼痛轉移能力,同時及時對患者進行化療后健康教育,交代患者化療后注意事項;鼓勵家屬關心患者,提高患者的社會支持,促進其康復。
1.4 觀察指標 入院時、化療結束后,對患者及時進行疼痛、抑郁及睡眠質量評估,觀察化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應用NRS量表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0~10分表示其疼痛程度,隨著數字的增加,疼痛程度越大。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患者的抑郁狀況,得分低于50分,則無抑郁心理;50~59分,輕度抑郁;得分在60分以上,重度抑郁。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評價患者的睡眠質量,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是否使用催眠藥物、是否存在日間功能障礙,總計19分,0分表示毫無睡眠困難,19分表示睡眠嚴重困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組間的差異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良反應之間的對比使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化療前后疼痛程度對比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NR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49,P=0.961);化療后,對照組NRS評分(5.58±1.12分)高于化療前(1.31±2.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639,P<0.001);觀察組化療前后NRS評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t=1.714,P=0.091),觀察組化療后的NRS評分(1.86±0.99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597,P<0.001)。
2.2 兩組患者抑郁情況對比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65,P=0.643);化療后,對照組SDS評分(64.11±5.99分)高于對照組(61.02±6.7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17,P=0.017)。
2.3 化療前后患者的睡眠質量對比 化療前,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PSQ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化療時間的延長,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PSQI)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患者的PSQI各項評分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PSQI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化療3療程后比較,P<0.05;#與本組化療前比較,P<0.05。
2.4 不良反應對比 化療期間,觀察組患者出現口腔黏膜炎21例,對照組患者出現口腔黏膜炎24例,兩組患者均未出現骨髓抑制反應。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之間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χ2=0.361,P=0.547)。
鼻咽癌是耳鼻咽高發的一種惡性腫瘤,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鼻咽部特殊的解剖結構,其腫瘤好發于患者鼻咽顱底部、蝶竇、斜坡等部位,疼痛將會貫穿整個治療過程[8]。隨著化療藥物的不斷應用,患者血液中的中心粒細胞濃度不斷降低,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口腔黏膜的感染加劇,疼痛加劇[9]。口咽部的疼痛致使患者的語言、飲食等社會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患者容易出現抑郁情緒,睡眠質量下降。
程序化護理是近年來提出的護理操作的SOP程序[10],本研究在鼻咽癌患者的化療前期、中期、后期護理中,通過評估、制定計劃、護理實施、效果評價[11],對患者的生命質量和睡眠情況進行及時評價,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疼痛等不良反應,及時進行干預,糾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疼痛和抑郁狀態均得到有效改善。分析認為,在化療前中后3個階段對患者有序展開疼痛護理,降低患者的體感疼痛,增強患者生命的信念。研究報道顯示,隨著患者情緒的好轉,機體血液中的內皮炎性細胞的增殖變緩,患者體內免疫性抗體或補體成分分泌明顯增多,
通過增強免疫能力,自身的特異性抗體對殘留癌細胞的殺滅,配合化療藥物的治療,對于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的作用。
充足的睡眠可以導致患者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明顯上升,免疫功能增強。在化療過程中,鼻咽癌患者產生的負面焦慮情緒極易造成失眠,失眠情況可達42.4%[12]。本研究中,相比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等有明顯改善;而兩者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程序化護理能有效改善鼻咽癌患者化療后的疼痛程度、抑郁情緒及睡眠質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