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蔡妙國
(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路橋醫院 腫瘤科,浙江 臨海 318050)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圍內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liver cancer, NSLC)約占到肺癌發病的80%以上[1]。由于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和診斷技術的限制,大多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就已經發展到了病情的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進行放、化療和靶向藥物的保守治療[2]。老年患者由于身體素質下降,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等的影響,免疫能力降低,發生化療感染的概率明顯增加[3]。本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中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為臨床化療干預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05月—2017年03月我院收治的中老年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486例;納入標準:(1)年齡45周歲以上,(2)臨床及病理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伴肺部感染,(3)均接受含鉑藥物的化療治療,且至少完成一個周期,(4)化療前患者無感染癥狀,(5)臨床資料記錄完整、詳實;排除臨床分期或病理類型不能確診、合并患有其他嚴重的感染、合并患有其他惡性腫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及傳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87例,女199例;年齡45~80歲,平均68.82±7.63歲;體重42~89 kg,平均60.02±6.46kg;病理類型:腺癌267例,鱗癌219例;臨床分期:I~II期 303例,III~IV期183例;單藥化療240例,聯合化療246例。所有患者均在化療期間接受定期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感染診斷標準采用衛生部頒布的2001版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2 觀察指標 回顧性分析影響患者化療感染的危險因素:制定信息收集表格,收集患者化療期間臨床信息,包括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感染情況、化療方案、慢性病史、住院天數等。記錄中老年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種的分布。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進行多因素的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48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共122例發生肺部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5.10%;死亡5例,死亡率為1.03%。對122例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及尿液進行細菌培養后,共分離出72株病原菌。分離菌株中,革蘭氏陰性菌52株,占72.22%;革蘭氏陰性菌18例,占25.00%;真菌2例,占2.78%。感染菌株的具體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2.2 感染相關的單因素分析χ2檢驗顯示,不同年齡、TNM分期、化療周期、化療藥物、KPS評分及病原菌感染情況的患者間感染例數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感染相關的單因素分析[n(%)]
(續上表)

因素調查人數感染例數χ2P化療周期<221234(16.04)≥227488(32.12)9.700.008化療藥物單藥化療22823(10.09)聯合用藥25899(38.37)25.40<0.001KPS評分60~8023692(38.98)≥8025030(12.00)22.66<0.001病原菌感染單株感染182(11.11)復合感染468120(25.64)9.660.008感染部位周圍型26074(28.46)中央型22648(21.24)2.880.237
2.3 感染相關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篩選的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分析發現:年齡、TNM分期、化療周期、聯合化療用藥及KPS評分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中老年患者化療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感染相關的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隨著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的不斷提高,其相關的死亡率不斷上升,占據癌癥相關死亡率的首位[4]。由于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而臨床又無特別有效的診斷手段,因此,大部分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初診時就已經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進行放化療的保守治療。放化療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腫瘤病情的發展,但同時也會對患者正常的生理機能造成影響,造成患者的機體及免疫能力的嚴重下降和肺部感染的增加[5]。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各項機能的退化,更容易受到放化療不良反應的影響,增加肺部感染的機率[6]。
本研究中通過對中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期間的肺部感染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486例患者中,共122例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5.10%;其中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1.03%。孫廣玉等[7]對肺癌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的情況進行分析后發現,肺癌患者的發生感染的比例為19.17%;分析認為,這可能與研究的人群有關。本研究中主要對中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相比年齡較低的患者,其身體承受能力及免疫能力均略高于中老年患者,因此其化療的效果會更好一些,對不良反應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8];對影響肺部感染可能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后發現,年齡與肺部感染密切相關,多因素的結果也發現年齡是影響中老年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對其他可能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TNM分期、化療周期、化療藥物、KPS評分及病原菌感染情況顯著相關;與患者的性別、腫瘤病理類型及感染部位無顯著相關性。同時,多因素的回歸分析發現,年齡、TNM分期、化療周期、聯合化療用藥及KPS評分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中老年患者化療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TNM分期是患者病情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TNM分期的高低與患者化療周期的長短密切相關。化療周期越長,其對血管壁的影響越大,造成管壁增加和血管的閉塞,降低器官運動和自凈能力,增加感染的風險[9]。KPS評分是反應患者的自身身體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評分越低,患者的身體狀況越差。在化療過程中,化療藥物不僅對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殺傷能力,還能夠對正常細胞的生理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腸胃功能的紊亂,骨髓抑制等[10]。因此,患者KPS評分越低,其對化療不良反應的敏感性越高,耐受性越低,更容易造成患者化療免疫能力下降和感染風險的增加。因此,聯合化療用藥時,對患者的癌細胞殺傷能力增強的同時,也會增加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綜上所述,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期間肺部感染的因素很多,除了患者自身的健康狀況之外,化療藥物的使用、化療的周期等也是影響患者化療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臨床中應該積極關注中老年患者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期間感染的的相關因素,加強感染的管理和預防,提高中老年患者的治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