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輝,曹黎明
(平湖市中醫院 放射科,浙江 平湖 314200)
胃癌發病率在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居第4位[1],臨床上早期胃癌的術后5年存活率較高,但是進展期胃癌5年生存期預后較差,進展期胃癌可以選擇手術、放化療等方法來治療,目前手術仍然是唯一一種可以治愈的治療方式[2]。術前腫瘤的TNM分期決定手術的切除范圍、手術術式的選擇等,因此術前對進展期胃癌進行準確的評估,對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院應用螺旋CT增強檢查評估進展期胃癌,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現綜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部具有完整病理資料的胃癌患者117例;均經過臨床胃鏡及病理證實,選擇胃癌手術,能夠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在檢查前沒有選擇放化療治療;排除禁忌低張力藥物者[3],造影劑檢查過敏者,肝功腎功功能不全及功能衰竭者。其中男74例,女43例,年齡42~76歲,平均59.62±17.36歲;術后病理證實57例有轉移,60例為沒有出現轉移;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得到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準文號:201600071)。
1.2 螺旋CT檢查 應用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onfiguration螺旋CT對患者進行掃描,掃描范圍自患者右側膈頂向下20~25 cm(對于胃型特殊者,適當延長掃描范圍,直至掃描整個胃壁)。掃描參數:管電壓維持不變(120 kV),管電流分別為100 mAs,探測器準直為128×0.625 mm,旋轉時間為0.33 s,螺距為0.399,層厚1 mm,矩陣512×512,視野為350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增強掃描采用肘前靜脈注射碘普羅胺注射液,使用劑量按體重每次不少于1mL/kg,注射速率為3.5 mL/s,采用臨床常用三期掃描,延遲時間如下:動脈期25~28 s,門脈期 70~75 s,平衡期3 min[4]。
1.3 診斷標準
1.3.1 術前診斷分期 參照美國胃腸協會在1981年提出的CT診斷對胃癌的分期標準,Ⅰ期:病灶僅位于胃腔,胃壁厚度在1 cm以內,并且未出現附近臟器及淋巴轉移;Ⅱ期:胃壁厚度超過1cm,未出現附近臟器及淋巴轉移;Ⅲ期:胃壁厚度在1cm以上,并且同時伴有臟器及淋巴轉移,但是未出現遠處轉移;Ⅳ期:在Ⅲ期病變基礎上,出現機體遠處轉移[5]。
1.3.2 手術可切除的CT診斷標準 在CT影像中,病灶累及肝門、腹主動脈、胰頭等部位,以及出現肝臟的多發轉移、大網膜和/或腸系膜等部位轉移時,不能進行手術切除;病變單純累及脾臟、橫結腸、肝臟左葉以及胰體尾部,僅在胃周發現腫大淋巴結,患者年齡較輕,并且狀態良好,可以進行手術切除,但是需要將累及部位聯合切除[6]。
1.3.3 病理分期標準 T1腫瘤侵犯在粘膜層;T2侵犯在固有肌層;T3穿過結締組織,但尚未侵犯到腹膜或者臨近結構;T4侵犯到漿膜及臨近組織。
1.4 診斷及圖像處理 將掃描獲得的原始數據按照層厚1.0 mm,圖像間隔0.5 mm傳送至圖像護理工作站,Syngo MultiModality Workplace進行圖像重建,以病灶為中心行多平面重建技術(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積成像法(volume rendering,VR)。由科室2名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醫生進行診斷,如果意見不一致,請科主任會診,共同達成一致診斷意見。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對兩名診斷醫生的診斷一致性進行Kappa分析評價,K=0.80,具有高度診斷一致性。

2.1 影像表現 早期胃癌影像表現:胃小彎側局部胃壁增厚,胃周多發大小不一結節影,見圖1;進展期:胃體局部胃壁增厚,邊界不規則,密度欠均勻,CT增強后各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病變部位呈不均勻明顯強化,胃壁分層不清,病灶邊緣強化明顯,見圖2。

A 平掃 B 動脈期 C 門靜脈期 D 平衡期注:胃小彎側局部胃壁增厚,CT值約為17~40 HU,增強后可強化,胃周結節影最大者16 mm×23 mm,增強后各期病灶不均勻強化。圖1 胃癌早期患者CT增強表現

A 平掃 B 動脈期 C 門靜脈期 D 平衡期注:胃小彎側局部胃壁增厚,最大厚度為27 mm,CT值約18~41 HU,增強后各期病變部位邊緣強化明顯,內部強化稍差,CT值約53~90 HU。圖2 胃癌進展期患者CT增強表現
2.2 術后是否有轉移患者的CT影像比較 通過配對χ2檢驗比較可以看出,CT各影像征象與術后病理是否有轉移在淋巴結、癌腫門脈期強化方式以及漿膜形態上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腫塊強化均勻、腫瘤直徑的比較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各影像征象與病理術后是否有轉移比較(例)
2.3 CT的臨床診斷分期和術后情況對比 CT診斷和各期完全符合:Ⅰ、Ⅱa期39例,Ⅱb期15例,Ⅲ期50例,Ⅳ期5例;術前評估準確率為93.16%(109/117),詳見表2。
2.4 CT臨床診斷與手術方案 CT診斷42例Ⅰ、Ⅱa患者,建議根治術42例;18例Ⅱb期患者,建議根治術18例;52例Ⅲ期患者中建議手術切除10例;5例Ⅳ期患者不建議根治術;最終患者手術方式與CT建議的符合度為82.86%(58/70),見表3。

表2 CT術前臨床分期與術后病理情況對比

表3 CT分型與手術方案制定情況(例)
胃癌的發生與患者所處的地域環境,以及飲食習慣等具有密切關系,手術是目前唯一一種能夠治愈的方法,所以,準確的術前分期對手術方案的選擇,以及預后評價等至關重要。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胃氣鋇雙重造影和纖維胃鏡,僅能夠顯示胃黏膜表面的狀態,對肌層以及胃漿膜層的侵犯情況及臨近臟器活淋巴結的轉移情況,尚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并且對具有上消化道狹窄,以及腸梗阻患者,不能應用上述兩種方法。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CT螺旋掃描技術正逐漸應用于胃癌的術前分期診斷中,通過對疾病的有效評估,能夠避免外科盲目手術,對胃癌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具有重要意義[7]。
本組研究中,通過圖1、2可以看出胃癌的三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變化,能夠清晰顯示腫瘤位置的變化;分析術后病理是否有轉移患者的形態學表現,發現在淋巴結、癌腫門脈期強化方式以及漿膜形態的比較中,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CT影像中,如果出現淋巴結影像,漿膜破壞,門脈期出現團塊樣強化,往往提示患者較大可能性出現轉移,因此在制定患者手術方案時,要考慮這三種影像表現。
本研究中CT對各期的術前診斷評估與術后病理情況的符合準確率為93.16%(109/117),并且最終患者手術方式與CT建議相同的符合度為82.86%(58/70),說明通過CT對腫瘤區域進行全面的影像評估,能夠提高診斷準確率,并且建議的手術方式,得到了臨床極大程度的認同。
在本組研究中,進展期胃癌表現為腹膜的脂肪密度增加、腹水、腹膜增厚、結節等影像表現,本研究中通過對漏診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1例出現遠處轉移CT上沒有診斷(CT診斷Ⅱb),主要原因在于病灶較小,并且沒有腹水出現,因此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任何一種影像檢查方法,均不能夠100%對病變進行準確診斷[8]。同時在患者手術方式選擇上,由于是否進行手術,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并不能僅僅考慮腫瘤的實際影像表現[9],本研究中,有3例診斷Ⅰ、Ⅱa患者沒有進行手術治療,原因在于患者身體狀態較差,年齡均在72~76歲之間,因此家屬拒絕根治術,而選擇保守治療。同時本研究中發現CT腫瘤的邊界情況顯示效果欠佳,與武贊凱等[3]的報道相符,主要原因在于造影劑對腫瘤本身顯示程度不夠敏感,同時胃壁的生理結構[10]影響了影像的準確顯示。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胃癌進行準確的術前診斷分期,并且能夠顯示受累臟器的附近及遠端轉移程度,因此能夠指導臨床合理治療方案。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例如入組患者多為出現轉移的Ⅲ期及以上患者,對胃癌的早期患者入組研究較少,因此需要擴大樣本量,提高本研究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