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澤全 崔保紅
(1武陟縣第一中學 河南焦作 454000 2焦作市環境監測站 河南焦作 454000)
化學需氧量(COD)是指在強酸并加熱條件下,用強氧化劑重鉻酸鉀處理水樣時所消耗氧化劑的量,以氧的mg/L表示,是水體受有機污染物和還原性無機物質污染程度的綜合指標。《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重鉻酸鹽法》(HJ 828-2017)[1]于2017年03月30日由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自2017年05月01日起實施,替代《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GB11914-1989)[2]。新標準實施后,我們在實際監測分析工作中發現一些問題,和大家探討一下。
1.1《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HJ 828-2017)[1]新標準第三頁第三行:“6.12.1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C[(NH4)2Fe(SO4)2·6H2O]≈0.05mol/L。稱取19.5g硫酸亞鐵銨溶解于水中,加入10ml硫酸,待溶液冷卻后稀釋至1000ml。每日臨用前,用重鉻酸鉀標準溶液(6.9.2)準確標定硫酸亞鐵銨溶液(6.12.1)的濃度;標定時做平行雙樣。”經核算,此表述有誤,結合反應方程式:K2Cr2O7+6(NH4)2Fe(SO4)2+7H2SO4=K2SO4+Cr2(SO4)3+3Fe(SO4)3+6(NH4)2SO4+7H2O,標定時用重鉻酸鉀標準溶液(6.9.2)(C(1/6 K2Cr2O7)=0.0250mol/L)是錯誤的,重鉻酸鉀標準溶液濃度應為(6.9.1)(C(1/6 K2Cr2O7)=0.250mol/L)。不然,滴定液與被滴定液二者物質的量不一樣,分別為 1.25×10-3mol和 0.125×10-3mol,無法完成標定。
1.2硫酸亞鐵銨配制:舊標準《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GB11914-1989)[2]要求“C[(NH4)2Fe(SO4)2·6H2O]≈0.10mol/L的硫酸亞鐵銨標準滴定溶液:溶解39g硫酸亞鐵銨于水中,加入20ml硫酸,待其溶液冷卻后稀釋至1000ml。”新標準《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重鉻酸鹽法》(HJ 828-2017)[1]要求“稱取19.5g硫酸亞鐵銨溶解于水中,加入 10ml硫酸,待溶液冷卻后稀釋至1000ml。”原1L硫酸亞鐵銨溶液加20ml硫酸,現改為10ml,溶液中硫酸濃度變小。因“水樣的化學需氧量,可由于加入氧化劑的種類及濃度,反應溶液的酸度,反應溫度和時間,以及催化劑的有無而獲得不同的數據”。我們在實驗中發現,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下,加10ml硫酸與加20ml硫酸相比,硫酸亞鐵銨溶液中硫酸濃度變小,對標定實驗和空白試驗都有影響,選取有代表性數據統計,見下表:

表1 不同硫酸加入量對高濃度標定和空白實驗影響
由表可見,加10ml硫酸與加20ml硫酸相比,滴定時硫酸亞鐵銨溶液消耗量偏小,計算得出的硫酸亞鐵銨溶液偏高,建議將硫酸加入量改為20ml,減少試劑對分析測定的影響。
新標準要求低濃度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C[(NH4)2Fe(SO4)2·6H2O]≈0.005mol/L:將 C[(NH4)2Fe(SO4)2·6H2O]≈0.10mol/L 的硫酸亞鐵銨標準溶液稀釋10倍,用重鉻酸鉀標準溶液標定。”依此配得的溶液標定值偏低,可在定容過程中加入5ml硫酸,以保證硫酸亞鐵銨溶液中硫酸濃度,提高滴定時硫酸亞鐵銨溶液消耗量。

表2 不同硫酸加入量對低濃度標定和空白實驗影響
1.3硫酸汞濃度:新標準中,水樣、重鉻酸鉀標準溶液和硫酸銀-硫酸溶液總體積為30ml,其中,重鉻酸鉀標準溶液體積為5ml,而硫酸汞溶液最大加入量就達到2ml,占比偏大,從而對分析造成一定影響。建議將硫酸汞濃度改為200g/L,以減少硫酸汞溶液加入量,其最大加入量僅1ml,可以減少由此引起的誤差。
新標準對測定結果表示要求“當COD測定結果小于100mg/L時保留至整數位。”低濃度標液范圍值就出現了問題,舉例來說,標樣GSB 07-3161-2014批號:2001102,其濃度保證值為24.3±1.8mg/L,按照舊標準,分析人員測定值在22.5mg/L-26.1mg/L之間,方視為合格。對于該標樣而言,新標準實施后如何衡量測定結果的準確度?按照《數值修約規則》(GB/T 8170-2008)[3]的數值修約規則要求,22.5mg/L-26.1mg/L修約為22mg/L-26mg/L。如按照舊標準,測定結果在22.0mg/L-22.4mg/L之間,即超出保證值下限,視為不合格,如按照新標準,這些數據修約后均為22mg/L,則視為合格。同理,測定結果為26.2mg/L-26.4mg/L之間,如按照老標準,其測定結果超出保證值上限,視為不合格,如按照新標準,這些數據修約后均為26mg/L,測定結果等于保證值上限,視為合格。對標樣GSB 07-3161-2014批號:2001102而言,分析人員測定值在22.0mg/L-26.4mg/L之間,即視為合格。同一個標樣,新舊標準下的濃度保證值不同,這是不嚴謹的,而新標準對此沒有詳細說明。我們認為應按照新標準給出相應的保證值范圍,可以明確指出測定值在22mg/L-26mg/L即為合格。有了嚴謹的標準,才能給分析人員以具體指導。
新標準文本中第6頁13條廢物處理“實驗室產生的廢液應統一收集,委托有資質單位集中處理。”過于粗略,不易操作。
此次標準修訂,是“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范水體中化學需氧量的監測方法。”修訂內容的第一條“將取樣體積減半,減少樣品測定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化學需氧量分析測試,事先用鉻酸鉀和硝酸銀粗判水樣中氯離子濃度,再利用硫酸銀催化氧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利用劇毒品硫酸汞絡合氯離子,分析后的廢液含汞離子、銀離子和鉻離子(六價和三價),還含有硫酸。硫酸汞6排入環境后,可轉化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生物毒性很強,其安全信息中S60條目指明“本物質殘余物和容器必須作為危險廢物處理。”對化學需氧量分析測試廢液進行處理,可參考劉磊《COD廢液實驗室處理方法》[4]等專家意見,回收銀、汞并循環利用,但其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對廢液中的鉻離子(六價和三價)進行妥善處理。我們建議先用適當濃度(1mol/L)的NaOH中和廢液,用pH試紙判定即可,如此可將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降低其毒性;然后向廢液中加入20g/L的氯化鈉溶液,攪拌三至五分鐘,生成氯化銀沉淀,減壓過濾得到氯化銀沉淀,將氯化銀沉淀加入硫酸和鋅粉反應體系中,被新生態的氫還原為銀,再溶于硫酸中回用。取上述濾液加入20g/L的硫化亞鐵溶液,生成硫化汞沉淀,減壓過濾,將得到的氯化汞溶于熱的鹽酸溶液(1+1),生成白的氯化汞,冷卻過濾得到氯化汞晶體,滴加稀硫酸生成橙黃色的二氧硫酸汞。該法回收的汞和銀可循環用于化學需氧量分析測試,不但減少了重金屬鹽排放,還降低了試劑費用。
如實驗室具備相應條件,可將實驗室產生的廢液進行回收處理,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如不具備廢液處理條件,可將廢液用大塑料桶暫存,貼上標簽,須注意按照危險廢物相關管理要求進行,設置專門儲藏間,進行“三防”[7](防滲漏,防雨淋,防流失)處理。市場上有化學需氧量廢液處理機,建議有條件的監測單位進行配置。
建議修改第13條廢物處理為:“實驗室產生的廢液統一收集,科學回收利用或委托有資質單位集中處理,須按危廢相關規范暫存、運輸及處理。”
環境監測數據[8]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的基礎,是環境管理、執法、統計、信息發布和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的依據,為評價環境質量狀況、掌握污染物排放情況、分析污染物對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實施環境監督管理、檢驗環保工作成效等,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對于環境管理至關重要。化學需氧量(COD)作為我國環保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之一,準確測定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濃度,對于污染控制和環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議對《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重鉻酸鹽法》(HJ 828-2017)[1]在試劑配制、質量保證、廢液處理方面進行適當修訂,以更好地指導化學需氧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