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浙江科工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在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很多地區的土壤環境污染超標率達到了16.1%。這些地區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嚴重低下,特別是一些工業、礦業廢氣土地的土壤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經過一系列的土壤污染檢測結果,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別是11.2%、2.3%、1.5%和1.1%。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快,很多產業遺留下來的場地,都需要采取有科學措施進行及時的修復,這樣才能夠保證這些土地資源的合理、安全利用。
在針對污染場地的土壤進行修復時,為了保證修復效果,需要加強監督和管理的力度。相關企業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要求的監管制度,并且將該制度落實到實處,體現出監督管理制度的作用,為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保障。與此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需要污染場地土壤相互的一些企業,將自己這些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上報,其中包括污染的具體種類、程度以及范圍等。除此之外,還會涉及到不同環節,比如運營、并購、再利用以及退出等,如圖1所示。這樣才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為監督和管理的有效落實打下良好基礎[1]。

圖1 污染場地企業的行為分析

圖2 受污染場地類型劃分
在針對場地污染的土壤進行修復時,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修復時,不僅會涉及到這些場地污染土壤之前“所有者”企業的一系列“歷史”責任,而且還會涉及到很多家企業在其中的連帶責任。一般在針對土壤進行修復時,如果土壤本身的污染時間比較長,那么政府在提出處理措施的同時,也會逐漸加大對這些具有大型污染特征企業的整治力度。很多污染型比較嚴重的企業,相繼搬離出原本的生產區域,這樣能夠盡可能減少場地污染的程度。政府在針對這些企業進行搬遷積極鼓勵的同時,還要保證這些企業已經受到污染的區域內,并不會再出現嚴重的土壤污染現象。一般,受到污染的區域主體,包括工業污染場地、耕地以及礦區等,如圖2所示。
在針對污染場地的土壤進行修復之后,需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實地考察和檢驗,在檢驗合格之后,才可以實現二次利用。在檢驗時,要將修復之后的報告,直接上交到當地的環保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進行審批和核實。環保主管部門在針對上報上來的一些場地污染修復情況,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仔細審批,對修復工作進行準確有效的驗收。與此同時,主管部門必須要將驗收監測的結果以及相對應的調查報告,全部都進行仔細核對。污染企業要按照規定的流程和方式,將這些報告內容全部都上交到主管部門。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污染企業提出修復的重點內容,在實驗室檢測、修復效果評價等各個方面,要保證真實性和有效性。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報告在編制過程中的合理性,而且還能夠促使其在很多方面逐漸形成制度化,養成一種意識和習慣,對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各個環節質量和效率提升,具有實質性作用[2]。除此之外,還要與一些先進地區的審批管理制度進行結合,適當借鑒,不斷完善自己地區的修復審批制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實際要求的審批方案,而且還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審批方法,實現對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有效審批。
我國在針對污染場地進行土壤修復時,其仍然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由于污染場地的土壤修復工作在開展時,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同時還會涉及到生產企業的責任、類型以及后期二次開發利用等環節。所以在具體開展時,要嚴格按照相關步驟、計劃進行實施,這樣才能夠為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效果提供保障。還要與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選擇符合實際要求的修復技術手段。在保證土壤修復效果的同時,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