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甫
(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遠程醫療是一方醫療機構或患者邀請其他醫療機構,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持的醫療活動。廣義上的遠程醫療是使用遠程通信技術、全息影像技術等現代通訊工具和互聯網技術,提供遠距離醫學信息和服務。它包括遠程診斷、遠程會診及護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信息服務等醫學活動。狹義上的遠程醫療包括遠程影像學、遠程診斷及會診、遠程護理等醫療活動。
衛計委《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認可的遠程醫療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B2B 模式,一方醫療機構(邀請方)邀請其他醫療機構(受邀方),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邀請方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持的醫療活動。第二種是B2C模式,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技術,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即B2C。遠程醫療服務項目包括:遠程病理診斷、遠程醫學影像診斷、遠程監護、遠程會診、遠程門診、遠程病例討論及省級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項目。
圖1 廣義遠程醫療對比
2015年1月15日,國家衛計委發布的《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以上政策明確提出:構建覆蓋全國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多點對多點的跨地域、均等化、體系配套的遠程醫療服務,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實現優質高效醫生、醫療資源的共享,促進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為遠程醫療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發展歷程。美國遠程醫療的發展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不斷遞進的,至今已經歷過3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初-80年代:遠程醫療主要運用于宇宇航員遠程醫學保健遙測和監護,這一階段的遠程醫療受制于信息技術,發展緩慢。
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遠程醫療隨著通信和電子技術的不斷提高取得了較大進展,遠程會診、醫學圖像的遠距離傳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遠程醫療進入了快速、全面發展時期,從原來的軍事運用逐漸推廣到為個體服務。
2.典型企業。
圖2 美國遠程醫療企業一覽
中國遠程醫療是伴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而發展,兩者在時間上幾乎同步:
準備階段(1980-1993):1988年解放軍總醫院通過衛星與德國一家醫院進行的神經外科遠程病例討論,是我國首次現代意義上的遠程醫療活動。這個階段的遠程醫療僅限于偶爾的個別的醫療病例探討。
啟動階段(1993-1997):國家衛生部主導并啟動了金衛工程2號工程,建設全軍醫藥衛生信息網絡和遠程醫療會診系統。
展開階段(1997-2000):該階段的遠程醫療仍然主要運用于軍隊系統億元,采用電子郵件、可視電話等通訊工具。
發展階段(2000年以后):伴隨著中國互聯網化的發展而快速發展,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醫療資源互聯網化不斷深入,先后出現尋醫問藥、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成為遠程醫療的代表。
第一,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狀況;
第二,縮短病患就診時間,打破距離限制;
第三,提高醫生資源利用率。
受限于就醫習慣、醫患的認知和當前技術水平的局限性,遠程醫療在實際執行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第一,在當前的醫療體制及監管體制下,遠程醫療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在實際推動中無法真正發揮醫療機構及醫生的作用進行推動,執行過程往往困難重重。
第二,醫療行業與病人也缺乏對遠程醫療的認同。一方面,專家醫生對于電腦操作不夠熟悉,另一方面病人對醫生的選擇往往依賴口碑和名譽,對遠程醫療存在不信任感,往往還是選擇現場問診。
第三,遠程醫療所需要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還未真正成熟,懂醫療的人對互聯網還不是很懂,懂互聯網的人對醫療行業不了解。
Teladoc簡介(美國創辦時間最長、目前為止最大的遠程門診平臺):
Teladoc創建于2002年,自創建以來一直發展緩慢。直到2013年在奧巴馬醫改的促進下,公司業務才走上正軌,當年收入翻倍。
Teladoc為會員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門診服務。會員從發出請求到接受問診只需少于10分鐘的等待時間。而根據咨詢公司Merritt Hawkins統計,美國問診預約等候時間平均為19天。與Teladoc簽約的醫生都是平均工作經驗20年以上的認證醫生。目前90%的Teladoc問診通過電話進行,10%通過網絡視頻。1/3的Teladoc問診是在周末或假期。如果病人需要做檢測,Teladoc會幫病人推薦檢測中心,而病人在拿到測試結果后,在問診后72小時之內可免費向Teladoc醫生再次咨詢。咨詢公司Veracity的分析表明,過去六年時間中Teladoc的會員滿意度為95%,92%的Teladoc問診取得了患者完全康復的療效。
為了避開報銷問題的麻煩,Teladoc沒有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發展會員,而是走B2B2C的模式,以大企業、商業健康險公司和醫療服務機構為直接客戶,發展這些直接客戶的受保人、雇員或病患為終端會員。目前公司已經與4,000家企業、20家大型健康險公司簽約。客戶按照每月每會員4~6美元的價格向Teladoc繳納訂閱費。
對于公司客戶和終端會員來說,Teladoc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提高初級門診的可及性,降低整體的醫療費用。Teladoc每次問診費用40美元,而普通門診平均費用145美元,急診費用1,957美元。
目前,國內的遠程醫療大多局限于提供問診、咨詢服務階段,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將醫生與患者連接起來,但受限于政策約束,醫生不能在線上開具處方,咨詢結束后患者仍然需要到藥店購買藥品,因此,在現有政策背景條件下,遠程醫療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模式仍不明朗,基于國內的現狀及政策背景,本文在綜合研究國內外現階段遠程醫療案例的基礎上,認為對于國內遠程醫療商業模式的探索,可以嘗試的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線問診。在線問診模式的盈利模式包括直接面向用戶收費和B2B面向雇主收費。此外,挖掘數據價值、與醫院或藥店合作引流也是探索中的盈利模式。
在線問診最直接的營收來源是面向用戶收費。收費模式包括一次性溝通收費和包月收費制兩種。基于中國目前的問診費也就是掛號費通常較低的現狀,在線問診本身并沒有成本優勢。但中國大醫院里人滿為患,就診體驗差,在費用對等的情況下,仍能吸引部分用戶選在在線問診。同時在線問診收費能直接給醫生帶來一定收益,也相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醫生資源。
在歐美很多福利制度健全的國家,許多大公司往往長期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以及相關健康的其他福利。但在當前中國的醫保體制下,大部分企業的雇員醫療開支主要體現在向政府機構上繳員工的醫療保險金,這些成本最終進入的是國家醫保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采購在線問診服務對企業而言是額外的負擔。在線問診機構也可以通過直接與保險公司合作,將其服務整合在醫療保險服務條例中,以增加其保單的附加價值。在美國這種模式已經搭建成熟,例如一些雇主購買給員工的健康保險中就含有可撥打電話問診等增值服務。
從在線問診平臺導流兩類價值用戶,一類去醫院、一類去藥店。因此導醫導藥從而向藥店及醫療機構收取傭金是在線問診公司的盈利突破口之一。該模式存在的問題是,往往好醫院人滿為患,不需要導醫已經應接不暇,這類醫院沒有付費來引入患者的動機。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采取向患者收費,為了預約名醫問診,患者愿意付出代價。
隨著醫療改革的推進,資源將重新得到分配。按照舊有標準來選擇醫院和醫生的方式也將被改變。當獨立醫師群體壯大,更多優秀民營醫院崛起和外資醫院的進入,在線問診將會成為很好的窗口,幫助年輕醫生樹立個人品牌,幫助私人診所創建口碑。
所謂導藥模式,是指通過在線問診平臺服務后,引導用戶在附近的醫院或藥房購藥,甚至直接通過藥店的電商平臺,在線購藥,送藥到戶。而在線問診平臺也將從中收取傭金。導藥盈利模式的關鍵點在于能否有效整合藥店資源。
大數據與醫療服務結合的模式在近年來成為關注的熱點。有一定數量積累的、經過科學分析的數據能有效提高新藥研發效率,改善臨床治療手段等。在線問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后,積累和沉淀的數據逐漸形成經濟價值,這會帶來企業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