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寧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從廣義上看,互聯網金融包括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也包括互聯網企業所嘗試的金融服務項目,而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僅指后者。將其劃分為互聯網行業無疑弱化了其金融屬性,從監管的角度出發,將其歸類為金融行業似乎更為合適。目前,這一新型金融模式在我國正迅速發展,包括第三方支付(含移動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消費金融、互聯網理財等眾多形式,大大豐富了公眾投融資的渠道,既滿足了小額借款人的信用需求,又降低了投資理財的門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使得原本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的微觀主體得以進入金融市場,提升了金融效率,從而將金融向普惠化方向又推進了一步。然而,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而這些問題機構當中,P2P網貸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比例。
P2P網貸,即點對點個人小額貸款服務,是面向普通民眾的一種解決臨時性資金周轉困難的貸款服務,一般通過網絡渠道開展相關服務。短短幾年,各類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而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潛藏著危機,網貸平臺的“野蠻生長”和監管的滯后使得風險進一步放大。
截至2017年底,P2P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931家,與2016年相比減少517家,同比下降21.12%,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在經歷了爆炸式增長之后,市場正逐漸趨于出清,供求逐漸歸于平衡。行業全年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645家,同比下降62.35%。問題平臺數量僅占比33.49%,其余平臺選擇良性退出,數據表明我國網絡借貸行業監管已見成效,行業整體向良性方向發展。

圖1 各年網貸平臺數量變化趨勢

圖2 各年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變化趨勢
幾年間,P2P網貸從萌芽到成長再到壯大,可以看出民間力量已經滲透到金融領域。然而,P2P行業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至今已經歷幾波“爆雷”潮。除了其自身的高風險性,宏觀經濟形勢不景氣同樣也加大了P2P平臺運營的壓力。在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為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去杠桿成為了工作重點,不少企業尤其是作為P2P服務對象的小微企業面臨債務危機,還款意愿和能力下降,債務出現違約的可能性提高,直接導致逾期率和壞賬率的攀升。與此同時,監管政策也在逐漸收緊,監管部門的態度也從鼓勵、引導變為規范、整治,合規性成為了各平臺的重要目標。目前,由于各平臺尚未接入全國征信管理系統,大多數平臺又缺乏風險評估體系,難以全面評估借款人資信狀況,在催收乏力的情況下,無法對不良接借款人施加實質性懲罰,嚴重影響平臺信譽,動搖投資人信心,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可能對平臺造成毀滅性打擊。
成立于2007年的拍拍貸是國內P2P網貸模式的開山派,也是央行牽頭成立的百行征信機構首批信息接入的兩家P2P企業之一,其采用純線上模式,定位為信息中介,通過撮合借款人和投資人直接交易來收取服務費,并于招商銀行合作,建立了資金存管制度,從而確保運營合規性。作為行業領頭企業,拍拍貸基于多年的大數據積累,研發了“魔鏡”系統評估借款人信用狀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資金擔保方面,拍拍貸與中合擔保合作引入“風險保障計劃”,針對限定金額的投資損失給予賠付,既保障了投資人權益,也符合相關監管要求。根據其2017年財報,拍拍貸2017年總收入為38.958億元,同比增長222.3%,凈利潤達到10.816億元,同比增長115%。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整體貸款逾期率在2%左右,處于較低水平。不難看出,拍拍貸整體財務狀況比較穩健,發生流動性風險的概率較小。
P2P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反映了互聯網金融行業高風險性的特征,作為一種新興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由于互聯網金融尚屬于新生事物,其性質、地位還存在有待明確之處。因此,從法律層面上看,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金融的主體地位及經營范圍等尚未出臺全面系統的規定。現有規定大多針對互聯網金融某一特定模式或特定風險,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尚不成熟。由于監管體系目前尚未完善,互聯網金融的嘗試必須十分謹慎,稍有不慎就會觸及非法集資、違規構建資金池等監管紅線,而一旦被認定為非法性質,平臺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失去大批投資者,引發信任危機,最終出局。要想守住合規底線,互聯網金融必須在遵守有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進行金融創新。可見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法律風險較高,是否合法合規成為了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需要考慮的首要事項。
自被業界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僅P2P行業就涌現出數千家平臺。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監管政策的落地,互聯網金融行業也被戴上了“金箍”,眾多問題平臺也紛紛暴露出來,各種逾期、提現困難、倒閉甚至直接跑路的事件層出不窮。與傳統金融企業一樣,互聯網金融也面臨著市場風險,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動將更加具有不確定性,這無疑會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收益造成影響。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利率波動可能更加頻繁,這就要求互聯網金融企業做好充足準備應對利率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如資產價值縮水。
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資金供給方無法充分了解資金需求方的真實身份、借款用途以及信用情況,投資收益無法保證。同時互聯網金融又具有普惠性特征,其服務對象往往是被銀行所放棄的小額資金需求者,即長尾理論中無法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資金但融資需求迫切的小額借款者,主要包括小微企業和普通居民,這類借款者往往具有較高風險性,因而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互聯網金融的初衷就是為了減少金融排斥,讓更多人能夠享受金融服務,但隨之而來的是信用風險的上升。在眾多小額借款者當中難免存在信用狀況較差的借款者,而互聯網這一渠道并不能很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從而加劇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互聯網開展金融服務的一種金融模式,除了金融風險,自身還不可避免地帶有互聯網行業的風險,如數據存儲風險、系統運行風險、交易安全風險等。數據存儲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儲的數據可能因黑客入侵等原因而泄漏的風險,而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受眾廣泛且分散,集中的交易及賬戶信息也難以計數,一旦發生數據泄漏,其影響將是巨大的。這些數據涉及用戶資產等敏感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獲取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系統運行風險是指由于軟件設計缺陷或服務器故障等原因造成交易中斷或系統運行不穩定等情況的風險,同時也可能會導致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威脅用戶信息安全。交易安全風險是指由于系統漏洞等原因造成用戶在交易過程中遭遇資金損失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業務都是借助網絡完成,因此互聯網本身的風險加劇了金融活動的風險。
為進一步防范互聯網金融可能面臨的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可以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通過觀察眾多的P2P平臺可以發現,資金管理不規范是平臺跑路的主要原因之一,資金流向的不公開不透明使得投資者面臨潛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進而加劇了投資者與平臺之間的信任危機,很有可能導致現金流出現問題。因此,為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規范平臺現金流,各互聯網金融平臺應在銀行開立專用賬戶存放流動資金,嚴格執行資金存管制度,并另設風險準備金賬戶,用于應對臨時性資金流動性不足,嚴禁違規挪用專用賬戶資金,保護投資者利益,促使平臺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互聯網金融自身帶有高風險性,且經過互聯網發酵極易導致風險傳染效應,一家企業發生風險往往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影響,傳統意義上的非系統性風險已不再局限于一家企業,而是具有了系統性風險的特征,必須嚴加防范。這就要求各企業加強風險控制,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加持下,建立切實有效的風險控制模型和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與商業銀行進行合作可以為平臺提供相應解決問題的思路,此外,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如芝麻信用也可以幫助平臺全方位了解借款人資信狀況,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再者可以建立行業征信機制,設立失信黑名單并在行業內實現信息共享,對惡意拖欠款項的借款人采取限制性措施,避免其將風險轉移給平臺。
互聯網行業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高大上,互聯網從業人員也往往被視為高級技術人員,互聯網金融作為互聯網衍生行業,自然也少不了技術的支持,加之金融行業本身對于風險控制的要求較高,同樣需要計算機網絡技術作為后盾,互聯網金融作為二者融合的產物,更加需要高端技術人才來滿足相應需求。目前,我國互聯網行業和金融行業都屬于熱門行業,專業人才也十分充足,但既懂金融又懂互聯網的人才卻并不多見。因此必須加快培養互聯網金融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既掌握計算機網絡相關知識和技能,又熟稔金融領域相關理論,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的需求。
作為金融中介機構,商業銀行之所以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主要得益于成熟的風險控制制度及同業拆借制度,另外還有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即使發生流動性風險也不至于導致銀行破產。而互聯網金融由于起步較晚,相關風險防范制度尚不完善,且沒有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一旦發生流動性風險,可能導致平臺倒閉。因此有必要建立同業互助機制,允許平臺間進行短期資金融通以緩解流動性不足,實現行業內互幫互助的良性發展機制。雖然與商業銀行相比缺少了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但在同業數量充足的情況下已能應對大多數風險,眾多的同業實際上起到了“隱形”最后貸款人的作用,為解決互聯網金融企業流動性問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正在有序推進,有關部門對于互聯網金融尤其是P2P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總體來說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就現狀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仍然任重道遠,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殊屬性,即兼具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特點,既具有創新性,又具有高風險性,二者結合更是將風險成倍放大;二是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體制,在一行兩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已于2018年合并)的監管模式下,各部門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存在交叉和模糊地帶,增加了監管的難度,不利于監管的體系化制度化。因此必須重視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優化監管模式,適時調整監管機構設置,積極推動混業監管以適應混業經營和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