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香
【摘要】校本課程實施有很多途徑,根據課程內容特點,我們可以擇優選用。當然課堂永遠是課程實施的主渠道,此外校本課程還可以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實施,而文化類校本課程還可以滲透到語文課堂中去。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課程主要內容是當地民間文化,因此還可以通過開展研學旅行來實施。
【關鍵詞】地域文化 ?校本課程 ?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15-02
《綠洲文明》是以民勤縣地域文化為背景開發的校本教材,內容包括A.“傳說、歷史故事類”;B.“舌尖上的家鄉”;C.“歷史遺跡類”;D.“歷史風流人物”;E.“傳統曲藝類”;F.“沙漠文化”等。民勤縣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譽,古老的沙井文化代表了西北地區馬廠文化新石器時代遺跡,同時告訴人們,這里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并且文明程度相當發達。漢代設立為武威郡后,民勤作為絲綢之路的屏障變得重要起來。而經歷了明代、清代大規模移民,民勤居民激增,經濟、文化逐漸繁榮。幾千年以來,民勤大地上遺留了眾多歷史遺跡,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得到空前改善;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近年來,民勤縣大力發展旅游業,修建了許多人文景觀,開辟了幾個大興旅游景點:紅崖山國家濕地公園景區、蘇武文化大景區、青土湖濕地景區、民勤治沙站景區、勤鋒灘沙產業園區、瑞安堡等。配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修建了東湖公園、人民公園、沙漠公園、蘇武文化廣場、生態公園等公共休閑場所;在城區和各鎮村進行大規模文化宣傳:建了主題墻、畫了美育圖、寫了啟發性標語……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民勤人歷來崇尚文化,文人薈萃,成果豐碩。老一輩如馬琭程、張邦杰、安佑天、吳農榮,中青年劉新吾、桑宗仁、沈煒道、唐儀天、雷興榮,以及隴原兒童文學八駿之一的劉海云等。出版發行期刊《蘇武山詩詞》、《胡楊》等季刊雜志。所有這些都可以作為校本教材的內容,對初中學生進行文化、美德、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我們是如何實施《綠洲文明》校本教材的呢?
一、利用好課堂主渠道
課程實施必須有課堂,學生學習也必須有課堂。我校是一所2014年投入使用的新學校,我校的特色就是校本課程,通過諸多校本課程的實施來培養學生特長與興趣,達到“做最好的自己”(我校校訓)的目的。我校目前開設了包括球類、書法、繪畫、剪紙、手工制作、舞蹈、合唱、器樂、電腦繪畫、信息技術、天文館、科技館、攝影、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臺等校本課程22項,基本滿足了我校學生課外需求。這一傳統為我們的《綠洲文明》校本課程的實施創造基礎條件,因此我們利用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渴望申請開設該校本。該課程可以兩個學期為一個周期,每周1節課,一學期16課時,總共設計32課時。我校的這些做法完全可以作為經驗加以推廣。
二、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初中生的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寄宿制學校的初中生校園生活更是如此。因為在校時間長,但是用于文化課學習的時間有硬性規定,于是他們有大量的課外活動時間,利用好這些課余時間就是這一類學校重點研究的課題。各學校除了開設校本課程來培養學生興趣之外,還可以開展大量活動:課前演講活動、餐前誦讀活動、校園藝術節、家鄉風采展演、詩歌朗誦、校本課程匯報、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活動等,將地域文化整理以后分門別類,歸納成為多個主題板塊,根據活動的目的意義把不同板塊內容合理滲透其中,既豐富了學生生活,又弘揚了地域文化。比如:課前演講可以“傳說、歷史故事類”和“歷史風流人物”板塊的內容為主;餐前誦讀可以民勤現當代詩人作品為主;校園藝術節可以唱本地民歌、戲曲,可以民勤方言為題材編寫話劇、小品、相聲。
三、利用語文課堂逐步滲透
語文的含義很豐富,就初中生來說,可以定義為語言和文字,或者拓展深一點就是語言和文學。語文課的目的是什么?無疑是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堂應該教什么?當然是教能提高語文素養的方法以及相關內容。哪些內容?語文課本不能例外,生活不能例外。學生對哪部分內容更感興趣?肯定是生活。教材只是個死的例子,生活卻是活的源泉。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教材必須是課堂的主要內容,生活的活生生的文化也是我們教師務必重視的內容。于是地域文化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在語文課教學中時常滲透地域文化,讓我們的課堂更接地氣。比如:教師授課時在普通話中夾入幾句方言,既形象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比如指導作文,可以讓學生觀察當地特色建筑寫游記,可以搜集民間俗語、俚語、諺語和貼切生動的方言并融入自己的作文。
四、利用研學旅行
“走出校門,探究大自然”是近幾年來比較流行的學習方式,在全身心放松的狀態下接觸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并從中獲得獨特體驗,這種方式對學生的積極影響是深遠的。地域文化的學習能利用這種方式,實在是一舉多得: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域文化都在民間,在大自然當中,學生只有親自面對、親身接觸、親耳聆聽、親身體驗,獲得才是真實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