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梅
摘 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任務,而是要精耕細作。高校思政課要擔負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責任,不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要圍繞厚植下功夫,而且對思政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愛國主義情懷 高校教學方式 思政課
愛國之情是最樸素的感情,但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主陣地的高校思政課要擔當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一、對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解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國家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愛國主義表現為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愛自己的國家。情懷可以理解為感情和胸懷,愛國主義情懷就是在內心對自己祖國的那份感情以及與這份感情相關的所有品質和胸懷。
“厚”是深度和濃度的概念,“植”在這里是指讓愛國主義情懷在內心牢牢地樹立和扎根,“植”體現的是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的途徑。厚植既體現在愛國主義情懷的深度和效果,使得學生有著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也體現在“植”的手段,要深入地植,要厚,而不是表面的,膚淺的植。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就是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大學是社會、國家乃至時代的標桿,大學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力量和體現。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高校思政課尤其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厚實,要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容。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容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有專門的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這就是顯性的。但其他內容,如理想信念的教學,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是隱性的。我們可以把個人理想信念的樹立與愛國主義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理想信念上懷有愛國之情,抱有愛國之志,踐有愛國之行。在案例教學中,可以多以愛國主義情懷的內容作為思政課教學中的案例。如有些教學內容并沒有直接涉及愛國主義,但在分析講解時可以多舉愛國主義方面的內容作為案例,從而達到厚植的效果。在講授時要結合教學內容旗幟鮮明地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去引導和激發愛國主義情懷,不能偏離方向。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講中國近代歷史,就不能因為落后而貶低鄙視自己的國家和人民,而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是如何在貧窮落后中重新站起來的,從而激發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對同胞的熱愛。愛國主義的教育要在思政課的不同科目進行重復教育。高校有四門思政課教學,并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框定在某一門科目,而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根據不同科目的特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上貫穿于思政課程。始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主要培養大學生具有崇高遠大的理想,拼搏奮斗的精神,勇于擔當的品格,深厚扎實的專業功底。真正的愛國情懷是視野和胸懷的體現,所以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要讓學生從理論層面理解,才能達到厚植的效果。每一位大學生才能樹立遠大理想引領愛國之志,用擔當時代責任詮釋愛國之情,用勇于砥礪奮斗凝聚愛國之力,用練就過硬本領支撐愛國之行,用錘煉品德修為涵養愛國之心。
(二)在教學方式上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方式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手段和渠道,直接影響厚植的效果。采用何種教學方式必須依據學生、當今時代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選擇。
首先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在信息時代影響下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是信息社會的“迷途羊”、讀圖時代的“右腦人”,他們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我。這樣的一些特點使得他們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途徑獲取大量信息,對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的觀點總是抱有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有自己的主見,不喜歡說教,不習慣滿堂灌,不愿與大量的文字打交道,喜歡視頻,喜歡動態。他們看似無所謂、不在乎的外表下其實有一顆敏感的內心,喜歡被重視、被關注等。
其次要針對時代的特點。信息化時代,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掌握者,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途徑特別多。存在信息碎片化、知識圖示化、文化快餐化的特點,也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真假難辨性,內容過于淺顯,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等特點。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是知識系統不全面、看待問題比較片面、對待事實容易有偏見,尤其是容易被他人的思想牽著鼻子走,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難以集中注意力去真正地系統學習。
根據學生和時代的特點,再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的規律,在教學方式上如何達到厚植的效果,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教學手段上,要采用學生更能夠接受的新媒體手段。如運用視頻來代替講述,用圖示來代替文字。尤其是愛國主義有些內容涉及具有歷史時代感的人物或事件,用圖示或視頻,一方面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他們會很直觀地自然地產生出共鳴。如在講甲午戰爭時,如果用一段模擬戰役的動畫視頻,時長就5分鐘,分析了整個戰役中日雙方在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的差異及戰役的過程,效果非常好,學生看完后內心會非常震撼。既了解了當時英勇抵抗的北洋水師的狀況,也領悟了落后必然要挨打的道理,同時也對侵略者產生出憤怒情緒,老師加以引導,愛國主義情懷的效果就達到了。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alp客戶終端等新媒體手段與學生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達到厚植的效果。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要運用多種方法,多管齊下。如討論、學生展示等,還可參與社會實踐、翻轉課堂等。愛國主義教育需要不斷地強化鞏固引導,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教師要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愛國主義方面的知識,還要教會如何看待、分析和思考問題的科學方法。愛國不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善于去思考。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關注社會問題、發現社會問題、思考社會問題,才能真真切切地去為國家排憂解難。通過傳統的討論、學生展示等方法,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就會發現哪些是他們可能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而社會實踐的方式就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現實,學會運用課堂上學過的理論去分析、判斷、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有更加體現學生主體性的翻轉課堂等方式,通過答疑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需求,這種需求既有理論上的,也有社會現實的。雖然這種方式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但應該是最能體現學生主體性和最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