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薏

中醫藥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哲學底蘊,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學科,不僅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藥在改善我國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我國醫療衛生水平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幾度輝煌、幾度風雨,中醫藥發展迎來最好時代
中醫在過去的歲月里,為中國人的醫療保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發現一些動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春秋戰國時期,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秦漢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系統論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瘟疫等傳染?。┑脑\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同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概括論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氣五味等藥物配伍和藥性理論,確立了中藥學基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世界上首次對藥用植物進行了科學分類,創新發展了中藥學的理論和實踐,是一部藥物學和博物學巨著。清代中期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中醫藥曾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指出衛生防疫工作的三大原則為“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充分肯定了中醫中藥的實踐價值和重要作用。在“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指導下,醫療界很快興起了“中西醫互學”運動?!拔鲗W中”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青蒿素的提取、針刺麻醉及針刺鎮痛原理的闡明,以及許多名貴中藥的人工培育,等等。
1978年,中醫藥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中共中央發出《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
1982年,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方針,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同年,“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6年,國務院成立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管理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中醫藥管理機構,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之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醫藥的發展。
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將“中西醫并重”列為新時期中國衛生工作五大方針之一。
201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2016年2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出臺,明確了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一系列振興中醫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舉措。
2017年7月1日首部《中醫藥法》正式實施,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確立了法律依據,這是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再次審議并通過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要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和開放創新發展,改革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發揮中醫藥在疾病治療和預防中的特殊作用?!边@是黨在新時代對中醫藥事業提出的新要求。
針刺麻醉技術及其理論是中國醫務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在傳統針灸學基礎上,將針刺療法與外科手術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中國特有的麻醉方法,是現代麻醉的有效補充。作為中西醫結合的典范,針刺麻醉無疑是中國醫學史上最具原創性的醫學研究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為“中國原創性醫學科學研究五項重大成果之一”。
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首次在扁桃體摘除術中未使用任何麻醉藥物,采用針刺雙側合谷穴的方法為患者完成手術,開辟了針刺麻醉這一全新的領域。1960年上海市肺科醫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針刺麻醉肺切除手術。1972年上海仁濟醫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針刺麻醉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團先后參觀了針刺麻醉下進行的甲狀腺切除手術和肺葉切除手術,推動了針灸療法走向世界。20世紀80年代后,針刺麻醉引發了不少爭議,國內醫院逐漸放棄了針刺麻醉,但醫學界從未停止過對它的探索和研究。以韓濟生、曹小定教授為代表的一批“老針麻人”,歷經多年的不懈努力,對針藥復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規律進行了繼續探索。之后的一段時期,針藥復合麻醉逐漸成為針刺麻醉的主流,包括針刺復合局麻、針刺復合硬膜外麻醉和針刺復合全麻3種,不但增強了針刺麻醉的鎮痛效果,而且有效彌補了以往單純針刺麻醉肌肉緊張、內臟牽拉反應的不足。如今,針藥復合麻醉這一中國原創技術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在顯著減少麻醉藥用量、加強臟器保護、減少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降低醫療費用方面顯現了獨特優勢。
此外,將傳統中藥砷劑與西藥結合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中藥提取物青蒿素為基礎制成的抗瘧藥,都是彰顯中醫藥獨特魅力、體現中西醫結合特有優勢的典型例子。正如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所說:“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h3>從“家傳私授”到“教育體系建設”,中醫藥“后繼有人”
1956年,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為發展中醫藥事業,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建立四所中醫學院,開創了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新紀元。經過60余年的發展, 我國已經建立起以中醫藥高等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設置中醫藥類專業的高等院校317所(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25所),在校生數量達85.8萬人。此外,我國還建立了1482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902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64個中醫學術流派工作室,評選了90名國醫大師、100名全國名中醫、60名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為做好中醫藥的傳承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必須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
中醫藥發祥于中華大地,早在秦漢時期就傳播到周邊國家。預防天花的種痘技術在明清時代就傳播到世界,《本草綱目》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今天,隨著中國走上世界舞臺中心,為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深化人文交流中的獨特作用,不斷提高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藥領域的話語權,我國在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2016年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總部設在中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有53個國家和地區的194個會員團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有67個國家和地區的251個會員團體??梢哉f,中醫藥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
中醫藥誕生于講究天地人合一的農耕文明時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幫助人類抵抗傳染病、慢性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后,由于物理、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等技術手段的落后,一度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醫藥被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的范圍。近幾年,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投入史無前例,中醫藥進入多元、全面、系統發展時代。
近年來,中醫藥研究逐漸顯示出一些新的趨勢:研究課題日益重視遵循轉化醫學的理念,研究過程日益強調采用標準規范,研究朝著深入化、定量化、 系統化方向發展。以中藥的藥物代謝研究為例,通過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四個方面,揭示藥物在體內變化過程的特征,證明和保證中藥的有效性,揭示方劑配伍、中藥藥性、中藥炮制等中醫傳統用藥特色的科學內涵,為研發優質、高效、安全、穩定、質量可控、服用方便的新一代中藥,實現中藥現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中醫“四診”的信息化、智能化研究,采用中醫健康狀態辨識技術采集以往只能依靠“望、聞、問、切”獲得的信息,實現了中醫辨證的客觀化、數字化和標準化。
為解決中藥質量問題和資源面臨的現實問題,國家還出臺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中藥材的資源保護和中藥材的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重點針對中藥材種植、中藥炮制加工、中藥飲片生產、中成藥的質量提升等生產全過程中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缺失或過時等問題,著力于中藥生產各流程的技術規范優化、中藥產品標準及中藥產品可溯源的系統建設,完善并修訂一批中藥生產全流程標準,強化中藥產品的監督、鑒別和鑒定的方法,系統構建中藥標準化服務支撐體系,促進中藥產業種好藥、產好藥、造好藥,使人民群眾吃上好藥。
胡鴻毅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全科分會主任委員,上??破战逃l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海派中醫”丁氏內科流派黃文東脾胃病傳承基地負責人,師從著名中醫脾胃病學家馬貴同教授。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必須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