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副主任、婦科內分泌與生殖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絕經學組組長、內分泌學組委員,亞太絕經聯盟主席。擅長絕經、不育、月經相關疾病和性發育異常等的診治。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需要經歷的特殊時期。當出現不適癥狀時,女性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同時注意調整生活方式,為健康晚年打下堅實基礎。
從字面上來講,更年期的“更”是變化的意思;“年”指的不是一兩年,而是一個“時期”。所謂更年期(圍絕經期),是指自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起,至絕經后一年的時間段,也就是女性卵巢功能下降,逐步從生育期過渡到無生育能力的時期。在此階段,女性體內雌激素、孕激素分泌開始出現較大波動,直至分泌減少,身體、心理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相關的不適感。比如:出現月經紊亂、潮熱、全身酸痛、陰道干澀、性欲下降、皮膚衰老、乳房萎縮、肥胖等;情緒可能變得不穩定、抑郁、易激動,容易失眠;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骨質疏松、關節酸痛等接踵而至。
統計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絕經女性人數為0.7億;2008年,我國絕經女性人數為1.8億;預計到2030年,這個數字將超過2.7億。這意味著,許多女性人生的最后30年,甚至四五十年,都處于絕經期。“更年期”相關問題也逐漸被人們認識和關注。
過去,很多人對更年期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神經質、愛發脾氣、麻煩事多”等字面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很多更年期女性認為,絕經、卵巢功能衰退是自然現象,“扛一扛”就會過去,根本沒有想過去醫院接受治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絕經相關問題的“核心”是卵巢功能衰退造成的雌激素缺乏。
可以說,雌激素是女性的“保護神”。它呵護血管,調節血脂成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它擴張血管,保持血壓穩定;它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分化與再生,促進神經遞質的合成;它促進皮膚修復,保持皮膚彈性和血供;它維持骨盆肌肉的彈性;它促進骨形成、抑制骨破壞,維持身高和身體的活力……體內雌激素逐漸減少,上述“保護力”會大大下降,也意味著更年期的到來。
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補充雌激素是不可替代的方法。遺憾的是,直到現在,我國規范接受絕經激素治療的女性依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眾對這種治療方法不了解、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更年期女性對絕經激素治療的安全性有顧慮。
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絕經激素治療曾備受爭議,一度被認為會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
進入21世紀后,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經過近10年的反思和總結,學術界對絕經激素治療的時機、藥物劑量、使用途徑和孕激素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審慎思索,對絕經激素治療利弊的認識越來越充分:只要應用得當,利大于弊。2013年,國際絕經協會明確指出,絕經激素治療是緩解圍絕經期癥狀最有效的方法,適用于有絕經相關癥狀(如月經紊亂、潮熱、出汗、情緒不穩定等)、泌尿生殖道癥狀(陰道干澀、疼痛,性交困難,反復發生尿道炎和陰道炎,等等),以及有骨質疏松發生風險或患有骨質疏松癥者。
此外,婦科內分泌學界發現,絕經激素治療存在“機會治療窗”,即絕經10年以內、60歲以前。在此階段盡早開始絕經激素治療,獲益最大、風險最小。如果在絕經早期合理使用絕經激素治療,除了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癥狀外,還可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預防冠心病,對骨質疏松癥、阿爾茨海默病也有預防作用。但如果錯過“機會治療窗”,絕經激素治療不僅沒有預防冠心病的作用,反而可能引起血管壁血栓脫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絕經激素治療并沒有增加包括子宮內膜癌在內的多種癌癥的發生率。絕經激素治療至少在用藥5年內不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當然,并非所有更年期女性均適合接受絕經激素治療。更年期女性在接受治療前需要進行全面體檢,排除子宮內膜病變、激素依賴性腫瘤、乳腺癌、血栓形成風險等禁忌證。
為幫助更年期女性正確認識、接受規范化治療,我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絕經學組吸收國際前沿研究結果,結合國內現狀,制定并持續更新《絕經管理與絕經激素治療中國指南》,還組織了大規模全國巡回演講,從醫生教育入手,宣傳絕經激素治療的正確應用方法,同時鼓勵各醫院開設“更年期門診”,方便患者就醫。
如今,越來越多的更年期及絕經女性開始重視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心態平衡、控制體重、平衡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等。當出現不適癥狀時,主動去醫院就診的女性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