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薏
目前,我國約有高血壓患者2.45億人,但知曉率僅為5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1億多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
70年來,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僅為5%左右,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高血壓并不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20世紀70年代,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也僅為7%左右,上升幅度不大。20世紀90年代,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攀升至11%左右。進入21世紀,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2002年已達17%左右。而到了2015年,我國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已高達23.2%。
導致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血壓的患病率一般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隨著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從20世紀五十年代的五六十歲提高到了如今的七八十歲。中國人的壽命延長了,老年人多了,高血壓的患病率也就增加了。其次,高血壓是一種與不良飲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長期高鹽、高脂肪飲食,缺乏體力活動等,都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第三,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快,壓力大,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下的人也容易罹患高血壓。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血壓測量一般只能在醫院或單位醫務室進行,而當時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測量血壓的意識和習慣,以至于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極低,不到20%。臨床上,很多高血壓患者是因為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等不適去醫院就診,經測量血壓后才被確診。還有些患者甚至是在發生了心肌梗死、腦出血等高血壓并發癥后,才被告知患有高血壓。實際上,這些因“癥狀驅使”的“知曉”,是被動的、低質量的“知曉”,對于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預后,意義不大。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健康體檢的逐步普及,經體檢發現的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而隨著血壓計逐漸走進中國家庭,主動發現高血壓的人越來越多。1991年的數據顯示,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為26.3%;2002年,這一比例提升到了30.2%;2015年,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進一步提升到了51.5%。盡管升幅不小,但總體而言,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仍處于較低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提升。
70年來,我國一直沿用“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盡管2017年11月14日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AHA/ACC)聯合公布的《2017AHA/ACC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診斷標準調整為≥130/80毫米汞柱,但鑒于目前我國高血壓的治療率僅為40%左右,達標率僅為16%,需要集中精力管好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更高、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故我國未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進行修改。
高血壓的診斷不難,只要測量血壓即可。傳統的水銀柱血壓計聽診測量方法比較難掌握,一般由專業人員操作,且存在重金屬汞污染的風險。近年來,各類電子血壓計不斷出現,使測量血壓變得越來越方便。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均推薦使用經過準確性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此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和家庭血壓測量也已經廣泛用于高血壓的診斷和監測,進一步提高了高血壓的知曉率、診斷率和管理效率。
高血壓治療藥物的研發隨著醫學界對高血壓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而不斷進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血壓被認為與“容量增加”有關,大量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螺內酯等)被用于高血壓的治療。后來,人們發現高血壓與“交感神經過度激活”有關,便又出現了一系列交感神經抑制類降壓藥物,包括腎上腺素能神經抑制劑(如可樂定、利血平、胍乙啶等)、β受體阻滯劑和α受體阻滯劑。這些藥物雖然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副作用而為人詬病,但在早期的高血壓控制與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上海瑞金醫院鄺安教授以利血平、氫氯噻嗪、雙肼屈嗪各自常規劑量的1/8,輔以利眠寧(氯氮)、氯化鉀等制成復方制劑,命名為“復方降壓片”,簡稱“復降片”。復降片包含不同作用機制、不同類別的藥物,由于每種藥物的劑量很小,在增強降壓作用的同時,大大減少了副作用。之后,國內出現了很多不同“組合”的復方降壓藥物,北京降壓0號(復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就是其中之一。在之后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這些復方制劑成為解決我國高血壓控制問題的最常用藥物。之后,隨著一大批降壓作用更持久、副作用更小的長效降壓藥物陸續問世,復降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世紀70年代以后,抗高血壓藥物的研發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外陸續出現了十幾種鈣離子拮抗劑(如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1976年,第一個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卡托普利在美國上市。目前,已有數十種具有長效降壓作用的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類藥物在臨床應用,為控制高血壓提供了良好的治療條件。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醫藥企業紛紛推出了將不同類別、不同作用機制藥物合用的“固定劑量復方制劑”,常見的組合包括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小劑量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小劑量利尿劑、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復合劑型。與自由聯合用藥相比,復方制劑服用更方便,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
目前,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3.2%,預計有高血壓患者2.45億人。然而,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僅為5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1億多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規范治療更無從談起。
為提高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中國高血壓聯盟、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于2017年5月啟動中國高血壓控制行動計劃——“五月血壓測量月”項目,在每年的5、6、7月,在全國數百個測量點,為數十萬人測量血壓,主要目的是營造血壓測量的氛圍,創造更好的血壓測量條件,讓廣大老百姓知曉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此外,鼓勵每個家庭配備全自動血壓計,主動進行家庭血壓測量;在人群密集區域,如機場、車站、購物中心、社區活動室、藥店、文體場所,放置血壓測量設備,方便廣大老百姓隨時測量血壓,也是提高高血壓知曉率的有效手段。
已確診的高血壓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規范治療,提高治療達標率。為實現這個目標,由中國高血壓聯盟發起,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牽頭立項的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于2019年啟動,旨在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建立區域智慧化高血壓診療中心體系,打造標準化的技術平臺,使高血壓診治行為規范化,最終在信息化的平臺上實現高血壓管理智慧化。
血壓與腦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呈連續、獨立、直接的正相關關系。收縮壓每升高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倍增。我國高血壓知曉率之所以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還沒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更重要的原因是血壓的升高是“悄無聲息”的,很多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血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升高的。然而,高血壓帶來的危害,從血壓升高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兒童與青少年(指 18 歲以下人群,簡稱“兒童”)時期發生的高血壓,以原發性高血壓為主,多數表現為血壓輕度升高(1級高血壓),通常沒有不適感,無明顯臨床癥狀。除非定期測量血壓,否則不易被發現。因此,不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包括3歲以上的兒童,都應有意識地定期測量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