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薏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顧問,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
21世紀以來,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發病率快速上升,呈現“井噴”態勢,業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國冠心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民生活貧困,衛生條件差,各種傳染病流行,人均期望壽命還不到40歲,嬰兒死亡率高達20%。常見于中年以上人群的心血管病還沒有機會發生,先心病患兒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大多夭折。與傳染性疾病相比,心血管病還比較少見。
之后,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衛生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傳染病漸漸得到控制,嬰兒死亡率明顯下降,人均期望壽命顯著延長,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病種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
陳灝珠院士團隊曾對1948—1999年上海地區住院心臟病病種的變化趨勢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心臟病病例在內科住院病例中所占的比例從1948年的9.89%上升為1999年的24.24%;心臟病病種構成呈持續漸進變化,冠心病所占比例從20世紀40年代的6.78%逐漸上升至90年代的39.19%,90年代冠心病住院人數是50年代的20多倍,列心臟病病種構成比首位;風濕性心臟病住院人數所占比重持續穩定下降,從20世紀50年代的50.3%降至90年代的10.25%。
21世紀以來,與人口老齡化相關的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發病率快速上升,甚至呈“井噴”態勢,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現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其中腦卒中1300萬人,冠心病1100萬人,肺心病500萬人,心力衰竭450萬人,風濕性心臟病250萬人,先天性心臟病200萬人,高血壓2.45億人,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比的40%以上,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膽固醇血癥)、高血糖、吸煙、超重與肥胖、膳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等。其中,高膽固醇血癥和高血壓與冠心病的關系尤其密切。要預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控制危險因素十分關鍵。數十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慢性病的管控。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仍不理想。《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高血壓年齡標化患病率高達23.2%;中國成人糖尿病標化患病率為10.9%;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高達40.4%;2012年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0.1%和11.9%;2015年我國15歲以上人群標化吸煙率為27.7%;2014年中國經常參加身體活動的人占33.9%,運動量嚴重不足;中國居民膳食結構不合理,脂肪供能比呈明顯上升趨勢,食鹽量高于標準一倍。這些危險因素的持續流行,意味著我國冠心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疾病負擔仍將持續加重。
數十年來,心臟超聲、心肌核素顯像、冠脈CT成像、冠脈造影等輔助檢查技術陸續應用于臨床,不僅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檢出率,也使大量冠心病患者獲得了及時治療。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用于心臟的輔助檢查手段較少,醫生多依靠叩診、聽診等手段來診斷心血管病。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醫生診斷冠心病主要依靠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檢查。1974年4月,陳灝珠教授為一名心絞痛患者實施了國內首例選擇性冠脈造影檢查,開啟了冠心病診斷的新時代。冠脈造影能明確、直觀地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狹窄的位置、程度與范圍。
如今,冠脈造影已經成為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患者對該檢查的態度,也從過去需要反復“做工作”才愿意接受檢查,轉變為目前的主動要求檢查。
在20世紀70年代,盡管我國已經能夠開展冠脈造影檢查,但由于當時還沒有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技術,存在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都需要轉至心外科進行手術治療。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派出很多醫生到國外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其中就包括現任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葛均波為代表的一大批心血管病醫生的努力下,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飛速發展,成為冠心病的重要治療手段。在冠脈造影和介入治療的幫助下,很多冠心病患者獲得了及時診斷和微創治療,避免了心肌梗死的發生。近年來,中山醫院心內科在血管內超聲、冠狀動脈慢性閉塞性病變的介入治療、瓣膜病的介入治療,以及可降解涂層藥物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冠心病診療領域,我國已從過去的“跟跑”“并跑”,變成今天的“部分領跑”。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狀態,是導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只有盡早接受介入治療,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才能挽救因缺血而瀕臨死亡的心肌、挽救生命,提高日后的生活質量。
目前公認的心肌梗死的“黃金搶救時間”為發病后6小時。為使更多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時救治,中山醫院于1999年開通了我國華東地區第一條心肌梗死搶救“綠色通道”。之后,我國許多醫院都陸續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搶救綠色通道,挽救了一大批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近年來,我國正在積極推進以多學科合作為基礎,心血管內科為主導,聯合急診醫學、急救系統、醫院管理等多個學科共同構建的胸痛中心建設。相信胸痛中心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將進一步縮短救治時間,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