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男性生殖健康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男性避孕,包括輸精管結扎、殺精藥物的研究等。1958 年,吳階平院士采用輸精管精囊內注入醋酸苯汞殺滅殘存精子的辦法,迅速達到絕育效果,為我男性生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 世紀70 年代,我國在世界上率先開展男性口服節育藥棉酚的研究。李順強教授發明的“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扎術”在國內應用于男性絕育,并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
1990年之后,陰莖勃起功能障礙及男性不育癥成為研究的重點,精液分析、性激素測定、神經肌電測定、陰莖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等逐步成為男科常規檢查項目。
2000年以后,隨著男科學的發展,出現了顯微外科治療不育、精囊鏡下檢查等一大批新技術。顯微外科技術在男性不育方面的應用,使男性不育癥的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顯微外科治療不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國外學者借助手術顯微鏡,發現不育患者睪丸局部的曲細精管內含有精子,分離出來用于試管嬰兒獲得成功。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國人普遍對男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 “羞于啟齒”。近二三十年來,人們對男性生殖健康越來越重視,不再忌諱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出現問題會積極求治。
半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精液質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引發了人們對男性生殖健康的擔憂。我國的情況類似。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證明,我國不育癥患病率為10%~15%,因不育去醫院診治的育齡男性人數逐年增加。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晚婚晚育、生活壓力大、環境和食物的污染等。此外,因生育問題主動去醫院就診的男性多了,也是造成“不育癥患者人數增多”的原因之一。
過去,對男性生殖健康問題的治療主要著眼于藥物治療或借助輔助生殖技術,以“治病”為主。隨著男科學的不斷發展,針對男性生殖健康問題,除了用藥,醫生還會為患者開出“生活方式處方”。比如,若發現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郁情緒,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幫助其放松心情,放下心理包袱;若發現患者存在夫妻性生活不和諧的問題,也會對患者進行相應指導。
從20 世紀80年代開始,各種具有欺騙性的“偏方”“祖傳秘方”開始泛濫,男科病診治小廣告屢禁不止。很多治療男科病的虛假廣告甚至上了主流媒體,沒有資質的 “男科診療”“不孕不育”治療機構也“遍地開花”。由于不具備醫學知識,對媒體上的虛假信息難以分辨,許多患者 “跟著廣告走”,結果病沒治好,經濟上還蒙受了損失。
近年來,隨著正規男科醫生隊伍的壯大和男科知識的普及,人們對男性生殖健康知識的了解逐漸增多,“小廣告”有所減少,但網絡上的虛假廣告仍然存在。多年來,男科學界專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 網絡媒體,做了大量科普工作。相信人們在更多了解男性生殖健康知識后,能主動遠離虛假廣告,規范就醫,合理治療。
李宏軍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男科學分會常委,北京市醫師協會男科??漆t師分會會長。長期從事男科學臨床工作,擅長診治各類男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