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新中國成立初期,去醫院診治的多數是病情較重、需要住院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為更好地服務于患者,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于1958年成立。目前,全國有精神衛生機構近3000家,對防治精神疾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的變化不顯著,而以焦慮、抑郁為代表的與社會環境或心理壓力密切相關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呈快速增長之勢。
長期以來,醫學界關注的重心多在精神分裂癥等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而癥狀較輕的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多被忽視。20世紀80年代后期,始于西方國家的心理咨詢傳入國內,為國人所認識,心理咨詢機構才紛紛成立。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國內第一家專注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機構。截至目前,僅上海市就有上千家商業心理咨詢機構,全國有100多萬心理咨詢師和7000多名心理治療師。通過科普宣傳,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需要引起重視,并可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
目前,各中小學校都配備了心理衛生教師,大學也設立了專門為學生服務的心理咨詢部門。三級甲等精神衛生機構還專門為學生設立了“綠色通道”,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可由學校陪伴至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尋求幫助。很多社區也在嘗試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此外,心理救援也是心理咨詢的一種。1994年,新疆克拉瑪依市發生嚴重火災事故后,我國派遣專門的心理救援隊伍為受災群眾提供心理救助服務,開啟了心理救援的先河。此后,每當發生災難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等)后,心理救援隊都會到災區進行心理救援。
早期的精神科藥物副作用相對較大。隨著新藥不斷研發,藥物療效越來越好,選擇也越來越多。20世紀50年代,治療精神分裂癥主要用氯丙嗪,患者服用后容易發生心血管、錐體外系的不良反應。20世紀70年代以后,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齊拉西酮、帕利哌酮和阿立哌唑等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相繼開始應用,療效更好,副作用可控。近年來還出現了利培酮的長效針劑,只需半年注射一次,避免了患者自行停藥等問題。再如,最早用于治療抑郁癥的三環類抗抑郁藥副作用較大。20世紀80年代以后,氟西汀、舍曲林等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陸續應用,以及米氮平、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藥物的出現,使治療更有效,副作用更小。
除藥物治療外,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逐步引入心理治療,如精神分析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森田療法等。2000年之后還出現了物理治療方法,如用于抑郁癥等的經顱磁刺激療法等。此外,傳統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電休克療法也得到了改良,安全性更高。
徐一峰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主任醫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主任,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會長,上海市醫學會常務理事、精神醫學專科分會顧問,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