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薏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就已經開展器官移植相關動物實驗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吳階平院士實施了我國第一例尸體腎移植。1972年,梅樺教授在廣東中山醫學院實施了首例活體腎移植。1975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了一例當時存活時間最長的腎移植手術,患者在沒有專門的免疫抑制藥物的情況下存活了9年。1978年,中山醫院吳肇光教授為一位肝腫瘤患者實施了肝移植手術。1978年,張世澤教授在上海瑞金醫院實施了首例心臟移植。1979年,辛育齡教授在北京結核病研究所開展了首例肺移植。當時,由于沒有高效低毒的抗排斥藥物,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很低。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環孢素A等免疫抑制劑陸續問世,器官移植的療效明顯提高。近二十余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免疫抑制藥物的不斷推陳出新,我國器官移植技術逐漸成熟,器官移植數量迅速增長,移植術后患者的生存率也明顯提高。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器官移植術后患者的1年、5年生存率遠低于國際水平。而現在,我國器官移植術后患者的生存率已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在科研領域,我國學者近年來在移植免疫耐受、缺血再灌注損傷、器官保存、干細胞治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了很多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受邀在國際器官移植會議上做報告,在國際器官移植界贏得了重要地位和更多話語權。
2000年以后,為規范人體器官移植,保證醫療質量,保障人體健康,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我國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2006年7月,衛生部頒布并施行《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了開展器官移植技術的醫療機構的資質和業務范圍;2007年5月1日,《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施行,對于器官捐獻制度、器官移植制度、器官移植醫療機構資質等方面都有明確規定,標志著中國器官移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法治化時代。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用于移植的人體器官主要來源于司法途徑。也正因為如此,國際器官移植界對中國實行“三不”政策:不承認器官移植成果,不允許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臨床器官移植文章,不同意中國器官移植專家加入世界移植組織。
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受衛生部委托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2013年2月,我國全面推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體系覆蓋所有省份,各地紅十字會都成立了專門的器官捐獻辦公室。
2013年3月,在上海市紅十字會的見證下,包括朱同玉教授在內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十位黨政領導一起簽署了《上海市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正式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
2019年4月16日,中國器官移植事業開創者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夏穗生教授辭世,享年95歲。家屬遵從夏老遺愿,捐獻角膜,并向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捐獻了100萬元用于醫學研究,令無數人動容。夏穗生教授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發展傾注了一生心血,也用實際行動兌現了他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的承諾。
2015年1月1日起,我國宣布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2015 年 10 月,國際移植界在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正式取消了對中國器官移植工作實行的“三不”原則,標志著國際器官移植界對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充分認可。
為確保人體器官分配的公正、公平、公開,減少人體器官的浪費,國家衛計委于2013年8月出臺《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首次明確嚴格使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實施器官分配,遵循區域優先、病情危重優先、組織配型優先、兒童匹配優先、血型相同優先、器官捐獻者直系親屬優先、等待順序優先等原則。而在此之前,我國的移植器官多由醫院自行分配。
2019年3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修訂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正式施行,明確規定捐獻器官必須通過器官分配系統進行分配,保證捐獻器官可溯源。任何機構、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統外擅自分配捐獻器官,不得干擾、阻礙器官分配。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器官移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移植大國。國際上能夠開展的人體器官移植手術在我國都能夠開展,移植術后療效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
與此同時,我國在人體器官捐獻方面取得的成績也令世界矚目。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21日,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為1 424 773人,實現器官捐獻24 804例、捐獻器官70 829個。也就是說,自2010年我國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至今,短短九年時間,已經有2.4萬人實現了器官捐獻,有七萬余人因為器官移植而重獲新生。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已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目前的4.53,年捐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當然,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而言,一百多萬的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還遠遠不夠,移植器官短缺的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器官捐獻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來,仍須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鼓勵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獻志愿者隊伍,一起傳遞愛與希望。
朱同玉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上海市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噬菌體與耐藥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醫學會第五屆器官移植專科分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腎移植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成功開展國內首例Denys-Drash綜合征患兒的活體親屬腎移植和亞洲首例序貫心肝腎多器官聯合移植手術。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厚度。生命如花,因奉獻而美麗,因愛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