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中國有句俗語:“是藥三分毒”,表明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只是危害的程度和發生率不同。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經濟不發達,藥物短缺,只有很少的藥物可供人們選擇和使用。為了治療疾病,尤其是控制多發、高危的傳染性疾病,即使藥物有明顯副作用,也只能在“權衡利弊”后使用。例如,四環素在體內可與鈣質相結合,生成四環素鈣(一種黃色復合物),沉積于牙冠上,造成兒童牙齒色素沉著(四環素牙),影響美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常用的慶大霉素、鏈霉素有較嚴重的耳毒性,曾導致數以萬計的聾啞兒童,危害很大。
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防范藥物不良反應,我國相關部門采取了有力措施,及時、有效控制藥品風險。1982年,我國衛生部曾一次性淘汰127種副作用較大或療效不確切的藥物。同時,還將一些副作用較大的藥物成分從復方制劑中剔除,改用療效好、副作用少的藥物成分替代。例如,含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的解熱鎮痛藥散劑頭痛粉(各個廠家名稱不同,但處方大同小異)中的非那西丁有較大毒性,會導致腎衰、腎癌和視網膜毒性,衛生部將其換成有類似功效、毒性較小的對乙酰氨基酚。
2007年1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藥品召回管理辦法》,一些副作用較大的藥物相繼被國家行政部門強制召回,如存在心臟毒性的特酚偽麻片和特洛偽麻膠囊、不良反應嚴重的含呋喃唑酮復方制劑等,并注銷其上市許可。2010年12月,我國政府制定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規范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有些藥物有嚴重不良反應,但若臨床上仍需使用,藥品監管部門會要求生產廠家修改藥品說明書,或增加警示語。例如,追風透骨膠囊(片)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中成藥,含發散、行氣、行血的中藥成分乳香、沒藥等,孕婦應忌用。2018年10月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追風透骨制劑(膠囊劑、片劑、丸劑)說明書增加了“孕婦禁用”警示語。
進入21世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一些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某些基因的突變有關。若能借助基因檢測,就能讓患者通過精準用藥獲益,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研究證實,線粒體A1555G突變基因與某些藥物性耳聾(出生時無聽力障礙,但在接觸慶大霉素、鏈霉素等氨基糖苷類藥物后出現嚴重耳聾)的發生有關。別嘌醇是治療高尿酸血癥(痛風)的常用藥物,大部分患者使用該藥沒有任何問題,但個別人會發生超敏反應,表現為大面積皮膚壞死,嚴重時甚至致命。研究發現,超敏反應與人體HLA-B*5801基因相關。如在使用別嘌醇前檢測HLA-B*5801基因,就能大大降低超敏反應的發生風險。
總之,患者在服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服藥后要密切觀察是否出現與自身疾病不一樣的癥狀;一旦發現有異常,就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徐 正 ? 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教授,前藥化教研室主任,曾任全國高等學校藥學專業教材第三屆評審委員會秘書、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認證專家、四川省新藥審評專家等職。曾參與和主持多個藥物的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