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互聯網醫療在國內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很快。2006年左右,上海很多醫院開始推廣互聯網預約掛號服務。由于當時智能手機尚不普及,患者主要通過電腦在網上進行預約掛號,這是我國互聯網醫療最早期的形式之一。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醫療”的概念于2015年被正式提出。相比電腦,移動終端更加便捷,為互聯網醫療注入了活力。
以掛號為例。大醫院就診患者眾多,排隊掛號費時費力。互聯網醫療出現后,預約就醫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患者可以到醫院的官方網站、官方APP、官方微信號預約掛號。一些醫院還開通了“預約+支付”功能,不但可以通過手機進行預約掛號,還可以在線支付掛號費;就診后,可以在手機上進行繳費,免去了排隊繳費的麻煩,進一步節約了患者的就診時間。不少醫院還推出了“分時預約”功能,將預約就診的時段精確到1小時內,大大節省了患者的就診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輔助下的“自動問診”也已經出現。比如,上海市兒童醫院微信號的“自動問診”模塊,可根據孩子的癥狀推薦家長看哪個科,相當于“自動預檢”。
我國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目的是“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 ,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2015 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細化了互聯網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 ;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從政策層面推動了“互聯網醫療”的蓬勃發展;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發布,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藥品供應保障服務、醫療保障結算服務、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推進,網上診療離我們越來越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提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不少醫院設立了“互聯網醫院”“網絡醫院”“云醫院”等,開展各類互聯網醫療服務,包括慢性病的網上復診。互聯網醫療的價格也將在今年出臺。
展望未來,互聯網醫療會進一步改變就醫模式。醫院除了提供常規醫療服務外,還會充分利用遠程醫療技術,為患者提供線上診療服務。一旦慢性病患者復診、開藥,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醫院就可以主要處理急危重癥、疑難病的患者等。
于廣軍 ? 上海市兒童醫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醫療信息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互聯網醫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